隨著大腦控制人工假肢、先進的生物醫學植入技術和拯救生命的醫療新方法的興起,現在我們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征服死亡。 據報道,澳大利亞一家科技公司宣稱有望在30年內實現復活冷凍人體技術,屆時,死亡將成為人們的一個選擇。 人腦+人造身體=永生? Humai就是這么一家希望能讓人起死回生的科技公司,他們在公司網站上解釋說:“我們用人工智能和納米技術儲存說話風格、行為模式、思維過程等數據以及你身體從內到外如何運作的信息。然后會建造一個由過世人的大腦和人造身體組成的新人,此前儲存的這些數據會被編碼到多個與大腦連接的傳感器中。” Humai公司的想法很科幻、也很瘋狂,他們試圖讓一個死亡大腦復活,然后用這個大腦控制一個人造身體,同時把所有關于你的重要信息,復制到新生物機器人身上,包括你的個性、過去的經歷和思維等。可以想象,這項技術在短期內無法變成現實,也希望它不會造成什么傷害。
為了進一步深入了解詳情,美國采訪了Humai公司創始人和首席執行官喬希·博卡內格拉。 最大的問題:怎么做? 我們的想法比較好理解,但顯然比較難實現。首先,在我們的會員死亡前,我們會通過特別研制的應用,花費數年時間搜集有關他們的大量數據。會員死亡后,我們會用人體冷凍術將其大腦保存好。等技術發展成熟,我們再將大腦移植到人造身體。大腦可以通過意識控制假體,我們會利用納米技術和克隆技術修復和改善細胞,以應對大腦老化問題。 如何評判研究工作進展? 在意識控制假體研究方面,每次認知的提高,都可被視為大的進展。我相信,在這個研究過程中,我們甚至會研發出能拯救生命的技術。當然,終極測試是我們首次將人腦植入人造身體的工作。 如何結合生物學和計算機技術? 簡短的回答是:仿生學、納米技術和人工智能。我認為人體是有局限的,并未進化到功能最強大的狀態。我覺得人造身體能拓展人類的體驗,屆時,接受死亡的人很可能會改變他們的態度。 你們團隊里都有什么人? 我們團隊一共有5個人。一人負責人工智能的研究,一人負責人工智能和納米技術,兩人研究仿生學和傳感器,還有一個是公關大使。他負責成立組建一個團隊向公眾解釋公司的目標和所應用的技術。我什么都做點,但主要還是專注于戰略問題。未來幾個月,我們還要招聘新的成員。是否有其它機構給你們贊助?目前,只是我個人投錢到公司,我們會在未來幾個月尋求外部資金。 你們有讓死人復活的時間表嗎? 我們相信能在30年內讓死人復活。 為什么與死亡對抗? 我不認為是在對抗死亡,更像是讓死亡成為一種選項。我個人很難想象誰想死去,但我尊重他們的愿望。 中國人體冷凍第一人 2015年5月30日,61歲的中國著名女作家杜虹因胰腺癌去世。兩名美國醫生第一時間向杜虹體內注射了抗凝劑、抗菌藥物、抗血栓藥物,防止血液凝固,并用特制設備按壓心臟,保證血液繼續循環。 隨后,杜虹的遺體被放入裝有冰塊的木質棺材中,迅速轉移到手術地點,耗時約1小時。接下來是灌流,由于人體細胞中含有大量水分,冰凍過程中水分凝固會形成冰晶,極易刺破細胞,造成巨大傷害,所以冰凍技術的要點是使用冰點更低、不容易結晶的保護液代替水分,達到脫水的效果。 接下來,杜虹的遺體會在冰凍狀態下被送到位于美國洛杉磯的Alcor總部(全球最大的冷凍人體研究機構之一)。遺體頭部將被分離保存在-196℃的液氮環境特殊容器中。 在此后的漫長歲月中,工作人員將按期添加液氮,保證杜虹的頭部長期保存。按Alcor科學家的樂觀估計,50年后的科學技術也許就能讓杜虹解凍頭部、再造身體,也就是——復活。
復活 理論可行,但要跨越五大損傷挑戰 阿爾科公司提出的“玻璃化”概念理論上可以解決冷凍過程中細胞受損的問題,但目前尚未有任何證據表明我們能夠將人體器官玻璃化。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低溫生物學家高大勇說道:“我們能夠將非常小的事物,例如昆蟲和血管等簡單組織玻璃化,這是因為體積小,容易控制冷卻過程,冷凍保護劑也能正確合適地擴散。”那么人體冷凍病人的器官將如何受到影響?高大勇認為,我們并不知道病人死后在玻璃化過程中會受到什么損傷。 加拿大渥太華大學的生物化學家肯恩·斯托里教授也認為前景不容樂觀。“人類有很多不同的器官,移植器官的研究讓我們知道,即使我們能夠成功冷凍它們,每一個器官卻需要以不同速率冷卻,且冷凍保護劑的混合物和濃度也各不相同。即使你只想保存大腦,大腦也有十幾個不同的區域,它們需要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冷凍保存。”
未來解凍后修復過程面臨著五大損傷:絕癥傷害、衰老傷害、細胞自溶和微生物降解傷害、冷凍傷害、解凍過程造成的傷害(包括冷凍技術不夠完善造成的少量冷凍損傷、化學濃度沖擊、由于溫度傳播不均勻造成的應力性斷面,長期液氮保存中可能出現的極少的化學變化)。其中化學濃度的沖擊是解凍時最大的障礙,沒有結冰的部分在保護液析出時化學濃度變高,造成高滲透壓,可能損傷細胞膜等,而這五種傷害沒有一項是目前能夠解決的。 至于科學家提出的50年后可能解凍,那是基于現代科學發展速度的樂觀估計,對此,中國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賈旺認為,在目前的醫學技術支持下,大腦神經被低溫冷凍50年,復蘇的可能性是有的。不過,凍存的神經組織即使恢復了活性,能否移植到另外一個身體上,并產生新的生命,還要跨過脊髓鏈接、中樞神經再生、顯微外科縫合等多重艱巨的挑戰。
逝者“復活”不是夢想 緬懷逝者的時候,不少人心中都會冒出這樣的想法:要是能和他說說話該多好啊!也許50年內,這一愿望就能變成現實。
英國提賽德大學講師麥基翁預測,隨著計算機技術發展,人類不久就可以創造出“人造數字生命”。這一“數字生命”的外形可以根據其真人原型,利用現有的照相與攝像技術進行完美重現,性格和行為則由其真人原型的行為、特點、愛好及在社交網絡上的歷史決定。也就是說,這個“數字生命”將有真人原型的部分“記憶”。 更神奇的是,當這個“數字生命”與大數據相結合,它就可以知悉你的動向,比如你去購物或者看病,它就會馬上收到通知。麥基翁說,這樣一來,人們就永遠也不會失去心愛之人。
盤點神奇的復活科學技術 首例換頭手術中國進行 換頭這看似異想天開的行為,如今可能成為事實。 一名身患霍夫曼肌肉萎縮癥的俄羅斯男子欲將自己的“頭”交給一名意大利臨床醫生,以移植一副健康的身體,進行世界上首起“換頭術”。 意大利醫生卡納維羅表示,大陸是“換頭”手術的最佳地點。 53歲的任曉平教授是哈爾濱醫科大學主任醫師。2013年,他領導的醫療團隊完成首例小白鼠頭部移植手術。此后,進行了約1000例小白鼠換頭手術。目前他的團隊正準備進行靈長類頭部移植探索,最終挑戰人類換頭手術。
破解長生不老之謎:向天再借500年? 在科幻電影《時間規劃局》中,人的生命變成手上不斷閃爍的時間數字,可以交易、儲存、買賣。如果能花錢買壽命,你愿意為你活得更久付多少錢呢?如果是Google研制的長壽藥物你會買嗎? 事實上,Google正在進行一個瘋狂科學項目——Calico。他們的研究發現,當干細胞為了愈合傷口、生殖或生長而分裂時,會開始呈現出衰老的跡象,不再具備分裂的能力。我們的皮膚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從本質上講,長生不老的關鍵在于端粒(Telomeres)。端粒是一段核苷酸序列,通過縮短自身來阻止染色體終端周圍的基因發生降解,起到保護染色體的作用,使干細胞保持分裂能力。 端粒就像鞋帶末梢那一厘米長的硬塑料套。從理論上講,如果能找到保護端粒或使端粒增長的方法,我們就離真正意義上的長生不老更近一步了。(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自科技世界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