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變學介于基礎醫學、預防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其于1950年在美國物理學會第25屆會議上被提出。血流變學是一門新興的生物力學及生物流變學分支,主要研究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動規律,血液中有形成分(如紅細胞、白細胞等)的變形性和無形成分(血漿)的流動性對血液流動的影響。血液這種非牛頓型的異常流動可作為反應血液與心腦血管間的相互作用,是一項靈敏的臨床指標。 血流變常用指標有以下幾種:①血液黏度:主要反應全血、血漿等的黏滯性,包括全血不同剪切率下的表觀黏度、還原黏度、血漿黏度等。血液黏度的增高見于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壓等,降低見于出血、貧血、急性白血病等。②紅細胞聚集指數:主要反應血液紅細胞間的聚集難易成度,包括紅細胞聚集指數、血沉方程K值、紅細胞壓積等。紅細胞聚集指數增高見于糖尿病、高血壓、心梗等。③紅細胞剛性指標:紅細胞變形性低,則剛性強。紅細胞變形能力降低見于心梗、腦血栓、糖尿病等。 臨床中有許多疾病與血流變的改變有密切關系,血流變的檢測對于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有著重要意義,而且深入研究血液流變特性的改變可以為闡明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及糖尿病等疾病的發生發展、病情的轉歸等提供重要信息。 1. 腦血管疾病 有臨床資料表明,血液流變學指標的異常,尤其是低切變率血黏度高升,可發生在腦梗死發病之前。血黏度增高的峰值出現時間的遲早和程度,與腦梗死范圍和嚴重程度有密切關系。腦梗死患者全血黏度、紅細胞壓積、纖維蛋白原等顯著升高,與正常人比較有非常顯著差異,說明這些指標在腦梗死的發病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急性腦梗死時血液黏度的增加是一個重要的參考依據,這對治療有很大的指導作用,如能做到早期發現,超前治療,及時糾正高黏、高凝狀態,可預防急性腦梗死的發生。 2. 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患者血壓變化和心功改變與心輸出量、血容量、血管外周阻力有關,外周阻力受血液黏稠度影響,血液黏稠、流動差,是循環障礙的關鍵,在血流變學表現出系列的指數升高。心肌梗死(心梗)和心絞痛患者,紅細胞的聚集性增強、紅細胞變形能力降低、白細胞數升高、白細胞濾過性降低、血漿黏度升高,血漿纖維蛋白原和球蛋白升高。Chien等對心梗患者血液黏度進行了動態觀察,發現心肌梗死后第1天,血液黏度明顯升高,這可持續幾天,而后漸漸降低。 3. 高血壓 資料表明,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全血粘度、血漿粘度、紅細胞壓積和纖維蛋白原升高。高血壓時血管緊張素水平改變,血流變與此也有關。當血壓降低時,血液粘度也會隨之降低。高血壓中的一種---妊娠高血壓是孕婦常見疾病。由于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可破壞血管內皮基底膜細胞,使細胞溶解,導致內皮細胞通透性增加,血管收縮,產生大的阻流導致血流變化,從而使全血粘度和紅細胞壓積增高。妊娠高血壓常發生于妊娠24周以后,因此建議妊娠24周后定期檢測血流變,以保障母嬰平安。 4. 糖尿病 單純血糖增加不會引起全血和血漿粘度的改變,但是糖尿病患者一般會出現脂代謝紊亂,或血漿纖維蛋白升高,則使血流變指標間發生變化。血漿纖維蛋白增高,血沉加快,紅細胞聚集率增高,呈緡錢樣,進一步加速紅細胞聚集,導致全血粘度增高,特別低切變率下全血粘度增高明顯。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血液粘度與紅細胞膜、血漿蛋白成分有關。如果血紅蛋白糖化,紅細胞與氧結合受阻,血磷脂減少,膽固醇增加,紅細胞不能變形通過脾索,引起微循環障礙,導致血流變指標增高。 總之,血液流變學對于臨床醫學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它是研究微循環的基礎,提出了血液黏滯異常綜合征,對于疾病的預防與診斷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在疾病治療中被廣泛應用(觀察療效、病情、病程、預后),并且被用于治療方法和藥物的研究。因此,血液流變學檢測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本文由李曉童收集自網絡)
|
|
來自: angelzhang6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