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斑馬有話說: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找到真愛,擁有幸福的婚姻和家庭生活。 但大多數人又覺得,那是小說、電影里才有的事,或者屬于少數上輩子拯救了銀河系的幸運兒。真愛,在現實生活中,可遇不可求。 真的么?心理學大師弗洛姆不同意這種觀點哦。 在他看來,愛是一種能力。找到真愛,要靠努力,不憑運氣。 艾瑞希·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著名的人本主義哲學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學家,是“精神分析社會學”的奠基人之一,一生寫了二十多本專著,其中以1956年出版的《愛的藝術》(《The Art of Loving》)最為著名。 ▲ 艾瑞希·弗洛姆 大多數人認為,愛是可遇不可求的,只有幸運兒才能找到真愛。但弗洛姆認為這種觀念是錯誤的。 在他看來,大多數人不理解“墮入情網”和“持久的愛”有什么區別,誤以為愛情的關鍵是對象,只要找對了人、被愛上就成功了,一點不關心自己有沒有能力去愛。 “人們往往把如癡如醉的瘋狂愛戀看做愛情,事實上,這只能證明這對關系中的人過去有多寂寞。” 在《愛的藝術》中,弗洛姆提出,愛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能力。他將人格類型分成了6種,并認為,其中只有一種能真正愛上別人。 ▲ 《愛的藝術》 1六種人里,一種懂愛 愛情,是勇敢者的游戲 第一種:承受型 這種類型的人通常活得比較被動,他們習慣于接受管控、充當追隨者,在生活中需要依賴別人、接受別人的幫助。他們不會為了改變現狀而努力抗爭,缺乏提供愛的能力。 第二種:剝削型 這種類型的人通常非常自信及主動,具有攻擊性,并以自我為中心,習慣于通過索取來滿足自己,并為此不惜強迫、欺騙他人。 第三種:囤積型 這種類型的人傾向于認為外部世界是有危險的,習慣于通過儲存和占有獲得安全感。他們是吝嗇的實用主義者,渴求權力及優越感,愿意結識地位高的人,會為了維護自己的所有物而戰,并會不斷期望擁有更多,永遠在根據價值大小排序事物和人。 第四種:交易型 這種類型的人會把自己當商品,他們通常很在意自己的形象,傾向于找一個性價比適合的雇主,成功地宣傳及“銷售”自己。他們目標明確,有活力,愛投機,很多夢想“嫁入豪門”的人都屬于這一類型。 第五種:毀滅型 前四種里,每一種都有優點和缺點,我們大多數人屬于它們的混合體,但毀滅型卻是完全負面的。 這種類型的人是永遠的悲觀主義者,對人生的無序和不可控有著強烈的恐懼,熱衷于設想疾病和死亡,渴望建立新秩序,傾向于把固化的目標強加給他人,從而獲得控制感。希特勒被認為是這種類型的典型代表。 第六種:創造型 這種類型的人會通過學習和社交靈活、真誠地解決人生問題,會用理性和開放的心態與世界互動,愿意接受新鮮事物,愿意成長、改變。 弗洛姆稱創造型為“生活的勇士”、“不戴面具的人”,認為只有他們能真正愛上另一個人,而不是把愛人當成避風港或戰利品。 ▲ 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畫家勒內·馬格里特的作品《愛》2真愛有四大元素真愛有四大元素 弗洛姆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這種清醒的意識讓我們孤獨、恐懼,與此同時,人生還充滿了不確定性,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是焦慮而無力的,并會終其一生試圖擺脫、克服這種不安全感。 克服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融入集體,服從權威,找個伴侶……等等。 但在弗洛姆看來,“抱團取暖”并不能解決問題,只有相信自己的獨特性,努力了解和定義自己,擁有愛的能力,人生才能真正擺脫“孤獨、寂寞、冷”。 弗洛姆提出,愛有四個基本元素:關懷、責任、尊重、了解。 他認為,幼稚的愛是“我愛你,因為你愛我”,或“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愛是“我被愛,因為我愛人”,或“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 真正的愛,不是“在你身上我看到了我”、“我將要成為你”、“我將要占有你”,不是甩掉自己的獨特性,不是偷走對方的獨特性,不是服從,不是綁架,不是配對,不是融為一體,不是把彼此的特質強加在對方身上。 真正的愛,是隨心所欲的,是讓他人成為自己,尊重對方的愛好、觀點、信仰,是在了解世界和自己的基礎上,“以保持自我的獨立性、完整性為前提,和另一個人結合”。 很多人為了找到真愛,花費大量的時間、金錢打造自己,讓自己變得“值得被愛”,包括,整容、讀高學歷、多掙錢、買房子,等等。 但在弗洛姆看來,所有這些真的對找到真愛沒什么幫助。愛情是自由之子,屬于有生命力、熱愛生活的靈魂,想擁有愛的能力、找到真愛,更切實可行的做法是自愛并克服自戀。 ▲ 奧地利象征主義畫家克林姆的名畫《吻》 3愿意改變,就是愛的能力 人生的最高品質是熱愛生活 自愛和自戀差異很大。 自戀,通常表現為自負、自私,有些自戀來自于社會階層、職業頭銜,有些則源于幼年的成長經歷。小時候經常獲得異性家長贊許的孩子,容易形成符合異性期待的習慣,會更傾向于裝點外表,或者整形、減肥以求悅目。 自愛則是一種基于自我認知的自信。 設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個每天躺在搖籃和懷抱里、被母乳喂養、被撫摸呵護、哭聲被很快回應的小嬰兒,你有什么感覺? 沒錯,感覺被愛,感覺自己有價值。 兒時父母的照料是一個人建立自我價值感的關鍵。“哭聲提示—獲得照顧”的響應模式重復成百上千次后,嬰兒就會知道自己的提示有意義:“有人聽我的,我是值得的。”一個強大的自我就此開始形成。 兩歲前嬰兒的大腦發育很快。期間,嬰兒會發展出TA與世界鏈接的模型——關于世界、人生如何運行的心智模型。 被照顧、關愛的幼兒對世界充滿了正面感受和想象,他們已經習慣了那種幸福感,并會終其一生努力保持這種感覺。 即使幸福感被暫時中斷,這些有安全感的孩子也會用自己的力量重新振奮、解決問題,再度找回這種正確、幸福的感覺。 因此,自尊、自愛、自信的人覺得自己很重要、有價值,但又能直面自己的缺點,他們能看到自己的獨特性和能力,可以坦然、勇敢地跟自己溝通、審視自己的感受,能放棄對自己的控制,跟隨自己的真實心意而活,能夠為自己負責,有清晰的人生方向。 一句話,他們活得真實、勇敢、獨立,他們活著不是為了讓別人點贊。 表現在戀愛關系中:一個自愛的人更愿意、更有底氣和勇氣去做出改變,因為他們幸福、獨特、不完美,改變只會讓他們變得更好;而自戀的人則恰好相反,他們是聽著贊美長大的,或者慣于掌控,改變會動搖他們“完美”的自我認知。 每個人在戀愛關系中,都有表達想法、情緒的需求,都希望不好的一面被包容,都希望被關注、照顧、了解,都希望提出要求時自己是安全的。 這種安全感的建立需要互相磨合。 此時,想為對方改變的意愿,就是一種“愛的能力”。 在弗洛姆看來,一個不能克服自戀的人,終其一生都很難獲得人際安全感和自信。 弗洛姆說,人生的最高品質是熱愛生活。 愛,不是一種情緒,更無關運氣。 在任何關系中,只要拿出勇氣,愿意改變,愛,都會在前方等著你。 什么時候都不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