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的渴與利
「最受歡迎的傳統中醫公號 最具人氣的中醫養生社群」 中醫經典 | 養生之道 | 膳食調理 | 國學文化 (本文比較適合于對《傷寒論》有一定基礎的讀者) 這幾天因醫治了多位下利證狀的病人,所以引發了我又重新復習了一遍《傷寒論》的相關內容。在《傷寒論》里面,自利與渴是比較常見的證狀,其中最經典要算“自利不渴者,屬太陰”與“自利而渴者,屬少陰”這樣的一錘定音的總結性表述了。大體而言,渴證多見于三陽,自利多見于三陰,但也不絕對,我在這里只是想說明,如果一般遇到渴證,我們可以首先鎖定其病在陽,除非實在找不到任何陽證,我們再在陰證中思索也不遲,自利則反之。以下我們不妨對《傷寒論》里面涉及方劑的所有的渴證以及自利(含下利)證加以總結歸納,這樣對于臨床是很有益處的。 一、太陽病的渴 6、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 40、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41、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71、太陽病,發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137、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 分析: 6條是溫邪傷津的口渴,與一般傷寒相差甚遠,因此并不值得一提(溫渴)。 40條的口渴是伴證或證,并不是主證,它的主證是“發熱而咳”,并且會咳吐大量白色泡沫痰液,而這些痰液很快就會化成水液,完全如仲景所說的“心下有水氣”,所以它很容易與秋燥咳嗽的那些粘稠的白色痰液相鑒別(咳渴)。41條的口渴是正氣還沒有完全回復一時津液敷布不周所造成的,這個時候只有口感有渴而沒有其它任何的不舒服,因此是不必理會的。 71條才是太陽病正宗的口渴(正渴),病機是外邪隨經入腑,影響膀胱氣化功能,津液輸布不行,津不上承則見的口渴,主證是“小便不利”,注意這里的小便不利是指尿少,豬苓湯證的小便不利為水熱互結尿頻數甚至有如膀胱刺激證(結渴)。此外,相類的還有: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72) 137條雖然是“舌上燥而渴”,看起來很厲害似的,但真正的主證卻是“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一旦到了臨床,病人最先向你反映的一定是這個痛證(痛渴),接著你會順手觸摸一下他的肚皮,然后他會呱呱叫地避開你,這個時候你如果還是只看到那個口渴而全然不顧其痛的話,那么這也真是太離譜了。 歸納地說,太陽病的渴有以下四種:溫渴、咳渴、正渴、痛渴(原則上還應算上豬苓湯證,那就還有“結渴”一種)。 二、陽明病的渴 26、服桂枝湯,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223、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236、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里,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分析: 26條與222條(若渴欲飲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等說的是同一個意思。如果到了臨床看到大熱、大渴、大汗與脈洪大這四大主證你還一點感覺都沒有,還想不起這個白虎加人參湯的話,那么這也真是有點離譜了。畢竟,這些證狀實在是太明顯了。(大渴) 223條雖放在陽明病處,這其實是陽明熱證的其中一種誤下情況,因此我們也可以說這種口渴是屬于太陽病的,畢竟是膀胱腑的問題嘛。這屬于水熱互結的口渴,需要與五苓散證相鑒別,這一點我們剛剛才論述過,因此在這里不再重復。 236條與其它兩條是很好鑒別的,因為它有“身必發黃”這一明顯的證狀(黃渴),即便病人不說,我們作為醫家,“身必發黃”并不常見,這個時候只需與梔子蘗皮湯以及麻黃連軺赤小豆湯相鑒別。 因此,歸納地說,陽明病的渴就只有“大渴與黃渴”兩種。 三、少陽病的渴 96、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99、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147、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 分析: 96條是標準的小柴胡湯證,是正宗的少陽病的渴(少渴),99條雖然有兼證,但我們還是可以歸為少渴一類。因此,對此二條在這里不想展開太多,唯有一點想跟大家說說,當作參考。那就是如果到了臨床,一個病人過來首先分其陰陽,如果是陽病,除非是很明顯的太陽病或陽明病,否則我一般首先著眼的就是小柴胡湯證,因為它有四主證七或證,可能符合的證狀太多了,并且“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嘛,再說了,現代人的體質,得小柴胡湯證的機會還是挺多的,否則諸如“小柴胡沖劑”之類的藥品就不會如此盛行了。 147條講的是少陽兼水飲內停證(飲渴),有人認為這是少陽兼太陰脾虛證,個人認為這種說法并不是很正確,因為這里有“但頭汗出”,仲景不是在148條下說過“陰不得有汗”(額頭上生的油汗除外,但說實在的,這種虛脫的油汗其實是油而不是汗)嘛,再有就是,本條證狀常伴有下利,“自利不渴者,屬太陰”嘛,這里面有“渴而不嘔”呀,怎么可以說是兼太陰脾虛呢? 因此,歸納地說,少陽病的渴也只有“少渴與飲渴”兩種。 四、各陰病的渴 282、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319、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326、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分析: 從上述三條我們就可以知道,陰證是很難見得到渴的。首先,太陰不可能有渴,即便自利到一定程度,會有口干的現象,但這不能等于口渴,因為這個時候病人對水沒有渴望的感覺。當自利日久而出現渴證的時候,那已經是病屬少陰了。少陰之所以口渴,是由于少陰腎是水臟,“虛故引水自救”(虛渴)。 至于319條的豬苓湯,在這里仲景既然以“少陰病”開頭,那么這里就應該伴有少陰病的一些證狀,因此這里用豬苓湯,與前面的223條是不同概念的,屬于同方異證,但病機相同,都是屬于水熱互結的口渴(結渴)。畢竟,少陰腎與太陽膀胱是表里關系,彼此影響深遠。 326條說的是厥陰病的渴,“消渴”是很明顯的證狀,不單是口渴這么簡單,前面還有一個“消”字,即飲后即消,口又很快地渴起來,總之就是喝多少水都不夠。這種渴是六經里面最厲害的渴,比較容易鑒別。 因此,歸納地說,陰病的渴就只有少陰的“虛渴與結渴”兩種以及厥陰的“消渴”。 五、常規性的自利 32、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172、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 40、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152、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157、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主之。 分析: 32與172兩條是合病自利,正氣在體表與邪氣抗戰,不能顧護于里,因此,如果與陽明合病,那么胃與大腸就會雪上加霜,遂成自利(陽明利)。如果與少陽合病,也會因為木克土的加臨而出現自利(少陽利)。 40是小青龍湯證,自利屬于伴證或證,并不是主證,它的主證是“發熱而咳”,并且會咳吐大量白色泡沫痰液,而這些痰液很快就會化成水液(水咳利)。 152與157條雖然都屬于有水邪的自利,都有“心下痞硬”,但是它們之間的區別還是比較大的,152條是汗出、頭痛等,一派水邪外滲外散的象(水散利),157條則是“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等,以水邪向下流注為主(水流利)。 常規性的自利從屬陽性的就這么多,歸結起來就是:陽明利、少陽利、水咳利、水散利、水流利。很明顯,陽病一般不會下利,而這里雖有五種,但其實其中有三種卻是屬于水邪導致的,水為陰邪,其性潤下,所以才常見斯證。 306、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307、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371、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373、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 316、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不)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309、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310、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豬膚湯主之。 321、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分析: 306與307條說的其實是同一個意思,屬于純虛無邪的寒利,其雖“便膿血”,但其色必晦暗不澤或血色淺淡,其氣腥冷不臭,亦無里急后重和肛門灼熱,而腹痛隱隱,痛勢綿綿,喜溫喜按,此種下利膿血(虛寒利)自不同于371與373條的里急后重的(濕)熱利的白頭翁湯證(濕熱利)。正所謂“一分里急一分熱,一分后重一分濕”嘛。 316條為少陰陽虛水泛證,下利并不是主證(水泛利),且經常與小便一起來討論。若陽虛氣化失司則小便不利,如此則水邪無從所出,于是就經常下利;若陽虛不能攝陰則小便利(清長或夜尿多),如此則水邪有所去處,于是就經常“或(不)下利”。往往是水邪所造成的病證其證狀或兼證都很多,畢竟水這種東西的靈活性實在是太強了。 309條是少陰類證,以嘔吐為主,容易鑒別(嘔吐利)。 310條是下利導致陰傷,于是虛火上擾而導致咽痛,下利在這個時候不占主體,咽痛才是主要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就用豬膚湯,千萬不要認為在下利重證的時候也可以用豬膚湯。(咽痛利) 321條與374條說的是同一類問題,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既“有燥屎”又“下利”,本來是自相矛盾的兩個因素竟然同時出現,說明其情況非同小可,你可以理解為里面的燥屎實在太“燥”,就像一團火似的在那里燒,人體自保地不斷排瀉津液來滅它。所以這種少陰病實際上是一個陽明病發展到后期,而傷了少陰真陰的一個證候。用承氣湯“急下存陰”(承氣利)。這種情況實在太特殊了,辨證稍有差池就會取人性命,但辨證得當則很快就會揚名的。 此外還有一種就是下利日久從而出現了厥陰證,用烏梅丸來治療,這就是338條所說的:“[……]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厥陰利) 常規性的自利從屬陰性的就這么多,歸結起來就是:虛寒利、濕熱利、水泛利、嘔吐利、咽痛利、承氣利、厥陰利。 六、誤下類的下利 總綱:159、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糧湯主之。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五苓散之類)。 34、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163、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 104、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105、傷寒十三日,過經譫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當硬,而反下利,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158、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357、傷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喉咽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 分析: 本來陽病少有利證,但這里大部分都是屬于陽證的下利,都是由于誤下這個外力導致的,在臨床上很容易從問診中得知。總綱159條是論述四種不同的治利方法,其中的“服瀉心湯”為調中焦,“理中者”為溫中虛,“赤石脂禹余糧湯”為澀腸道,最后就是:利小便而實大便。 34與163都叫做協熱利,但只是34條才是真正的熱利,而163條說的是協表熱而下寒利,因此我們不妨將其叫做協寒利。 104與105條也有點相似,只是104條為大柴胡湯證的誤下,一個是小承氣湯的誤下,為了便于記憶與區別,我們不妨將其分別命名為:大下利、小下利。 158條與上面幾條其實都很有意思,我們在讀《傷寒論》的時候,有很多條文其實就是仲景對他所見到的醫案的一個歸納。比如現在的158條就是,并且很經典,特別是“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這種情況很多時候稍大意一點,很多醫生都會犯這個過錯,特別在遇到的病人不是傷寒而是雜病的時候更是如此。既然是“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那么我們就將此叫做“胃虛利”吧。 357條,傷寒六七日,是過經向愈之時,陽氣當自復而生發為用。此時大下之,無論中陽受損程度如何,總會重挫陽氣向外之勢。如此陽氣不能生發外達,則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且泄利不止。若證僅見此,則陽虛者與理中、四逆輩,陽未損者與葛根湯,但使陽升厥愈,利必自止。但此時并見喉咽不利唾膿血,說明大下之時亦使未解之邪熱內陷,灼傷血絡。此時如復其陽升發之用,則恐助邪熱;不復陽用,則泄利不止,故曰難治。此證屬大下陽陷(陽陷利),故治當須升提陽氣以復其用。所以仲景特于陰中提出其陽,得汗出而錯雜之邪盡解,以麻黃升麻湯主之。 誤下類的自利就這么多,除總綱所述之外,歸結起來就是:協熱利、協寒利、大下利、小下利、胃虛利、陽陷利。 七、四逆輩的自利 總綱:277、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葛根湯證也為自下利而口不渴,須區別。四逆輩包括理中湯類及四逆湯類。) 225、脈浮而遲,表熱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湯主之。(91、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353、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354、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388、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389、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315、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 317、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370、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385、惡寒、脈微而復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 318、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分析: 從上述這么多相類的條文我們就可以知道,四逆輩類的下利才是真正的常見的下利。上述主要都是四逆湯及其隨證加減的同類方證,主要都是存在于少陰病當中。基本上大凡陽衰陰盛者用四逆湯,陰盛格陽者就加重附子與干姜用通脈四逆湯,陰盛戴陽者就再加蔥白用白通湯。但要注意陰盛格陽者常伴戴陽現象,如317條中的“其人面色赤”就是。最后的318條是少陰類證,需要注意四逆湯是由生附子、干姜與炙甘草組成,而四逆散則由柴胡、枳實、芍藥與炙甘草組成。 至此,本文基本完畢。除此之外,《傷寒論》里面還有諸如“心中懊憹”、“但頭汗出”等諸多病證需要我們有比較性地歸納著學習的,大家不妨自己試試,從中你會學到得到更多的。 {五味古法中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