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做做操健健身;白天,下下棋打打牌;晚上,看看電視遛遛彎兒;偶爾扭扭大秧歌,隔三岔五看看二人轉……多少人向往的生活,在這里,不需要花一分錢就實現了。這就是承德縣郝季溝村“幸福院”里的老人們原汁原味的生活。
“幸福院”的建成要歸功于有25年黨齡的丁玉龍。是他,讓老人們原本孤獨寂寞的暮年生活變得開心快樂;是他,讓老人們不敢奢求的夢想變成了現實,而這個美夢還會一年一年地持續下去……他被授予“全國孝親敬老之星”“河北省道德模范”“最美承德人”等榮譽稱號。
千萬富翁回鄉贍養全村老人
52年前,7歲的丁玉龍隨家人離開了郝季溝村,一起去“闖關東”。幾經周折,一家人最終落腳在黑龍江。就是在那片黑土地上,他挖煤、開店、賣冰激凌,用汗水和辛勞積攢收入。1996年,丁玉龍開始承包小煤礦。他和工人們一起摸爬滾打,忙碌在生產第一線。十幾年的時間,他遇到數不清的坎坷,戰勝數不清的困難,終于掙下了3000多萬元。
富裕起來的丁玉龍,始終沒有忘記大山深處的鄉親們,每次回老家都為村里辦一些實事、好事。據了解,郝季溝村位于偏遠的大山之上,土地貧瘠,交通閉塞,由4個自然村組成,一共150多戶,500來口人,只有800畝“望天收”的山坡地。村民的主要收入就是靠年輕人外出打工,一個人養活一家人,這個村是名副其實的“打工村”。更為重要的是年輕人都外出了,村里的多數老人都成了留守老人。對獨居老人而言,不可預知、不好解決的問題常常接踵而來。
丁玉龍說,這讓他萌生了一個讓村里所有老人安度晚年的想法。一開始想給他們每人點錢,解決他們的生活困難。他的老父親卻對他說:“這一代人吃了太多的苦,很少為自己考慮。你給他10萬元,他會給兒孫添置家當;給50萬元,他會在城里給兒孫買套房,絕對不會為自己花錢去享福。”
經過深思熟慮,丁玉龍最終決定在這個大山里建一座功能齊全的養老院。他覺得老人們的一生太苦了,晚年也該在舒適的環境里,過幾天開心的日子了。
“為鄉親們養老,我先帶個頭兒!”
丁玉龍雷厲風行,說干就干。2010年11月,投資560萬元的高檔老年公寓拔地而起,成為當地十里八村最好的建筑。它占地7畝,建筑面積1970平方米。腳下鋪地暖,墻上掛彩電,洗臉用熱水;娛樂室里有麻將、象棋,圖書音像室里有雜志、皮影和評劇。
丁玉龍給養老院取名為“幸福院”,希望每一位住在這里的老人都幸福。他處理完自己在黑龍江的所有生意,專心當起了“幸福院”院長。2010年11月4日,第一批43位70歲以上的老人入住了。到2012年重陽節,入住條件放寬,規模擴大,夫妻雙方只要有一人達到65歲以上,就可夫妻一同入住。幾年里,院里的老人有來有“走”。目前,養老院共住有48位老人。
今年11月24日,記者踏著皚皚白雪走進郝季溝村,遠遠便看見了幸福院的三層白色小樓,一條大路直通小院,院內的積雪已經被清掃,寬敞整潔。一座老壽星的雕像格外醒目。室外寒氣襲人,室內溫暖如春。樓里衛生所、圖書室、餐廳一應俱全。老人的房間里有大衣柜、床、電視等各種生活設施,還有獨立衛生間,儼然一個標準的賓館。
談起小院里的生活,老人們臉上洋溢著幸福。今年77歲的劉素琴老人說:“做夢都沒想到能住上樓房,洗澡有熱水,不用生爐子,飯吃現成的,還不花自己一分錢。老了老了,哪成想過上這樣的好日子!”
丁玉龍一邊領著記者參觀,一邊笑著說:“改革開放之后,自己成為先富起來的人,但是錢是從社會中來的,最終還是要回歸到社會中去。農村的養老是個‘老大難’的問題,光靠政府是不能很快解決的,還需要社會、家庭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就先帶個頭兒,希望有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把幸福院辦下去
為保證老人們的生活,丁玉龍聘請了4個村民到院里幫忙,由于人手少,他和老伴兒便充當全能替補,哪里忙不過來,他們就會補充到哪里。有老人生病,他們經常親自照顧。丁玉龍說,自己并不像外人說的那樣有錢,“我當時就掙了3000多萬元,蓋養老院用了500多萬元,家里也需要一些開支。”丁玉龍說,自己從小是個苦孩子,知道每分錢都來之不易。
目前,該院一年開銷大約在幾十萬元。在談及是否有足夠資金支撐其長期運行時,丁玉龍滿懷信心地說:“沒有問題。”丁玉龍告訴記者,建“幸福院”之初,就考慮過如果資金鏈斷了怎么辦。為了今后“幸福院”不會因為資金不足而停辦,丁玉龍專門拿出了2000萬元,存進一家銀行,作為“幸福院”的養老備用金。
他說:“我就打算用每年七八十萬元的銀行利息,把幸福院一年一年地辦下去。假如以后銀行每年的利息不夠‘幸福院’的運轉費用了,2000萬元的備用金運轉幾十年也不成問題。”另外,丁玉龍說,他還在村里租了土地,種植一些蔬菜、地瓜、玉米等,夏天基本不用買菜。
對于有人擔憂的“丁玉龍的敬老之路能走多久?”丁玉龍在自己的一篇日記中曾寫道:“我現在就像駕駛著一部載客車,沿著很遠的路小心地行走著。轉一圈就是一年。人們隨時都上車,也有下車的。我在一圈圈走著,終有一日我可能下車。希望有一個好司機把我的方向盤接過去,繼續向前行走。接好送好一代代老人們。這就是我一生最大的心愿。”
(本報記者 耿建擴 本報通訊員 咸力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