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富的道理,窮有窮的邏輯!
明天(2015年11月29日)將要上貴陽孔學堂講學,講“天人相宜的心靈回歸”,內容是講本性高貴的人如何從“貪嗔癡”毒害造成的卑微痛苦煩惱中解放出來,追求人生圓滿。面對公眾的大事馬虎不得。剛做完PPT課件去餐廳吃晚飯,聽到旁邊席上一桌在喝酒的人在猜拳行令,吞云吐霧,激情昂揚,指點江山。吵得旁邊用餐之人不得安寧。我走到結賬處對服務員說制止一下,服務員無奈地說,這幫人長期這樣,錢沒幾個脾氣特大惹不起,連他們都無奈。于是扯扯窮富的問題。
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人,總是對現實不滿,端起碗吃飯,舉起杯喝酒,放下筷子就罵娘。整個覺得是這個世界多么無情,全天下都欠他的。從不提自己能做什么,對社會有什么貢獻。
作為經濟學、心學獨立學者,我經常到全國各地講學,接觸各層各界的人很多。我發現越是不發達的地方,人的怨氣越大,而人的素質亦越低。發達地區的人的臉譜,普遍有一種凝重專注感,言語也不多,無論做哪一行他們的心一直巴在事業上,而表現出特有的凝重穩沉,給人以可靠的形象。與他們談正事一般都能胸有成竹娓娓道來,自成方圓。而落后地區的人的臉譜,普遍有一種浮躁散漫感,言多嘴碎,無論干哪一行他們的心首先撲在錢上好像職業是業余的,給人以不靠譜的印象。與他們談正事,大多是不切實際、異想天開的胡扯,讓人沒聽完就先決定拜拜。
富裕有富裕的理由,貧窮有貧窮的原因。盡管世道難免有分配不公甚至是藏污納垢,但對于命運的安排卻是合情合理的。
富人遇到不順,是找自己的原因,反求諸己扇自己的耳光;窮人遇到不順,是找別人的原因,怨天尤人罵別人的娘。
富人總是在找自己的不足,想方設法戰勝自己;窮人總在找別人的不足千方百計超過別人。
富人都有強大的敬業精神,兢兢業業做好本分的工作,通過提供優質產品服務來賺錢,日積月累積出富裕;窮人大多缺乏事業心,只是把工作干活當成發財手段來應付,心一直在夢想發大財,日積月累坐吃山空。
富人的時間總是不夠用,總是在抓緊時間打理工作;窮人的時間總是太多,總是在用無聊打發時間。
富人對社會現象總是淡漠視之,一心一意做自己的工作;窮人對社會現象總是評頭論足,熱血沸騰指點江山。
富人的命運,總是牢牢掌握在自己后中;窮人的命運,總是推給別人來擺布。
亞當·斯密說過,人生中的不幸與失調的主要原因,是人們過度高估各種處境間的差別。貪心過度高估貧窮與富裕之間的差別,野心過度高估私人職位與公共職位間的差別,虛榮心過度高估默默無聞與聲名遠播間的差別……沒錯,有一些境狀也許比其它境狀更值得我們偏愛,但沒有什么境狀值得人們用太過激烈的方式去追求。
社會是一個沒有人格的客觀存在,猶如一個舞臺,無論正也好偏也好、美也好丑也好,對在上面跳的人都是一視同仁的。
貧窮不可怕,任何人都有窮的時候,怕的是空途末路,走不出貧窮。在炎黃社會的今天,能走出貧困的人一定不是通過別人的幫助,而是內心實現由靠別人向靠自己的轉變,由怨天尤人向反求諸己的轉變,由接受輸血向自己造血的轉變。
任何學問,首先是心學,心不通理何以通;任何事業,首先是心業,心不正事何以成?
第三只眼看窮富,都是心性使然。人不怕窮,怕的是德行窮,命窮,最終是窮途末路。德性不窮的人,命不窮,總有翻身的一天。
革窮命挖窮根雪窮恥,從改變德性開始!
作者簡介:李從國,經濟學博士(1991)。經濟學、心學兩棲獨立學者。中國國企改革第一方針“抓大放小”首倡者,全球首個共同的經濟發展宣言《世界經濟發展宣言》總執筆。鳳凰名博50人。代表作《換個心態活一回》、《天人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