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阿里影業和編劇的罵戰的核心爭議,是IP能否完全取代原創編劇。小V扒了下數據,今年收視和網絡點擊前30的電視劇中,近七成是編劇原創作品,但是Top 5全部是IP改編劇,原創作品依然是主流,但是精品匱乏也是客觀事實。 數據說明: 1)電視劇臺網綜合指數由電視劇50城平均收視(聯播取最高收視)+電視劇網絡播放量+電視劇豆瓣評分綜合計算得出。 2)本文討論的IP為狹義上的IP(網絡小說、游戲改編),民間故事及四大名著等未包括在內。 3)以下資料均整理自網絡,可以會有部分偏差 在“原創與IP相煎何太急”論壇上,阿里影業副總裁徐遠翔給編劇“指生路”言論遭編劇群體圍毆,一批大咖編劇更公開宣稱“不和阿里影業合作”。隔壁老王說,這種群體性的玻璃心破碎背后必然有深刻的利益痛點。 其實最讓編劇們撓心的,是代表資本的徐遠翔鼓吹用IP孵化完全取代原創編劇,徹底否定原創編劇在劇本開發階段的作用。雙方開戰之日小V正在鄉下喝哥們喜酒,錯過了第一波論戰高峰,但是這么熱鬧的事情,作為業內理性聲音的代表,小V也有話要說,且看數據—— (15年首播電視劇臺網綜合指數Top30) 在“2015年網臺影響力電視劇Top30”榜單上,有10部是IP改編,占七成的是編劇的原創作品,可見現階段原創仍然是市場主流。不過,今年網臺影響力排名前五的電視劇全部是IP劇,原創精品的匱乏也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當然編劇們也是一肚子苦水,對此知名編劇全勇先有深刻自省—— (著名編劇全勇先發言,截圖自喜多瑞劇本觀察) IP劇主場在網絡 拼收視原創劇小勝
這個結果也在小V預料之中,熱門IP大多來自來自網絡文學,在改編成電視劇之前,早就經受了網絡用戶的考驗,網絡播放量高是必然的。但是電視劇觀眾和網絡用戶的人群屬性并不完全重合,所以IP劇拿到衛視上播,收視率就沒那么驚艷了。 IP改編&原創電視劇播放量Top10劇目 IP改編&原創電視劇收視率Top10劇目 (改編劇&原創播放量收視對比)
話雖如此,我們看看今年網臺影響力Top10的IP劇,有6部是原著作者也參與了編劇,其中4部更是原著作者是唯一編劇。面對如此的行業現狀,難怪科班出身的專業編劇這么敏感,一點就著……
相關閱讀: 忽略態度問題,徐遠翔其實是在當前影視創作痛點上扎了一刀 來源丨影藝獨舌(ID:yingyidushe) 阿里影業副總裁徐遠翔在派樂影視創意峰會“原創與IP”論壇上的一番發言,在編劇界引起軒然大波。如果忽略態度問題,就會發現,他說到了一個真命題:資本和創作者在內容生產中誰主誰從? 是按照資本的意志,在“大數據”指引下流水作業,還是發揮創作者的聰明才智進行個性化創造?有人說這兩者不矛盾,但做起來一定有一個誰主誰從,沖突時誰說了算的問題。在這里,我們選了兩篇觀點相左的文章,進行延伸探討。 首先我們談論IP的時候不要把這個概念泛化了,不要無限擴大,推及所有的一切。昨天我聽的時候,很多人都說高滿堂老師也是IP,王麗萍老師也是IP,四大名著也是IP,如果都是IP的話,這個話題就可以終結了。我們要談就要給一個確認的范疇,IP概念就可以詳細化一些,就是指現在網絡上比較火的文章、小說,頂多能夠推及到游戲,這個是IP。如果這個概念是很精確的話就可以繼續往下討論了。如果無限的放大,偏題的可能性非常大。 第二,我非常贊同龍一老師說的話,就是關于IP基本的判斷和形勢的預測,是泡沫總會破裂,有多少泡沫就破裂多少泡沫。談到IP有沒有問題的時候,大家都是成年人了,也都是很有說話的策略,采取的都是“雖然、但是”的策略,明明是力挺IP的,也說原創是我們追求的,IP當然也有問題,然后再不拉不拉一堆“IP是好東西”。我覺得現在所謂IP熱潮就是有問題的,而且它是有大問題的。它不光是追求一城一地的利潤,更是壟斷性地支配市場,要重建游戲規則,強推流水作業,取締手工制作。這不是互聯網+,互聯網+是連接一切,甘為工具,從事服務工作。這是互聯網X,老子統領一切,叉掉一切。 我對IP的問題有兩點看法,第一,我自己是寫評論的,我要閱讀大量的文本,要看電視劇,看小說。從我個人的閱讀體驗來說,我覺得網絡IP或者是網紅小說里面的精品率非常低。大多數網絡小說沉溺于修仙、玄幻、盜墓、穿越、恐怖、鬼怪,文學性普遍很差。如果中性一些評價,我認為它是當代年輕人群當中的通俗文學,如果用一個歷史上出現過的名詞來概括,我覺得它相當于當代的“地攤文學”。 我在閱讀網絡小說的過程當中還有個發現。小說除了是敘事的藝術,也是語言的藝術,僅僅從語言來說,它經常操持一種跪舔的策略。昨天有一個網站的女士說它迎合情感的需求,有情感的成分,但是更大的問題是它迎合的是低級趣味,你看不了幾頁或者是看不了幾行,就會明顯感覺到文字里滿臉媚笑,希望觀眾趕緊鼓掌,打賞。遇到需要做功課的地方,比如典章、禮儀、歷史背景,就架空,打馬虎眼。我個人認為,偉大的作品都是出自于自我內心真摯的表達,而跪舔是不會出產偉大作品的。厚重的作品都是需要做功課的,而不是以“想象力”之名YY和扯淡。從題材到結構到趣味,絕大多數IP離可以拍攝的劇本其修遠兮,資本對于IP表現出的過度熱情也就顯得很不正常。 當然,我個人的閱讀也是有限的,我也在積極尋找高質量的網絡小說。 我們再說市場問題,這里有一個大家沒有提到的,就是資本、熱錢加入影視行業之后,用IP作為一種杠桿撬動一切的時候,它跟原先影視行業的從業者有一個巨大的區別:資本是唯利的,不像真正的影視從業者一樣對這個行業有熱愛,創作中有情懷,就像高滿堂老師昨天說的,“我幾十年寫下來我很享受,表達的過程當中有快感”。我覺得資本沒有這個,他來加持影視公司和影視項目的時候,他唯一的追求就是利潤,這樣就會造成他不會在乎一個項目里能夠掙多少錢,甚至這個項目賠了都無所謂,甚至這個行業將來是什么樣也管不了,我只要通過這個IP,在資本市場上講了一個“好故事”,股票炒上去了,公司的市值翻倍了,我收購到更多的公司就夠了。這些已有前車之鑒:收購到一半進行不下去,或者支了個爛攤子再拍屁股走人。 所以,對從業者來說,一方面要感謝資本,因為有了資本以后有了更多創造新劇本的可能性,另外也要警惕資本,因為資本用講故事的方式去完成整個利益鏈條的過程當中,項目、公司、行業是完全有可能受到重大傷害的。用傲慢的姿態談論編劇,用IP杠桿撬動的一切,讓我已經聞到了這種危險的氣息。 編劇王佩:阿里影業的鞭子與被寵壞的編劇 徐在大會上說“我是在給在座的編劇指出一生路”。他們以后不請專業編劇,而是請IP創作者們,由他們進行角斗士一樣的廝殺,勝者的故事將被選中,此時再請專業編劇介入,將其改編成劇本。所以,編劇應該放低姿態,甘當IP的后端。他更是大談“屌絲票房經濟學”,稱判斷一部電影是否大賣,要看三方面:有沒有一個IP,有沒有明星,有沒有一個逆襲的概念。許多專業編劇被這番頗顯傲慢的言論激怒,還有人聲明不與阿里影業合作。 我不認識徐遠翔,對阿里影業也不喜歡,但我覺得他說的這些話很有道理。面對一個主要由年輕人組成的電影市場,還有轉型期粗糙浮躁的審美心態,資本逐利的本性決定了阿里影業這樣的機構,一定用最省事、最快捷的方式來收割觀眾。誰更年輕,更饑餓,更兇猛?當然不是那些有了一定作品和地盤的專業編劇,而是那些網絡娛樂最前線磨破滾打的貼吧吧主、微信群主、網文頑主、以及各種要錢不要命的主兒。 我想說的一句話是,中國專業編劇們的日子實在太好過了。我因為購買了幾款國外的編劇相關軟件,經常會受到國外編劇網站的懇切來信,邀請參加他們的劇本大賽,獲勝者的作品將有機會被影視公司看到,信后面附了這些公司的名單,沒有一家主流的大公司,都是一些從沒聽說過的小公司。對外國業余編劇來說,這不啻于天大的好消息。自己的作品能被專業人士讀到,他們都覺得已經很幸福了。 無獨有偶,在寶島臺灣,一個電影編劇想作品被投拍是一件比登天還難的事。我看過一位臺灣編劇涂芳祥的演講,他是臺灣多屆“行政院新聞局優良劇本獎”得主,為了追求編劇夢想,從一家高科技公司辭職,潛心寫作。至今還沒有一部作品被拍攝。而他給自己制定的人生目標是,做好四年一點收入都沒有的準備,爭取第五年進入商業劇組,達到收支平衡。為了練好編劇技藝,他刻苦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比如從強雄的視角改寫《少林足球》。 相比之下,海峽對岸的編劇日子簡直太好過了。忽如一夜春風來,詩人流行做編劇。我所認識的幾乎每個會寫字的人都當過或者計劃當編劇。和菜頭編過中國版的《24小時》,新浪博客頻道的一位女編輯編過中國的《急診室的故事》,我的中學同學莎漠自從創作了電視劇《浮出水面》,就稿約不斷,經常“作一、談三、等五”(手頭的活,在創作的一個,在談的三個,等在后面的有五個。) 好萊塢的編劇可沒有這待遇。許多編劇和導演都是從片場里當小工起步的,沒有十年以上的臥薪嘗膽,他們不可能有出頭的機會。 所以,做一個內陸編劇應當惜福,更應當警醒。你們認為理所當然享受的機遇,別人要為之奮斗一生。 這位徐副總裁的話,為編劇們敲響了警鐘。 關于IP作者PK,雖然讓專業編劇聽了不舒服,但事實上,大家都是這樣做的。據我了解,張藝謀也是用類似的方式在篩選劇本,只不過他用的還是專業編劇。也是10個人PK,最后剩下2個人,每個人都寫同一個劇本,影視公司全買下。有一個人的劇本會被張藝謀拍成電影,另一個人拿錢走人,根據保密協議,他甚至不能對外提起自己參與過這個項目。 至于“屌絲票房經濟學”,徐所說的是現在的一個普遍現象,并不是長久適用的規律。我更欣賞比利·懷爾德說的話:“觀眾是反復無常的。抓住他們的喉嚨,絕不要松手。”無論你想收割票房,還是收獲獎項,還是做一部流芳影史的藝術片,懷爾德的這句話,都認真思索。而徐副總裁只不過用市儈的語氣,把這段話演繹了一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