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氏史稿》已獲出版書號,出版在即。《讀譜札記》是我閱讀各姓族譜及族譜文化書刊后的心得。此文曾陸續刊于《粵東龍氏族譜》、《半邊屋》等,也曾公示于吉安市史志部門領導人參加的“族譜文化研討會”。反映似乎還可以,有未獲得此文稿者,爭相攝錄于相機。一孔之見。現冒昧全文公示,無非拋磚引玉,作為對宗族歷史的一種探討,或者說是拋出的一些以供討論的話題。有意見要表達者,歡迎于文后批評,發消息于博客,或發送到我的電子郵箱 longcanzhu@163.com 一 哲學的終極命題:人是什么? 人生的美好愿望:長生不老。 科學回答,現實狀況,都冷峻得都有點令人沮喪。 我曾在散文《讀夜》(發表在《星火》雜志)中寫道:“地球有46億年的歷史,有生命的動物出現的歷史也有6億余年了。15萬年以前,出現了原始的人類,至于人類的文明史,卻只有五六千年。中國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外國的西澤、尼羅、亞歷山大、彼得大帝,一二千年內的事,便覺得已很古老而且遙遠。就是近代史中,外國的資產階級革命,中國的鴉片戰爭,歷史教師講過之后,中學生們不認真記誦便如夢一樣的模糊了。” 地球上的螞蟻、老鼠和蛇存在的歷史也遠比人類存在的歷史久遠得多。 古人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又說,人生一世如白駒過隙。于是,我們在一些出版物里讀到,人于自生自滅中總是在夢想中尋求長生不老。在這種尋求中,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天下財富的皇帝,一方面,讓人呼喊“萬歲”“萬壽無疆”,尋求一種虛偽的自我精神滿足;一方面千方百計地想得到能延年益壽的靈丹妙藥。那怕是非常英明的皇帝,不要說“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幾次派人漂洋過海去尋求長生不死之藥,就是“英明”地創造了“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也傻瓜似的叫人用水銀煮石頭(煉丹)吃,以至只52歲便非常可笑和悲哀地中毒身亡。 老百姓也希冀長生,一些看破紅塵的“聰明”人,或躲藏在人跡罕至的山中逃避復雜的社會生活,或苦苦“修行”,幻想有朝一日羽化升仙逃脫“生死輪回”。 三千多年前中國的王室貴族,為了獲取生命的永恒感覺和不滅的精神滿足,在鼎彝上鑄上祖考、自己、兒孫的名字,一千多年后,發展成編修家譜(族譜、房譜),從皇室貴族到鄉村草民,又從官修擴展到民修。家譜和族譜把從始祖到自己已出生的兒孫的名字,一個接一個記下來,形成生命的鏈條。為防“鏈條”中斷,宋 蘇洵提出三十年一小修(譜),六十年一大修(譜),這樣,把一代代人的名字永續不斷地通過上延和下續記載下去,于是,生命的傳承和延續,無窮無盡…… 從科學上說,父母的基因,會遺傳給兒女。兒女,是父母的生命的延續。基因遺傳終結,才是血脈的真正終結。所以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之語。因為無后,人的生命的鏈條便中斷了。 族譜中,名字的鏈條,就是中華民族生命的鏈條。族譜中世系表里的每一個名字,都賦于了生命的永恒的意義。這種強烈的生命意識,使人有了與天地同壽的感覺;使當下的生活,更具有人生的哲學意義和生活意義、道德意義;使人于天地間的存在,不至于因無聲無息的誕生和無聲無息的消亡而永遠泯滅。 修族譜,創始于王室,普及與發揚在民間。在中國,尤其在中國南方,各個姓氏與宗支的編修族譜,幾乎遍及每一個堂號和村祠。尊祖敬宗,收族睦鄰;敘昭穆,別尊卑,辨親疏……宗法道義的宣傳和張揚是旗幟。族譜的主要內容在世系表,世系表的真正意義,在世系(血緣)的上續與下延。所以,修譜在民間能久盛不衰。 (生命意識和族譜的意義) 二林若甫先生編著的1996年版《中華姓氏大辭典》,收錄從古至今,中華民族用漢字記錄的姓氏11,969個。最新的數據說,中國共有一萬四千一百多個姓氏。 中國人,很重視自己的姓氏。中國人,可以無名,但不會無姓。無論自稱是王室裔孫的人口最多的王姓,還是字義有不祥感覺的人口最少的難姓和死姓,都會為自己的姓氏感到自豪。就是把人生交給佛祖的“四大皆空”的比丘尼比丘僧,也有一個共同的姓——釋。 姓氏是血緣的群體,宗族的旗幟。血緣,就是親情。 中華民族,就是由擁有一萬多個姓氏的家族組成的。 西洋人有沒有姓氏? 西洋人古代是有姓氏的。古希臘,雅典城邦的“梭倫變法”,用行政區域取代血族劃分,公民關系取代宗族關系,國家法律取代宗法制度。現代,西洋人雖然還有姓氏,但是,雜亂無章,而且失去了實質性的意義。 中國人的姓氏,是從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直到當代的血緣延續。在中國歷史中,血緣關系經孔子、孟子,董仲舒,程頤、程顥,朱熹……一再強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方面。一個人一旦奪取到國家的最高領導權,做了皇帝,只要他創立的朝代沒有滅亡,皇位的傳承,只能是家族血緣的傳承。 中國人的姓氏是怎樣產生的? 姓與氏,分屬不同的詞義,但又交融成一個概念。 姓屬文化,氏屬歷史。因此,有的宗族,得姓始祖因選擇來源于神話傳說,而顯得縹緲。不過,氏,一般為實有的存在。 人文初祖,說是伏羲、女媧也好,說是黃帝、炎帝也好,本就是后人的虛構和想像,他們創造的姓,當然也是后人的推測和編著。夏、商、周、春秋戰國……貴族有姓,平民沒有姓。據專家考證,戰國時,也只二十來個姓。據當代的人口普查資料,一百人以上的姓氏,只2400種,占總人數的97.9%;人數一萬人以上的姓氏 ,717種,占總人數的97.7%;人數一百萬以上的姓氏,153種,占總人數的90.6%。中華民族中,也有好些人至今沒有姓。上萬個姓氏,許多姓只十幾個人甚至一兩個人,這種姓氏的現狀,說明姓氏來源的復雜和龐雜。 但是,伏羲、女媧,黃帝、炎帝既然已經融入中華民族的歷史,我們說我們是龍的傳人,是炎黃的子孫,生活習慣中我們認同了這種定位。 姓氏,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我們只能從文化上去解讀,用傳統文化去表述闡發關于姓氏的一切。 姓,首先出現在母系社會。從遠古時期到周朝,都是女子有姓,男子只稱氏。進入父系社會后,因私有制的產生,到西周時,實行“分封制”,皇親功臣,以封地為氏。即所謂“胙土命氏”。姓代表的是血緣,氏代表的是地位。所以,戰國以前,只有貴族才有氏,平民沒有。秦朝,廢除分封而實行郡縣制,氏在社會生活中失去了代表貴賤的實際意義,于是姓與氏融合,成為父系血緣承續的標識。隨著社會的發展,男性成為家庭和社會生活中的主導者,男子稱姓,女子卻稱氏——顯示來自那一家名門望族。 于是說,姓氏來源于皇族受封的國名,貴族采食的邑名,居住的鄉、亭、村等地名,景物、人事,著名人物的名或字,官職名,謚號,技藝、職業,排行名次,皇帝或權貴賜姓,避諱改姓,避災創姓,奴仆隨主人改姓,胡姓漢化…… 姓,是血緣家族的符號,血緣傳承的集體標識。這是中國特有的文化現象。這種由血緣關系形成的文化特質,具有一種不同尋常的宗族觀念和社會凝聚力。 (姓氏,中國特有的文化) 三 血緣世系,就是姓氏傳承和繁衍的歷史記錄,進而發展成家乘、家譜、房譜、族譜。 在出土的甲骨文中,有一部分是商代王族的血緣傳承世系;在出土的鼎彝銘文中,有一部分是周代王族的血緣世系。這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家譜”。 權力的繼承,財產的世襲,使權貴們強化了“家譜”的意識。家譜,所以首先誕生于王室。尊祖敬宗是權貴亮出的旗幟,銘文彰揚祖先的美德,在于顯示家族的尊貴和自己的威權。 周代推行宗法制度,“家譜”在王朝的政治中從而突顯特殊的重要地位,為此,周王朝在中央機關設小史,“奠世系,辨昭穆”,負責記錄、整理、保管“家譜”。春秋時諸侯國也如法炮制。周王朝天子以大宗主的名義把譜權集中在中央,同時出現了譜學。《大戴禮記·帝系篇》《世本》等的編纂,使家譜的發展又進了一步。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春秋公子血脈譜》。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兩漢貴族編修家譜,蔚然成風。應劭的《士族篇》,揚雄的《家譜》,是一次提高和發展。朝廷設“宗正”(后來的宗人府),國家有圖譜局,家譜在政治生活中彰顯出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三國時,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門第制度成了法律,選官、婚姻等,皆以家譜為憑。趙翼在《陔余叢考》中說:“有司選舉,必稽譜牒。” 貴族家族是尊貴的,普通家族稱為百姓。 社會上有了“世族”和“寒門”的劃分,有了“下品無世族,上品無寒門”,同時有“貴族有譜,百姓無譜”、“貴族有姓,百姓無姓”的說法。 于是,普通家族為自己努力尋找出尊貴的血緣,高貴的肇姓始祖。 宋以前,編纂家乘、族譜,須經國家設立的“圖譜局”批準,是“奉敕修定”。百姓是不能隨便編纂族譜的。宋 程朱理學倡導全民必須遵從“三綱五常”,家譜于是普及到民間,“家自為說,人自為書”。錢大昕的《十駕齋養新錄·郡望》中說:“至宋而私譜盛行,朝廷不復過而問焉。” 蘇洵編纂的《蘇氏家乘》,歐陽修編纂的《歐陽氏家譜》,一直成為民間編纂族譜的范文。譜系有“蘇式”“歐式”之稱。蘇洵甚至說:“三世不修譜,則同小人矣。” 民間修譜,此后,空前繁盛,主修者多為士大夫及學識豐厚者,到了清朝,因為修譜普及到大小各姓、各堂、各派、各支,不少為“草民修譜”。甚至有不識字但有錢財的族人擔任主修,請“梓士”代為編撰。這種“梓士”,習常稱呼“譜匠”。這是些讀了幾年書,認識一些字,看過一些族譜或參與過本宗族修譜有些修譜經驗的人,雖然歷史常識和族譜常識所知寥寥,這些以賺錢為目的,從本地到外地,從本姓到外姓去招攬生意或應請捉筆。有的還會在族譜上署刻上“梓士”的姓名。 清修族譜,因為有六百余年的經驗積累,印刷水平也有很大提高,族譜編纂形式一般比較規范,內容比較豐富全面。中國地域遼闊,民族復雜,這時候,無論大姓小姓,經過數百年上千年的繁衍、分徙、發展、流變,地域分布廣泛,其流變也錯綜曲折,大宗小支修譜,也因為編輯條件各不相同,質量參差。有些宗支,資料來源有限,收集不夠廣泛全面,在淵源部分,出現家自為說,于是一祖多姓,一姓多祖,幾乎成了常見的現象。有的人為了裝璜門面,不顧歷史常識,為先祖亂加科名、官爵或封號,胡編履歷,甚至編造承續祖系,以訛傳訛。 民間修譜,所刻譜版,刷印后則于祠堂當眾燒毀。印刷多則一二十部,少則一二部,專人保管,束之高閣。族譜不準外借,內容不準外傳。譜牒珍藏于民間,十分神秘。現在,保存下來的族譜,明修的已極少,據稱上海圖書館也只收藏一部。(永新民間珍藏了一部龍氏琮公派的明修譜)。清修族譜,雖然質量參差,大部分編纂者,治學嚴謹,嚴肅認真。信以傳信,疑以存疑,所保存下來的資料,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 這是中國族譜的發生與發展的概況,也可以說是族譜的編纂史概要。 (族譜編纂史漫談) 四 歐陽修、蘇洵分別先后主修了歐陽氏和蘇氏家乘,開創了民間修譜的先河。此兩族譜,也成了民間修譜的范例,至今仍遵循他們采用的族譜的編纂形式。宋修譜,不要說皇室修譜,是碩學之儒,就是民間修譜,也是飽學之士。即便如此,族譜也出現存在一些搞不清楚的問題,甚至出現了一些錯訛。 唐 林寶編的《元和姓纂》,南宋鄭樵便批評他 “不知林姓所自出”。寫《容齋隨筆》的洪邁曾對《元和姓纂》也有嘲諷之言。宋 蘇洵(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和蘇轍的父親)編《蘇氏家乘》,有學者批評他連蘇姓的祖源也沒有搞清楚。 唐著名詩人白居易,其祖先是漢朝龜茲國籍,他以春秋時楚太子白公勝為祖,又稱他是秦名將白起的后裔,從唐宋到明清,受到許多人的非議和批評。就是崇敬他的唐著名詩人李商隱為他寫《墓碑銘》,也沒有回避這個問題,說他不知道自己的祖宗是誰。 宋郭崇韜,路過同姓而不同宗的郭子儀墓,下馬祭拜,被當時的人和后代的人恥笑。各姓修譜,也都把郭崇韜妄拜郭子儀墓作為亂紹祖宗的范例,進行批評和嘲諷。 以此我們知道古人對祖源和血緣的嚴肅和認真。從這幾件事,也透露出這樣的信息:即使是蘇氏、歐陽氏、白氏這樣的大姓,歐陽修、蘇洵、白居易這樣的既是飽學之士,又是文學家還是朝廷命官甚至重臣,此前他們的姓氏都無族譜或家譜的準確資料可供參考,他們對祖源的追述,都出現了差錯。 歷史學家指出:《史記》,千年前的歷史,史實并不可靠;此后的歷史,基本上可稱“信史”。 方家指出:《家譜》(族譜),開基祖之前的世系,多系傳抄,也有編造;開基祖開基后的世系,除了科名攀附的,基本上可靠。 不少族人,希求歷史表述的完整,在研究龍氏族史或編撰資料叢書時,因對有關的歷史資料、族史資料沒有去全面認真地查找,理念上一時偏移了編史與修譜的基本原則,對宗族前期歷史的表述,參雜了許多主觀的臆測。 我們作為當代有一定的文化知識的人,面對我們的列祖列宗,面對我們的宗族歷史,面對社會和廣大讀者,必須以高度的責任感,應該克誠克敬,嚴肅認真,努力求真求實,準確地認知我們的先祖,準確地表述宗族的歷史。 (應該準確真實地表述宗族的歷史) 五 二十五史第一史《史記》, “五帝本紀”中說:“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 關于姓氏的圖書上,也有一說:黃帝姓姬,炎帝姓姜,大禹皇天賜姓為姒。 還有一說,黃帝姚姓。 黃帝究竟姓什么?何是何非? 又說:黃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其姓分別為:姬、姚、酉、祁、、滕、箴、任、荀、僖、姞、嬛、依十二個姓。其中四人,分屬二姓。 祝融之后為: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八姓。 但是,我們除了說我們是炎黃子孫,每一個姓氏的源頭,大多數歸結到這些母姓之下。關于姓氏的圖書,基本上都如此說,似乎已成定論。 三皇五帝,本屬于神話,純屬后人的杜撰。三皇五帝者誰,連個統一的說法都沒有。中國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從發掘出來的商、周甲骨文中,有皇室貴族的家族世系,但沒有姓氏,更不存在百姓的姓氏。 春秋戰國時期,許多士大夫也還沒有姓氏。 從魏晉南北朝開始,因為“九品中正制”的提出和倡導,人們非常重視門第和出身,于是有了一個個身為權貴或名人的得姓鼻祖,或者來自古有封地的貴族之家。 追認“帝王圣賢澤被后世、文章節義昭垂史冊、為后儒仰宗”的古人為始祖,是民間編纂族譜特別在宋以后的普遍現象。同一姓氏的各支各派的文化人,各自在歷史古籍中甚至在神話傳說中,尋找出可以附會的“名人”,有有脈絡淵源,也有虛名攀附,甚至有偽托假造。 研究姓氏文化的專家說,一個姓,出現了三四個不同的鼻祖極為常見,有的大姓甚至有上百個不同的鼻祖;也有一個歷史名人,是十幾個、幾十個姓氏的祖先。中國,有一萬多個姓氏,僅從人口數量排列在前一百名內的大姓中選取例子,一祖多姓的,如: 以舜三十四代媯滿為得姓鼻祖的有陳姓(周武王封媯滿于陳,稱陳胡公)、胡姓(媯滿謚胡公,稱胡公滿)、邱姓(媯滿是陳國的開國之君,陳國有地名宛丘)、田姓、陸姓(媯滿的后代完逃齊,改姓田。田氏代齊,齊宣王小兒子田通封于陸鄉)、王姓(齊王田和,王室之裔)、姚姓(齊田完的裔孫田恢的第五世孫敷改姓為姚,尊虞舜為始祖)。 以顓頊的裔孫伯益的兒孫為得姓鼻祖的有趙姓(伯益的后裔造父封于趙城)、馬姓(趙惠文王封趙奢于馬服,稱馬服君)、徐姓(伯益之子若木封于徐),江姓(得姓于伯益的兒子玄仲),黃姓的一支也是得姓于伯益的裔孫。 以商紂王之叔比干為得姓之祖的也較多,著姓就有周姓、林姓、孫姓、王姓等等。 以帝嚳的火官陸終(祝融)為得姓鼻祖的有陸姓、熊姓、羅姓等。 以御龍氏劉累為得姓鼻祖的有杜姓、祁姓、劉姓、留姓、龍姓等。 以共叔段為得姓的鼻祖的有段姓、龔姓、侯姓等。 以晉畢萬為得姓鼻祖的有萬姓、畢姓、魏姓等。 一姓多祖的,如: 王姓,主要有五支,得姓鼻祖,分別是商末名臣紂王之叔比干,周文王的第十五子畢公高,周靈王太子晉,信陵君魏無忌之孫卑子,齊王田等。 劉姓,主要有五支,得姓鼻祖分別是炎帝后裔祁氏,王季的兒子項伯,御龍氏劉累等。 楊姓,主要有四支,得姓鼻祖分別是周宣王的兒子尚父,晉武公的孫子突的曾孫伯石(楊食我),諸葛亮平定哀牢夷賜姓,福建林姓遷居廣東梅州后改姓楊,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莫胡盧氏改姓楊。 孫姓,主要有四支,得姓鼻祖分別是惠孫、敖(字孫叔)、田書、比干等。 侯姓,得姓鼻祖有黃帝的史臣倉頡、晉國王族之后、春秋時鄭莊公之弟共叔段之子共仲、大禹時的夏后氏等。 龔姓,有八支,得姓的鼻祖分別是黃帝臣共鼓、堯臣共工、商諸侯國共國、周共伯和、周姬和、春秋時晉申生、春秋時鄭國的共叔段、共氏于西漢初為避禍加“龍”而改為龔。 文姓,有四支,得姓的鼻祖分別為周文王、炎帝后裔姜文叔、春秋時衛國將軍孫文子、后晉姓敬的人改姓文。 何姓有五支,一為周成王之弟唐叔虞的裔孫韓王,當地人“韓”、“何”不分,誤寫為何;一為唐“昭武九姓”中的何姓,一為冒姓(如漢何苗,本姓朱,冒姓何),一為鮮卑賀拔氏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改姓何,一為少數民族吐谷渾中的何氏。 姓氏的本質特征,是血緣。來自不同的鼻祖,應該說來自不同的血緣;而相同的鼻祖,則有著相同的血緣。 面對一姓多祖,一祖多姓,我們如何解讀歷史和現實?又如何解讀族譜? 現代的歷史學家從出土文物考證,中國的春秋戰國及其以前的朝代,姓氏都缺乏實際存在的依據。雖然春秋戰國時代的文字記載中,出現了三皇五帝(三皇五帝是誰,也有多種說法)的記載,漢、唐的史學家和歷史著作也沿襲了這樣的說法,現代的史學家只好把三皇五帝時代歸結為神話傳說時代,那些人物是神話傳說中的人物。 從史實出發,得姓于神話傳說,實有的姓氏又顯得虛無飄渺了。 大多數姓氏的得姓鼻祖是后人編纂家譜時從先代的典籍或傳說中尋找到的有點名目可攀附的名人。編修家乘族譜,為了說明本支姓氏的歷史淵源的悠久和輝煌,編纂族譜者從魏晉南北朝及以前及至上古的王侯貴族、社會賢達中尋找得姓鼻祖。找典籍,找神話傳說。由于宗支分布廣闊,居地分散,古代交通和通訊聯絡不便,同一姓氏的異地分支,尋得的祖先也便不同,于是出現了許多同姓而異源的“多源頭”;還有,不同的幾個姓,找的是同一個歷史人物,也就出現了一祖多姓的姓氏文化現象。 現代人各姓宗族修譜,得姓的由來似乎都很“清楚”了。有的人,甚至還排出從黃帝到本支派開基祖相承續的世系。是現代人的知識比古代人淵博?是考古有了新發現?還是現代人自作聰明的想像、猜測和杜撰呢? 現實中,即使相信科學的現代人,為滿足精神依附的需要,相信這些神話,把神話當作真實的歷史存在。神話,也是歷史。從執掌政權的官員到普通百姓,都承認炎黃的存在,并稱我們是炎黃子孫。于是,炎帝和黃帝有出生的時間和地點,還有炎帝和黃帝的陵墓,黃帝、炎帝的出生地和陵墓也有多處,就是以辯證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的黨也舉行祭祀黃帝陵的活動。我們,同時也相信三皇之首的伏羲氏,畫八卦,正姓氏的神話傳說,并且看作是歷史的真實。 統治者有統治者的需要,宗族有宗族的虛榮。這就是中華文化。我在《伏羲陵》一文中說,我們可以不相信神話,但是不可以否定中華文化;就像我們可以否定上帝的存在,但是不可以否定現實生活中宗教文化中的上帝。 姓氏之源,我們只有這樣解讀:姓氏這個文化符號,在中華民族的歷史和現實中,有其存在的價值和需要宗族。 我們在生活中,既然選擇了這個符號,這個符號——姓氏,不是形而上的,而是實實在在的社會存在。同時,是血緣的,有長幼序次的尊卑關系,有宗派的親密兄弟情誼,有溫馨的親情和族群的團結友愛。這種宗族的友愛、團結,擴展到整個中華民族的友愛、團結,同仇敵愾,就是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姓氏,是莊嚴的,也是神圣的。作為宗族,必須嚴肅認真地對待,用深厚的情感維護我們這個族群的集體符號的純潔和尊嚴。 (姓氏淵源的解讀) 六 中華龍氏為什么會姓龍?龍姓的源頭在哪里? 上古的神話傳說,說人文初祖伏羲,本身就是“龍”的化身,甚至是人首蛇(龍)身的形象。伏羲還“以龍記官”。黃帝的軍隊的旗幟上,也畫上“龍”的圖騰,把軍隊稱為“龍師”。《左傳》中還有黃帝出行乘龍的文字,因此黃帝出行,稱為“龍行”,并有龍行這個官職。或許,應有在“龍師”“龍行”中擔任了一定職務的人。 從黃帝到堯(唐)、舜(虞)時代,便已出現了一個個活躍在歷史舞臺的名人,或以“龍”為名字,或有 “豢龍”、“御龍”封號的人。 華廈大地的人類社會,進入到有文物和文字可考的歷史后,涉及姓氏源頭的古籍,與龍姓有關的有春秋時孔子的《尚書》、左丘明的《左傳》、漢司馬遷的《史記》、唐李延壽的《北史》、晉常璩的《華陽國志》等歷史典籍及《山海經》、《水經注》等一些輯錄神話傳說的圖書;后人編撰的關于姓氏的專著如唐 林寶的《元和姓纂》、唐 顏師古的《姓氏急就編》、南宋 鄭樵的《通志·氏族略》、清 張澍的《姓氏錄源》、清 陳廷煒的《姓氏考略》,還有《竹書紀年》、《名賢氏族言行類稿》、《孔叢子》、《中國姓氏集》等等專著。 龍姓的姓源,從現在已收集到的資料,歸納起來,至少有二十種以上,或者說至少有二十個源頭,說來,都是有根有據的。 按典故出現的著作的時代先后為序。 一、舜臣納言龍。出自春秋孔子編選《尚書·舜典》。載《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等。源于姬姓或姚姓。二、伏羲“以龍紀官”。典出春秋左丘明撰的《左傳》。三、豢龍氏董父。典出自《左傳》。載《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等。源于己姓。四、御龍氏劉累。典出《左傳》。載《元和姓纂》、《姓氏考略》等。源于祁姓。五、黃帝臣龍師。典出《左傳》。六、觸龍。出自《山海經》。七、祖龍始。源于姜姓。典出《孔叢子》。八、應龍。典出《山海經》。九、龍邱。出自《山海經》,載《廣韻》、《元和姓纂》等。十、龍丘萇,典出《后漢書》,載《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姓氏急就篇·下》等。十一、牂牁龍氏。典出東晉常璩撰《華陽國志》。十二、黃帝臣龍行。出自《竹書紀年》。十三、五龍氏。典出唐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十四、龍邑。源于羋姓。十五、西羌伏侯龍氏。出自《中國姓氏集》。十七、回族漢化的龍姓。十八、蒙古族漢化的龍姓。十九、龍圖騰。二十、貴州龍番以及少數民族中漢化為龍姓的苗族、普米族、哈尼族、彝族、侗族、布衣族、瑤族、傣族、水族等族群中部分族人。 川、黔、滇、桂、湘、新疆、寧夏、海南等地少數民族中的龍姓,一部分是上面提到的各族群漢化的龍姓,一部分是漢族龍姓遷入的少數民族區域而劃歸少數民族,一部分是漢族龍姓與少數民族相互婚配交融,歸屬少數民族或歸屬漢族龍姓。武陵龍氏各支派編纂的族譜(房譜、家譜)中,已發現不少伯高公的裔孫的支派,屬當地的少數民族,有的雖然沒有族譜,但有口傳的歷史,這一龐大族群,依然保存著伯高祖、西仲祖、欽、琮、瑊、瑀、琳五派或祖籍湖南、江西某縣某鄉的記憶。 必須提醒宗親注意的是:“以龍紀官”,紀,通“記”。并非姓龍名紀官。“龍行”,指黃帝乘龍輦出行,也指職掌官員。算是行為或職掌、官職名吧,并非姓龍名行。“龍師”,黃帝部落軍事組織的稱號,并非姓龍名師。 歷史上兩個有名的直諫之臣:夏桀朝的龍逢、商紂朝的比干。比干,不姓比,龍逢,也不是姓龍。龍逢是關姓等的鼻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