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廟 入白帝城門前行即至山頂,有平臺頗寬敞,巨樹環繞,濃蔭蔽空,立平臺南望,對岸青山迎面高聳,山下江流如帶,人如在半空。憑欄亦可眺望夔門景色。 古往今來,游白帝城者無不感慨系之。唐初詩人陳子昂曾登臨白帝城發懷古之情,作詩云: 日落滄江晚,停橈問土風。 城臨巴子國,臺設漢王宮。 荒服仍周甸,深山尚禹功。 巖懸青壁斷,地險碧浪通。 古木生云際,歸帆出霧中。 川途去無限,客思坐何窮。 (《全唐詩.陳子昂.白帝城懷古》) 此詩質樸勁健,對仗精嚴。宋代方回曾盛贊此詩:“此一篇置之老杜集中,亦恐難別,乃唐人律詩之祖。”(《瀛奎律髓》) 杜甫寓居夔州時常登白帝,留下不少詠懷詩篇,他曾登上白帝城最高樓,一展詩思: 城尖徑仄旌旆愁,獨立縹渺之飛樓。 峽坼云埋龍虎臥,江清日抱黿鼉游。 扶桑西枝對斷石,弱水東影隨長流。 杖藜嘆世者誰子,泣血迸空回白頭。 (《讀杜心解.白帝城最高樓》) 白帝空祠廟,孤云自往來。 江山城宛轉,棟宇客徘徊。 勇略今何在,當年亦壯哉。 后人將酒肉,虛殿日塵埃。 谷鳥鳴還過,林花落又開。 多慚病無力,騎馬入青苔。 (《讀杜心解.《上白帝城》二首之二) 老杜后三百多年,北宋蘇軾記當時白帝城:“朔風吹入峽,慘慘去何之。共指蒼山路,來朝白帝祠。荒城秋草滿,古樹野藤垂。浩蕩荊江滿,凄涼蜀客悲。……(《蘇軾詩集.白帝廟》) 平臺正面坐北朝南有馬頭墻磚門赫然矗立,門樓單檐翹角,墻體涂淺黃色,門墻上雕有云紋和瓶插折技牡丹,下部門柱上端雕魚尾;門樓上部正中有豎額,題“白帝廟”;門后松柏森森,此即白帝廟。廟門有民國十五年眉山黃元藻撰并書柱聯:“萬里衣冠拜冕旒,僭號稱尊,豈容公孫躍馬;三分割據紆籌策,托孤寄命,賴有諸葛臥龍。”。全聯全用杜詩,上聯說光武帝帝業已成,公孫述不能割據一隅,僭號稱尊;下聯寫諸葛亮受劉備重托,苦心籌謀終成三分大業。 據《后漢書.公孫述傳》所記;更始二年(24年)公孫述據蜀,稱蜀王。筑城于瞿塘峽口。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公孫述在魚復,有白龍出井中,遂自稱白帝,改魚復為白帝城。建武十二年(36年),漢大將吳漢攻成都,公孫述戰死,白帝城也毀于戰火。后人曾建有白帝廟以祀公孫述。陵夷物換,歲月滄桑,白帝廟以后數易其名,神主也物是人非。 杜甫有《上白帝城》詩曰: 城峻隨天壁,樓高更女墻。 江流思夏后,風至憶襄王。 老去聞悲角,人扶報夕陽。 公孫初恃險,躍馬意何長。 (《讀杜心解.》) 一直至宋代,在白帝城都有祭祀公孫述的祠堂,陸游還曾作詩贊道:“……參差層顛屋,邦人祀公孫。力戰死社稷,宜享廟貌尊。丈夫貴不撓,成敗何足論。我欲伐巨石,作碑累千言。上陳躍馬壯,下斥乘騾昏。雖慚豪偉詞,尚思雄杰魂。君王昔玉食,何至歆雞豚。愿言采芳蘭,舞歌薦清尊。”(《劍南詩稿.入瞿唐登白帝廟》) 清初宋琬更有長詩述公孫述事跡: 炎精中絕群雄起,赤眉之后有更始。 上刲小吏廣涉儔,夜郎自大稱天子。 坐擁牂牁連越巂,襟帶縱橫萬余里。 隗囂杖策亦人豪,虎視中原作唇齒。 莽新惡逾亡道秦,讖符白水開真人。 昆陽城下鬼神泣,犀象股慄妖星淪。 父老東瞻夏少康,玉步未改鐘虡新。 西河竇氏早歸命,金貂累葉稱純臣。 伏波將軍游說客,不以干戈先玉帛。 鸞旗左纛交讓冠,邊幅空修類巾幗。 井蛙之喻灶兒戲,片言已奪公孫魄。 或言函谷一丸封,虎牙高峙誰能攻。 勢去英雄不自料,連雞破竹難相容。 人情得隴復望蜀,義旗已指巫山峰。 刺客連宵殺漢將,身死社稷為鬼雄。 乘羸人去邈千載,江流東下聲淙淙。 江水淙淙煙漠漠,古堞參差崩且落。 君不見永安宮殿久荒涼,顧命殷勤宛如昨。 譙周降表出成都,安樂鄉公甘面縛。 (《安雅堂未刻稿.入蜀記.白帝城懷古》) 簡直是一篇公孫述詩史。 然而一般百姓并不知道公孫述為何人。白帝城的真正出名,還是由于劉備和諸葛亮。為紀念劉備、諸葛亮,最晚在唐代以前,白帝城就已建有先主廟和武侯祠。 杜甫寓夔州時,屢上白帝城謁先主廟、武侯祠,多次賦詩,對劉備、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勢分三足鼎,業復王銖錢。 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 凄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 (《劉夢得文集.蜀先主廟》) 對劉備赍志以歿,深致遺憾。 清代王士禎也有詩道:“……當日君臣真灑落,至今祠廟有輝光。江流薄暮聞笳鼓,回首中原泣數行。”(《漁洋山人精華錄.白帝城謁昭烈武侯廟》) 陸游于乾道六年(1170年) 今存白帝廟,即唐以前的公孫述祠,自唐以后,公孫述祠逐漸無人問津,而劉備、諸葛亮祠香火日盛。明嘉靖十二年后,改祀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等蜀漢君臣,稱“三功祠”,終于取公孫述而代之。清又改名“白帝寺”。今存廟為清熙后重修。 入門,對面石臺上為前殿,亦稱“托孤堂”。殿面闊3間,單檐硬山頂,前面無墻及門窗隔扇,殿內置從永安宮移來的明代劉備托孤群塑。此殿較永安宮內托孤堂規模較小。然而由于永安宮僻處奉節縣城內,日見衰敗,逐漸為人淡忘;而白帝城卻始終為江山名勝,廣為人知,再加上原永安宮內明代塑像移至白帝廟,游人便以為此地即是托孤之處,而永安宮內的托孤堂反而鮮為人知了。 殿右側有池,池中有六角井,井口頗大,有石雕白龍昂首從井中騰起,稱“白龍獻瑞”,即所謂“述見井龍”。白帝城博物館工作人員說,他小時所見古井,井口甚小,現不僅擴大,而且成池,雖然顯豁,但已失古意。 殿左亦有池,池中亦有六角石井,井口石雕白鶴展翅。傳說白帝城有井甘甜清洌,泡茶則茶葉片片直立如白鶴展翅。只是石雕井龍白鶴不僅藝術水平極平常,而且與古建和環境并不協調,亦屬畫蛇添足之舉。 殿前井旁有金桔頗大,青黃雜揉,果實累累。 前殿柱聯題:“江水入夔門,有千層浪過,繁星閃爍蕭森地;乘霞辭白帝,欣萬壑風隨,海日流輝壯闊天。”范曾書。此聯用事牽強,對仗欠工,辭意含混,揣文辭,決非古人所撰,高出時俗而慚于方家,恐亦范氏所撰。范氏自稱其詩第一、書第二、畫第三,矯情之言也,其詩去古人實遠。 左行,繞前殿后,殿右側為方形庭院,庭院內南側有二層六角攢尖頂閣樓,亭亭聳立,即向于船上近岸時所見之山頂亭閣,亭黃瓦朱柱,東側有回廊相聯。此亭名觀星亭,大概是因其山高近天之故吧!亭上層應是白帝山最高處,也應是憑眺最佳處,可惜禁止上亭,無由四顧。 庭院西側有新式三層白色磚石小樓,為白帝城文管所所在。庭院東南角有懸棺陳列室,內有懸棺一口,系由整棵樹干掏挖而成,木色黯黑糟朽,據說為西漢時濮人懸棺。濮人為西南地區民族,曾助武王伐紂。三峽地區過去多有懸棺,著名者如風箱峽、巫溪大寧河;如今則日見減少。 庭院北側有一排前面敞開屋廊,即碑林室,碑林室分列明良殿東西兩側,陳列隋以后碑刻七十余通。此為東碑林室,敞軒三間,其中著名者有隋開皇二十年的(600年)《龍山公墓志》,該墓志于清末咸豐年間出土于奉節,楷書,結體樸拙。 其它著名者為《鳳凰碑》和《竹葉碑》。《鳳凰碑》用極細膩的線條,刻畫了號稱“鳥中之王”的鳳凰、“花中之王”的牡丹、“樹中之王”的梧桐。因此,又稱“三王碑”,作者無考。 《竹葉碑》即《丹青正氣圖》,為清人曾崇德所畫。遠看是三枝翠竹,細看卻是一首五言詩: 不謝東篁意,丹青獨自名, 莫嫌孤葉淡,經久不凋零。 作者借此獨特的藝術構思,優美生動的藝術形象,贊揚三國時劉備三兄弟的業績,給人印象深刻。這些碑刻,無論從書法藝術看,還是從史學、文學角度看,均有較高價值。 又有明嘉靖年間劉文漢行書詩碑,《朱柏廬治家格言》碑,清道光同治時人劉玉璋草書《瘦木詩》碑,張伯翔行書詩碑,清同治時 “書以明理,德能立名”大字隸書碑,其中清光緒十年湘軍將領鮑超楷書大字“巫山峽鎖全川水,白帝城排八陣圖。”碑分外引人注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