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皇帝列表元太祖鐵木真(1162年——1227年),1206年—1227年在位,共21年。 鐵木真,姓奇渥溫,姓孛兒只斤,乞顏氏,名鐵木真,蒙古族人。蒙古帝國奠基者,世界著名軍事統帥之一。1206年,被蒙古貴族推舉為“成吉思汗”。之后進行大規模的侵略擴張,死于1227年8月25日(七月十二),廟號太祖。 他的眾子中,較為著名的四位分別為術赤、察合臺、窩闊臺、拖雷。成吉思汗分封了術赤和察合臺為國主,選定窩闊臺為繼承人。 元睿宗拖雷(1193年——1232年),1228年監國 成吉思汗第四子1227年成吉思汗死后,由拖雷監國。1229年,在選舉大汗的忽里臺上,推窩闊臺即大汗位。1232年大敗金國后在歸途中病死。 1266年(至元三年)子忽必烈在位時,被謚為景襄皇帝,廟號睿宗。他的幾個兒子都有所成,蒙哥(憲宗)、忽必烈(世祖)相繼稱汗或稱帝,旭烈兀亦開創了伊兒汗國。 元太宗窩闊臺(1186年——1241年),1229年—1241年在位,共13年。 窩闊臺是成吉思汗的第三子,在1229年的庫里爾臺大會中被推舉為繼任人,管理整個蒙古帝國。他在任內繼續父親的遺志擴張領土,主要是繼續西征和南下中原。他在位期成功完全征服中亞和華北。 他在位的期間,蒙古于1234年與南宋聯手消滅金國。但與此同時,由于與南宋接壤,使雙方的沖突日漸加劇,也拉開了雙方往后45年不斷爭戰的序幕。在南方戰線僵持不下之時,蒙古大軍的鐵蹄轉往東方的高麗,并使他們臣服,西線方面,蒙古大軍完全控制了波斯,并繼續西進,占領了除諾夫哥羅德以外俄羅斯的全部,以及波蘭和匈牙利的全境。 1241年,窩闊臺因為酗酒而突然暴斃,時年56歲,使他的西征進程被逼中止。當時大軍正朝往維也納推進,但為了趕返參加位于蒙古的庫里爾臺大會而急忙撤軍,自此以后,蒙古大軍再也沒有踏足這片土地。 昭慈皇后,1241年—1246年稱制,共5年。 昭慈皇后,姓乃馬真,窩闊臺的第六皇后。窩闊臺死后,推舉大汗未果由昭慈皇后稱制。 元定宗貴由(1206年——1248年),1246年8月24日—1248年3月在位,共3年。 元定宗是元太宗長子,母乃馬真氏。元世祖忽必烈追封其為元定宗。1248年死,時年43歲。 欽淑皇后1248年—1251年稱制,共3年。 欽淑皇后是元定宗第三皇后。 元憲宗蒙哥(1208年——1259年),1251年—1259在位,共9年。 姓奇渥溫,名蒙哥,成吉思汗的孫子,拖雷的兒子。即位后,一面更改政制,一面繼續擴張,沈默寡言、不好侈靡,喜歡打獵。1235年(元太宗七年),與拔都、貴由西征不里阿耳、欽察、斡羅思等地,屢立戰功。1251年(元憲宗元年),被拔都等擁立即大汗位。窩闊臺系諸宗王拒絕承認,后率兵鎮壓之,又以弟忽必烈領漠南漢地軍政事務。1253年(蒙哥汗三年),命弟旭烈兀西征。 1257年占領大理,1258年蒙哥、其弟忽必烈和大將兀良合臺分三 元世祖忽必烈(1215年——1294年),1260年—1294年在位,共35年。年號:中統、至元 姓奇渥溫,名字全稱孛兒只斤忽必烈,蒙古族,拖雷正妻唆魯禾貼尼的第二子(總第四子),蒙哥的弟弟。元朝的創始皇帝,他也是第五代的蒙古大汗。 蒙哥去世后,1260年他的弟弟阿里不哥在哈拉和林被選作蒙古帝國大汗,而忽必烈則在中原開平自立為大汗。于是阿里不哥與忽必烈開始爭奪汗位。雖然忽必烈在這場斗爭中獲勝,但西方的四大汗國則因他違背大汗選舉傳統以及他的“行漢法”主張而紛紛與他斷絕了來往,脫離了他的統治范圍。至此,他的政權只包括中原地區、西藏和蒙古本土。 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正式即位為皇帝,并開始南下攻打南宋的計劃。他的軍隊用了六年時間攻陷重鎮襄陽,但以后的進展則相當順利。1279年,在厓山海戰中,陸秀夫背著8歲的小皇帝宋帝昺跳海而死,南宋亡,忽必烈統治全中國,定都大都。 忽必烈后來亦有派遣軍隊進攻一些其它國家和地區,其中以入侵日本的戰事最有名,也最慘烈。1274年(至元十一年)元朝發動第一次日元戰爭,日本史書稱之為“文永之役”,以三萬二千余人,東征日本。1281年(至元十八年)七月,忽必烈又發動第二次日元戰爭,史稱“弘安之役”,由范文虎、李庭率江南軍十余萬人,到達次能、志賀二島,卻碰到臺風,溺死近半。兩次元軍進攻均以失敗告終。 1294年(元三十一年)正月死于宮中,時年80歲。廟號世祖,謚號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蒙古語尊稱薛禪皇帝。 元成宗鐵木耳(1265年——1307年)1294年—1307在位,共13年。年號:元貞、大德 鐵木耳是忽必烈的孫子,皇太子真金的第三子。被稱為“善于守成”之君。1293年(至元三十年)被封為皇太子,總兵鎮守蒙古汗國故都哈剌和林。忽必烈去世后,鐵穆爾與長兄晉王甘麻剌爭取王位,在其母闊闊真可敦與大臣伯顏等人的支持下即皇帝位。 即位后停止對外戰爭,專力整頓國內軍政,減免江南部分賦稅。采取限制諸王勢力、新編律令等措施,使社會矛盾暫時有所緩和。同時,發兵擊敗西北叛王海都、篤哇等,都哇、察八兒歸附,使西北長期動亂局面有所改觀。在位期間基本維持守成局面,但濫增賞賜,入不敷出,國庫資財匱乏,中統鈔迅速貶值。曾發兵征討八百媳婦(在今泰國北部),引起云南、貴州地區動亂。晚年患病,委任皇后卜魯罕和色目大臣,朝政日漸衰敗。 1307年(大德十一年正月)病逝,時年42歲。死后謚號欽明廣孝皇帝,廟號成宗。 元武宗海山(1281年——1311年)1307年8月—1311年在位,共4年。年號:至大 元武宗是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孫子,答刺麻八拉之子,海山是以軍事實力取得帝位的。所以在即位后加強中央集權。順宗子,統軍北邊,多立戰功,封懷寧王。1307年,成宗鐵木耳病逝,儲位虛懸。海山回大都奔喪,其弟愛育黎拔力八達與右丞相哈剌哈孫合謀,擁立海山為帝。即位后更換了成宗大臣,封皇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為皇太子。在位時,大興土木,建筑中都城,派軍士千余人及大量民工修建五臺山華佛寺,又令喇嘛翻譯佛經,下詔凡毆打西僧者截其手,罵西僧者斷其舌。1309年(至大二年)九月,為擺脫財政危機,印發至大銀鈔,導致至元鈔大為貶值,從二厘到二兩分為十三等,并在各路、府、州、縣設常平倉平抑物價。將中書省宣敕、用人權劃歸尚書省。 1311年(至大四年)正月病死,時年31歲。葬于起輦谷,謚曰武宗仁惠孝皇帝。 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巴顏圖)(1285年——1320年),1311年—1320在位,共9年。年號:皇慶、延佑 巴彥圖是元武宗的弟弟,元武宗封他為皇太子,相約兄終弟及,叔侄相傳,武宗死時嗣位。他即位后利用儒家思想作為統治工具,并革除武宗的弊政。死于1320年,時年36歲。死后謚號圣文欽孝皇帝,廟號仁宗,又尊稱普顏篤可汗(汗號)。 元英宗碩德八剌(1303年——1323年)1320年—1323年在位,共3年。年號:至治 元英宗是元仁宗嫡子,元仁宗去世后,17歲的碩德八剌在皇太后答己及鐵木迭兒等人的扶持下登基做皇帝。英宗登基后,繼續推行“漢法”,頒布了元朝正式法典——《大元通制》,并在宰相拜住、中書省平章政事張圭等的幫助下實施了一些新政。元朝國勢大有起色,但新政卻觸及到了蒙古貴族的利益,引起了他們的極大不滿,雙方的矛盾日益尖銳。于是鐵木迭兒的義子鐵失在1323年(至治三年)夏天趁著英宗去上都避暑之機在上都以南15公里的地方南坡的刺殺了英宗及拜住等人,史稱南坡之變。英宗死時只有20歲,元英宗死后謚號睿圣文孝皇帝,尊號為格堅汗。 泰定帝也孫貼木兒(1276年——1328年)1323年—1328年在位,共5年。年號:致和 泰定帝是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嫡孫,甘麻拉之子。1323年被擁為帝,基本保留了仁,英二朝的改革成果。從1325年開始,泰定帝因國庫收入少于支出,開始減少國家支出。七月,他下令不允許漢人收藏和攜帶兵器。九月,泰定帝改革全國的行政區劃,將全國分為18個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