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別稱: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自號壺叟、老萍。宜興紫砂名藝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大師。18歲拜名師學藝。三十年代后期至上海制壺仿古。54年進入宜興蜀山陶業合作社。56年被江蘇省政府任命為技術輔導,帶徒徐漢棠、高海庚、李昌鴻、沈遽華、束鳳英、吳群祥等人。一生三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代表大會,在港、澳、臺、東南亞影響特大,被海內外譽為“壺藝泰斗”,作品為海內外各大博物館、文物館收藏。
20歲左右,曾應上海郎氏藝苑聘請,仿古作陶,所仿清陳鳴遠款的龍鳳把嘴壺和竹筍小盂因技藝高超,竟被作為陳鳴遠的傳器為故宮博物院及南京博物院所收藏,直到幾十年后他為北京故宮博物院及南京博物院紫砂藏品作鑒定時才發現原來是自己的作品。這一時期可以說是顧景舟制壺生涯中一個最重要的轉折點。因為他有幸接觸到了一大批古代名家的珍品,他每遇歷代名作,都反復揣摩,悉心研究,吸取并掌握了中國陶藝的博大精華。據傳顧景舟曾用家傳本山老泥做一枚紫砂茶寵雙獅戲球,乃不可多得之傳世極品。 顧老的紫砂作品以茗壺為主,年輕時先由方器入手,兼做圓器,隨著其與書畫界的交往,逐漸偏重光素器型的制作,最后是以幾何形壺奠定其個人風格,找到屬于自己的藝術創作方向。他還與名畫家韓美林和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張守智教授合作制壺,為砂壺的發展注入現代美學概念。開創紫砂茗壺造型的新意境。他的代表作有:漢云、雪華、鷓鴣、提壁、上新橋、鳳嘴壺、僧帽、仿鼓、石瓢、牛蓋蓮子等,其中牛蓋蓮子、鷓鴣壺獲國家金質獎,僧帽、井欄壺獲國家銀質獎,并有許多佳作被國內外收藏家和博物館收藏。 僧帽壺是紫砂壺歷史上最流行的一種造型,特別是在明清時期,該壺式成為了當時的最流行。值得一提的是,明清兩代紫砂壺藝人對該種壺式情有獨鐘。上圖所示紫砂壺是顧景舟大師仿造古人僧帽壺制作而成的,其造型十分獨特,比例也非常勻稱,壺蓋形似僧帽,故名曰僧帽壺。壺底刻有“景舟制”的方印。 顧景舟認為明代中期至今的紫砂藝術可以像書法、繪畫藝術一樣,分為神品、極品、精品、能品。明代供春、時大彬,清代陳鳴遠,作品造型完整,技術高超,他們將紫砂技術發揚光大,并與中國文化藝術結合起來,他們的代表作,應尊為神品。清代陳曼生承前啟后,“曼生壺”就是紫砂藝術與詩書畫藝術的結合品,即便技藝有所不足,若是真作,也可稱為極品。顧景舟坦言,歷史上紫砂仿古之作不少,他自己亦有一段時間專門仿古,雖然壺形依舊,但隨著社會進步,技藝上則超越前人。東西是仿的,但質量是好的,堪稱精品。現在流行的高檔紫砂茶具,則為能品。顧景舟將其紫砂生涯總結為少年仿、中年創、晚年變三部曲。 顧景舟提璧組壺拍賣 成交價1782.5萬 顧景舟大提壁壺拍賣 成交價1288萬 顧景舟制吳湖帆書畫相明石瓢壺拍賣 成交價1232萬 顧景舟紫砂云肩如意三頭茶具拍賣 成交價1023.5萬 顧景舟制九頭詠梅茶具拍賣 成交價2875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