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合格的工程師應該具備哪些知識和能力?《華盛頓協議》簽約成員的專業教育認證標準早已明確提出,除了“應用數學、自然科學和工程知識”這類技術知識以外,工程人才還應具有“在多學科團隊中開展工作的能力”和“寬廣的知識面”等。與此相呼應,全世界的大學都正在力爭使自己培養出來的工程人才同時具有數理、人文、社會、經濟及歷史等多方面的知識與能力。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沿“大工程”思路,通過相對靈活的課程和學制,為學生獲得多種能力創造有利條件的做法或許可以為我們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與其他享譽國際的高校相比,1981年剛剛由南洋理工學院升格而成的南洋理工大學(縮寫為NTU,簡稱“南大”)盡管還很年輕,但卻早已被認為是全世界最出色的工程學府之一。南大的工學院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學院之一,下設化學與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電機與電子工程學院等6個子學院,有1700名教職員工和15000名學生。根據THE對全球工程大學的最新排行(2012—2013),南大位列第12位,是排名最靠前的亞洲工程大學。 你很難想象,在這樣一所規模龐大的工學院里,大部分新生在第一年接受的都是完全一樣的公共基礎課程,直到第二或第三年才會選擇專業方向。這就給了那些在入學時仍在糾結要往哪個方向發展的學生更長的決策時間,也給了那些“誤入歧途”的學生一個二次選擇的機會。但更重要的是,學生不會因一時的選擇被過早地劃分到一個狹窄的圈子里,從此失去與其他學科結緣的機會。 以電機與電子工程學院為例,新生在第一年需要學習物理、數學等基礎課程,同時也包括了一些通信和通識教育相關的課程。南大認為,這些課程將擴大學生在非技術領域的知識面,使他們的職業發展終身受益。到第二年,學生需要學習如工程數學、電路分析、數據結構算法、信號與系統這樣的基礎課程。南大設置這些課程的目的在于,提供學生一個涵蓋電機與電子工程專業所有領域的廣闊的知識背景。此外,南大還會提供一門專門的課程來輔導溝通技巧,以幫助學生提高溝通能力。進入第三年,學生開始明確自己的專業方向。所以除了工程電磁學和微處理的一些核心課程外,他們還必須選修2門專業課程。同樣在這一年,他們還要承擔實驗和設計創新項目,學習一名工程師必備的實踐技能。到了第四年,學生的專業方向已經確定,他們可以靈活選擇電氣工程、電子工程和信息通信工程這三個方向其中之一,并完成其指定的專業選修課程。對于那些有深入研究意愿的學生而言,南大還提供了更加深入的9個專業領域供他們選擇。此外,在這一年所有該專業的學生都必須完成人力資源管理、工程師與社會這兩門必修課。這些課程都會為學生今后逐漸走上企業管理者的崗位提供幫助。 南大這樣做的好處在于兩個方面:對于學校而言,“平臺+模塊”的課程體系可以打破相近專業間的界限,減少不必要課程的重復建設帶來的教學資源浪費;對于學生而言,沒有被過早區分專業方向,讓他們有機會打下更堅實基礎的同時,也在無形中拓寬了他們的就業面。 與很多國外高校類似,南洋理工大學的課程大多數都是按學期,而不是按學年開設。所以南大并沒有班級的概念,年級也是按照學分的完成情況來劃分。與之配套的是,南大提供了大量的公共選修課程供學生選擇。這樣做的最大好處是,學生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學習計劃,在基礎課之外有條件地選修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課程,讓自己的知識架構變得全面和立體。通常來講,這些選修課程的設計都非常簡單實用。以很多工科學生愿意選修的會計課為例,教學目的非常簡單,就是讓學生能看懂公司報表。這也在最大程度降低了跨專業學生學習其他知識的門檻,避免他們因為難度太大而不愿選擇。在這些規模通常在30人左右的選修課堂上,參與學生可能來自不同院系甚至是不同國家。這種不同的宗教、文化和專業背景下的學習與討論,對于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增進學生對多元文化的理解非常有益。 除此之外,還必須要提到的就是南大的“學位等級制度”。事實證明,這也是一招激勵學生在基礎課、專業課和公共選修課同時發力的“殺手锏”。 如下圖: 按照這一標準,盡管大家畢業后仍屬于同等學歷層次,但學位證上的白紙黑字其實早已將你的底細暴露給他人。由于南大的公共選修課可以與公共基礎課一起計入最后的學分,這就大大鼓勵了學生選擇選修課的積極性。因為如果你希望獲得更高榮譽的話,就不僅要在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上面同時拿到漂亮的學分,還要盡可能多地選修其他課程。 在南洋理工大學的官方網站上,有著這樣一句話:“秉承培育領袖人才、開拓知識領域的辦學理念,致力于為學生提供全方位教育,確保其畢業生能在21世紀快速發展的全球高科技經濟領域里取得成就。”“開拓知識領域”“提供全方位教育”,南大不僅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這也許就是這所年輕的大學得以迅速成功的奧秘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