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作者/王金亮 編輯/王超 ⊙ 校對/居業 I 導讀:雖然三則病案用的都是桂枝茯苓湯,但分別取效的關鍵在于藥量間的細微差別,你來看下,是不是呢?桂枝茯苓丸的更多應用可參考黃煌:桂枝茯苓丸醫話八則。(點擊標題可看) 桂枝茯苓湯治驗三則 產后癃閉 宋某,女,29歲,2008年10月3日初診。 訴:產后3月小便不通,淋漓難盡,甚則點滴不出。經住院治療,留置導尿4天,小便仍不能自行排出。中醫以熱敷、針灸,癥未減。刻診:面色蒼白,頭眼微腫,聲音低弱,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脈遲。 組方:桂枝16克,茯苓12克,桃仁10克,赤芍9克,丹皮10克,益母草15克。3劑,水煎服,每日1劑。 患者服藥2劑后,可自行排尿100毫升左右。繼服中藥3劑后可排尿600毫升。于方中加生黃芪30克,車前子12克,益氣利小便,服2劑后,排尿正常。 按:產后尿潴留,中醫謂之“癃閉”。小便不通,小腹脹急,坐臥不安。多因產后傷及膀胱,括約肌痙攣,或局部瘀血水腫,尿道受壓所致。中醫認為是氣滯血瘀,氣化不行,或陽虛火衰,不能化水。無陽則陰無以化,腎與膀胱陽氣不通而無尿。治病必求于本。治以活血化瘀,通陽利尿。 《靈樞·本輸篇》云:“實則癃閉,虛則遺弱,遺溺則補之,癃閉則瀉之。”故立方桂枝茯苓湯加減治療。方中重用桂枝,溫通血脈,化氣行水;赤芍行血中之滯,丹皮消淤血,桃仁破血結。茯苓淡滲利水,并與桂枝入陽通陰,助氣化以利小便。《金匱》以此方治婦人癥塊、漏下不止者。然此方為溫陽化氣,活血化瘀之典范。故此案投之而效。 黃褐斑 李某,女,36歲,2006年8月5日初診。 訴:孕后鼻兩側黃褐色色素沉著,漸增大色濃,產后仍不見消退,服中西藥多種未果。產后6個月月經來潮,經期腹痛下墜,色暗,量少有塊,胸悶不舒,雙乳脹痛,舌淡苔白,脈沉澀。辨證屬產后經脈瘀滯,血塊不暢,立方以桂枝茯苓湯加減。 組方:桂枝18克,茯苓18克,桃仁12克,芍藥10克,丹皮10克,柴胡12克。水煎服,每日1劑。 服藥15劑,斑已減半,經水漸行正常,再進12劑后黃褐斑消退而愈,諸癥悉平。 按:經云:“血脈閉塞,氣無所行,流注于中,五臟內傷。”肝藏血主疏泄,肝經瘀阻則疏泄失職,繼之臟腑功能失調,污濁之氣循經上蒸而成。“其實者散而瀉之”桂枝茯苓湯,活血祛瘀,通經氣之滯而去濁氣,加柴胡疏肝理氣,直達病所而收全功。 氣逆咳嗽 史某,女,29歲,2010年11月3日初診。 訴:咳嗽胸痛、氣逆喘息1月余。患者1月前搬運重物后,感胸部憋脹不適,繼而氣逆咳嗽,入夜咳嗽尤劇,影響睡眠。痰少質稀,周身倦怠乏力,飲食不佳,體質日漸消瘦。刻診:面色無華,舌淡苔白,舌下筋脈紫黑,脈弦。 此患者癥屬勞傷,瘀血結于胸中,肺絡受損,宣肅不利,氣機升降失常所致。治以活血和解,順氣肅肺,方以桂枝茯苓湯加減。 組方:桂枝6克,赤芍10克,當歸12克,桃仁10克,丹皮10克,茯苓12克,半夏6克,柴胡5克,枳殼6克,桔梗6克,紫苑9克,百部6克,甘草3克。水煎空腹服,每日1劑,5劑。 復診:精神已見好轉,咳嗽氣逆減緩。前方加炒杏仁12克,桑白皮9克,連服4劑后,諸癥已平,后知未復。 按:清·陳修園云:“肺為臟腑之華蓋,……只受得本臟之正氣,受不得外來邪氣,客氣干之,則嗆而咳矣。”此案患者勞傷瘀血結于胸中,瘀血者,病氣也,瘀阻肺絡,宣肅不利。故以桂枝茯苓湯合和解止咳之藥,以通而和之。方內桂枝、芍藥一陰一陽,茯苓、丹皮一氣一血,可平調陰陽,桃仁化瘀。全方氣血全顧,溫涼并用,去瘀而不傷正。本案以咳嗽為主癥,故加紫苑、百部、杏仁、桑皮、桔梗等品,共起去瘀宣肺、止咳之效。【中醫書友會(微信號zhongyishuyou)編校發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