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三、翁××,女,27歲。 初診于1986年4月23日?;颊哂?4年出現發熱伴雙膝踝關節痛,外院診為“風濕性關節炎”,予強的松治療。去年始出現雙踝膝關節腫脹疼痛,腕關節腫痛,雙手中、無名指鵝頸狀畸形,晨僵。本院門診查(RF(+),ESR67mm/h,IgG升高,診斷為類風關,就診時關節疼痛腫脹、晨僵明顯,乏力、納差,面色萎黃,右肘可及皮下小結,苔薄質胖,脈細,辨證為氣血虧虛,治擬益氣養血通絡。方如下: 黨參12g 黃芪30g 當歸12g 雞血藤30g 丹參30g 紅花10g 尋骨風15g 地鱉蟲12g 白術12g 茯苓15g 白芥子9g 制南星30g 7劑 復診時關節痛略減,腫脹消退,顳頜關節僵硬,張口受限,苔薄脈數。前方去白芥子、地鱉蟲、丹參、加地龍12g、生米仁30g、虎杖30g,再進14劑,藥后痛減輕,再服28劑,疼痛腫脹基本消失,病情穩定,再以益氣養血藥長期調養。 按:《景岳全書》云:“痹者閉也,以血氣為邪所閉不得通行而病也”,“歷節風痛是氣血本虛或因飲酒腠理開,汗出當風所致”。明確提出正氣不足、氣血虧虛是痹證發病的內在條件。該患者乏力、納差、面色萎黃等氣血虧虛癥狀明顯,故辨證明確,以益氣養血通絡法治療收到了頗佳療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