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十五、楊×,男,34歲。住院號088639。 脊柱骨痛,晨僵,脊椎僵直進行性加重3年余,X線片示骶髂關節模糊,關節間隙狹窄及部分骨質硬化,脊椎旁韌帶鈣化。HLA-BIF(+),診為“強直性脊柱炎”,就診時患者明顯腰背酸痛,脊柱前傾后仰,側彎3個方向活動受限,指地距、指墻距試驗陽性。腰椎、骶椎旁、骶髂關節多個壓痛等,晨僵4小時,化驗ESR46mm/hIgG20.10g/L。患者畏寒消瘦,神疲乏力,腰酸膝軟,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辨證為骨痹,腎陽虧虛,腎督失于溫養寒濕入侵,氣血凝滯,日久痰瘀互結。治擬益腎溫督,散寒逐痰,活血通絡,治如下: 鹿角膠12g 仙靈脾30g 巴戟天20g 制附子9g 杜仲12g 當歸9g 紅花6g 生黃芪30g 豬苓30g 茯苓30g 白芥子30g 狗脊12g 生南星12g 熟地黃9g 淮牛膝9g 每日一劑,水煎服。 守方治療一個月。同時予白芥子研末,適量面粉、黃酒,調成薄餅,紗布隔層外敷脊柱之壓痛及強直最明顯處,另予微波局部治療,每日1次,每次40min,連續治療一個月,患者畏寒腰脊酸痛、晨僵等癥狀明顯減輕,脊柱活動度加大,局部已無明顯壓痛點,ESR降至30mm/h,IgG降至6.80g/L1。續予上方治療(配合外治)1月,患者關節疼痛、僵硬基本治愈,關節活動度接近正常,臨床緩解出院。出院給予益腎通絡之中成藥鞏固治療。隨訪三年病情未加重及明顯復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