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來自一線的普通教師,都知道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最棘手的問題就是:現在的課越來越難上,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都教,追求原因,我個人認為有這樣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我們教師自身的教學水平,另一方面就是在我們面前的這群孩子,我們都知道現在的小孩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里嬌生慣養,幾乎可以說主宰了一個家庭的日常生活,大多數孩子都在溫室中長大的,不知道米是怎么來的,不知道錢是怎么賺的,更不知道什么是他們應該做的,什么是他們不能做的!面對這樣的一群孩子,作為我們教師應該如何正確引導和對待呢? 首先我們想到的是如何培養他們良好的習慣,一個人養成了良好的習慣,對他的生活,學習和工作都大有好處。而良好的學習習慣則是他們順利進行學習活動的保證,那么對剛入學的孩子來說養成良好的習慣比獲得知識又要重要得多,所以孩子一入學我們教師就要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知道什么不能做,什么能做,并應該怎樣做?習慣的形成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般要經歷一個從被動到主動的過程。這樣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完全由老師或父母來管理和約束。第二階段是由團體管理。最后是自己管理。圍繞著這一主題,下面我分三方面闡述: 培養孩子正確的學習態度 要想使學習好還必須有個正確的學習態度,也就是對待學習認真負責,積極努力,不敷衍了事。學生的學習態度端正與否,決定著學習的成績與效果。學習態度端正的學生能夠按時上學,上課、不逃學、不曠課、不早退、不遲到,遵守課堂紀律,不隨便說話,專心聽講,積極思考和回答問題,能夠按時完成作業,認真復習考試不作弊等。特別是一年級新生,沒有一個正確的學習態度,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開學都快要兩個星期,但還有一部分朋友不知道什么叫按時上學,什么叫遲到,什么叫遵守課堂紀律,隨便說話,不按時完成作業的現象比比皆是,這無疑會對我們的課堂教學帶來很大的影響,所以,剛入學我們教師就要培養教育孩子在做好每一件事時都要講究認真、負責的態度,以便在進入小學后能以積極的態度學習知識、掌握技能。 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何為習慣?習慣是兒童后天所養成的,在一定情況下自動化地去進行某種動作的特殊傾向。如早晨起床穿襪穿鞋,然后上廁所、洗臉、吃飯。學習習慣是學習活動中比較穩定的行為方式。如上課的鈴聲一響,學生就進教室,拿出課本和鉛筆盒,等待老師上課等等現象。那么如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一、嚴格約束,規范訓練。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學生的各種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健全規章制度和嚴格嚴肅的規范訓練。只有形成嚴格要求嚴格訓練嚴格管理的約束氛圍,才會在學生幼小稚樸的心靈中,烙下良好習慣的印痕。如何進行規范訓練呢?下面我分7個小點進行闡述。 1.要加強課堂常規的訓練:課前認真做好上課準備,學習用品要整齊安放在課桌指定的位置。發言、提問,按規定的姿勢舉手,發言時要姿勢端正,聲音響亮。該動的時候可以自由行動,該說的時候可以暢所欲言,該靜的時候就必須安靜。如:請小朋友們打開數學書,翻到第10頁,再拿出鉛筆。一定要學生在聽清、聽完要求之后再行動。否則學生將一盤散灑,無法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又如()<5,括號可以填哪些數?請小朋友們討論一下。討論結束后,教師組織教學時說:“一二停”學生就必須停下,并馬上坐好,準備交流。 課堂常規的培養要在課堂上落實,課前要求學生帶齊學習用具,教師上課時就要檢查學生帶學具的情況,對于存在的問題要及時提醒,并轉告家長督促孩子按照課表整理書包,每天帶齊學具。 2.加強讀書習慣的訓練。語文課要求學生會讀課文,數學課我們也要教會學生讀懂數學語言。由于小學生剛開始識字,識字量不多,往往是指認較多,或是一字一頓地讀,或是唱讀。對此,如果要讓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加快閱讀速度,以盡早進入能快速瀏覽、閱讀的軌道,必須要讓學生在審題時做到手不離書,眼不離書,并與書本保持一尺距離。有的捧書讀時眼離書本不是過遠,就是太近。對此,我們應該及時提醒學生:“我們應怎樣讀書?”學生齊答:“雙手捧書,眼離一尺。”這樣做,學生易于記憶,心領神會,利于養成好習慣。 3.加強寫字習慣的訓練。 學生的寫字習慣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問題。常見的不正確寫字姿勢是偏頭、側身、匍伏等。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及時提醒:“寫字必須‘三個一’”,經過提示學生會自覺地迅速糾正不正確的姿勢,經過多次糾正,就可養成正確的寫字習慣。 4.加強坐姿的訓練。 小學生正處在身體發育成長的年齡段。坐姿端正與否,不僅影響到學習,而且將影響到學生身體的正常發育。要讓學生保持良好坐姿并不費事,只須教師在恰當的時機按照約定呼叫:“一二”學生自當回答“靜坐”。也有的老師這樣訓練:“一、二、三!”學生回答:“坐端正!”或是教師以某種動作手勢予以個別提示,既達到了目的,也不會影響教學的進行。 5.加強注意力的訓練。 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決定了小學生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是有限的。這就要求教師有駕馭課堂穩定住學生注意力的能力。可以針對小學生好動的特點,從激發興趣入手,把課堂教“活”(活而不亂,放而能收);或者走到學生中間,利用“暗示法”提請學生注意,“拍一拍”、“撥一撥”、“點一點”等;如不便走下講臺,可用“稍停法”(暫時停止講授),“注視法”、“指向法”等,引起某些學生的注意,收攏其注意力;在這種情況下,鄰座同學也可以協助提醒。 6.特別加強聽、說的訓練。 學會傾聽。傾聽,是現代人在口語交際中的基本素養。只有耐心地聽別人講話,把別人的話聽清、聽準,才能做出準確的應答。沒有聽清就發表,或沒有聽完就打斷別人的話,是口話交際的大忌。因此,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很好地引領,準確把握,圍繞這個重點來組織教學。①可以采用聽后復述的方法,先復述一個簡單的句子,復述老師的語言,因為作為學生首先必須要聽清老師的意思,領會其意義。再復述學生之間的交流語言。如一個學生剛回答說圖上有4只小猴,請其它學生馬上重復。簡單的學生會復述,再讓學生復述較難的,如大于號、小于號,開口朝大數,尖頭朝小數,這樣從簡單到稍復雜慢慢過渡,教會學生學會傾聽。②讓學生邊聽邊想(如某某小朋友發言哪些地方值得你學習),用聽后評議的方法來促使學生養成傾聽別人講話的習慣。 樂于表達。要有表達自信心,善于抓住一切當眾說話的機會,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能根據不同對象、不同場合以及不同談話內容,說恰當的話、得體的話。在課堂上能經常性地發言,在小組交談中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能大膽地面對全班小朋友進行表演。如在學習平面圖形一課中,當學生已經認識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和圓形等圖形后,再要求學生組合成拼圖小組,動手拼出各式圖案。在展示拼圖成果中,通過比賽說、采訪說等形式再次讓學生充分地表達。這樣使課堂變得靈活、開放,學生的思維自由伸展,個性得到張揚。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按先……再……然后……最后……這樣的句式敘述,引導學生說出完整的過程,以此來培養學生說話的條理性。 7.加強動手操作的訓練 第一冊教材安排動手實踐的課型主要有認識物體和圖形、分類、認識鐘表三大單元,其它課型中也穿插實踐性的內容,而一年級小朋友動手操作能力較弱,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要特別強化這方面的訓練。如①學具的擺放一定要放在指定的位置,而且不能隨意觸動。②聽教師口令行動操作,這就要求學生在聽清教師的操作問題之后,一聲令下,再動手操作,只有在這一情況下學生才是帶著問題進行有序的操作,否則很有可能成為無效勞動。 除了動手操作外,我還特別強調手勢語言的訓練。如:1、2、3、4、5、6、7、8、9、10的手勢表示法,并要求學生非常熟練表示,有利于10以內的加減法的訓練,在反饋時便于教師快速、準確地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又如在教學>、<時,我對學生說,我們每人有兩只手,伸直食指和中指,就自然形成了“>”“<”號。兩手放胸前,左手伸出兩根手指形成“<”號,右手伸出兩根手指形成“>”,我們可以運用兩只手作為兩個符號進行練習。教師出示兩個數,如4和5,問:4和5比一比,如何用大于號、小于號表示呢?學生默念:大口對大數,尖頭對小數。并準備手法。當教師說一二三,學生就會伸出準備好的左手說4小于5。當手指舉出后,哪位學生不懂或者用錯了手指,教師一目了然,就能及時地糾正。 課堂常規的訓練概括:坐、讀、看、聽、說、寫、動手操作、書本擺放等。 二、個別接觸,個別談話。及時了解學生的觀點,知道事實的真相,雙方易于接近。 規則習慣的形成過程中,學生的實際情況是存在差距的。對于習慣較差的孩子,可以采用個別談話的方法,了解孩子的思想實際,了解孩子的困難,幫助孩子盡快形成好習慣。習慣的養成具有一致性的特點,要取得家長的支持配合,孩子的不良習慣的成因有哪些是屬于家庭因素造成的,教師要認真分析,并幫助家長運用科學的方法教育孩子。 三、采用強化辦法。小學生在習慣養成的過程中有“反復”的特點,可以采用“反復抓”、“抓反復”的方法,學校與班級聯合強化,小組與個別結合強化,通過對他們強化訓練,必能取得良好效果。強化法可與學校的常規管理相結合,學校在不同階段根據學生的規則習慣的形成情況,確立強化訓練點,班級、學校上下一致強化訓練。 就說做課前準備這件事,要求學生把學習用品要整齊安放在課桌指定的位置。這么簡單的一件事可對于一年級新入學的孩子就需要強化訓練。我們經常會看到孩子們一聽到老師說下課這一詞,就飛一般跑出去玩了,老早忘記了課前準備這一事。可想而知下一節課,要等學生們都拿好書,起馬要浪費3到4分鐘時間,而我們的課堂教學只有40分鐘,造成了不必要的損失。而一年級孩子沒有這方面的意識,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要進行反復訓練,直到每個孩子都自動化去進行準備。 四、對于不良行為的學生要采用科學的矯正方法。要做到及時談話,耐心教導,反復磨練。 培養習慣應遵循原則 同時作為教師我們培養習慣的方法要科學,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針對不同班級、學生、學科、時間、地點,采用不同的方法,要行之有效,要有創新。 在兒童良好習慣的培養中,應共同遵循以下幾條原則: (1)以身作則。俗話說“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因此我們教師的一舉一動,都要做兒童的模范。 (2)注意第一次。“無論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錯,第二次就容易做錯。” 兒童種種壞的習慣都是由于開始學的時候,大人沒有留意去指導他們的緣故,以致后來一誤再誤,成為第二天性;所以要教小孩子教得好,必定要在第一次的時候教得好。 (3)不要有例外。養成好習慣難,養成壞習慣易。做父母或老師的要使小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在好習慣未成的時候,不準小孩子有例外的動作。一個小小的例外,就可能破壞已成之習慣。 (4)發揮兒童的主動性。小孩子學習事物須自己學習。 “做”這個原則,是教學的基本原則,一切的學習,不論是肌肉的,不論是感覺的,不論是神經的,都要靠“做”的。所以凡是學生能夠自己做的,你應該讓他們自己做。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凡百事情做父母和教師的,切不可一手包辦,或橫加干涉,應當從旁觀察,相機指導。直接經驗,自己思想,是學習中的唯一門徑。為此,應鼓勵兒童去發現他自己的世界。 (5)持之以恒,循序漸進。持之以恒是養成習慣的必要步驟。不斷地做,是養成“習慣”的必要步驟,單是“知”而不“行”,單是“理論”而無實踐,樣樣事情都不會成功。 總而言之,只要老師心中有規范,定期檢查與隨時抽查相結合,“嚴”有尺度,“教”有方法,要求一致,就可使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