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蔣益文 昭通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從神話傳說時期就開始了昭通的歷史,東漢時置朱提郡,南詔始稱烏蒙部,明置烏蒙府,清朝改土歸流,清雍正對昭通實行改土歸流。清朝云貴總督鄂爾泰把“烏蒙”改為“昭通”,鄂爾泰與昭通的歷史密切相關。 隋唐兩代,昭通屬于劍南道戎州都督府?!耙芈湎嗤qR遍野”??梢姰敃r人民休養生息,畜業興旺。就是在這個時期,“烏蠻部”,開始遷入昭通,烏蠻“無布帛,男女悉披牛羊皮”,“其語言四譯乃與中國通”。此時南詔勢力強盛,昭通全境長期處于與中央王朝的政治緩沖地帶,由此形成了昭通歷史上一個獨特的歷史時期。宋元明三個歷史朝代,昭通處于土司統治時期。土司制度,是封建中央王朝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一種特殊的統治形式。 清王朝建立后,相繼革除地方土司,改設流官,史稱“改土歸流”。1726年雍正批準云貴總督鄂爾泰“悉令獻土納貢,違者剿”,“剿撫并施”,于十天之內平定了烏蒙、芒部。雍正八年,即1730年,土司殘余勢力劉起元發起土司聯合叛亂。鄂爾泰調集川、滇、黔三省軍隊聯合進剿,平定了這次叛亂。隨后,鄂爾泰望文生義,曲解烏蒙為“烏暗蒙蔽”,在請求雍正皇帝的奏章中說“舉前之烏暗者!易而昭明,前之蒙蔽者,易而宣通”把“烏蒙”改為“昭通”,這就是昭通名稱的來由。清代著名思想家魏源評價鄂爾泰此舉是:“一時之創夷,百世之恬熙?!?/span> 鄂爾泰(1677年—1745年),字毅庵,姓西林覺羅氏,滿洲鑲藍旗人,信西林覺羅氏。先人投歸努爾哈赤,為世管佐領。祖父圖彥突官戶部郎中,父親鄂拜為國子祭酒。其主要政績為在西南搞改土歸流。 鄂爾泰六歲入學,攻讀四書五經,八歲開始作文,練習書法,十六歲應童子試,次年中秀才,十九歲補廩膳生,二十歲中舉,即進入仕途。二十一歲襲佐領世職,充任侍衛。此后官場蹭頓,到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三十七歲時,才出任內務府員外郎。可是又淹滯不進,這時他很為自己的官場不利而煩惱。康熙六十年元旦,正值四十二歲,他作詩自嘆:“攬鏡人將老,開門草未生。”又在《詠懷》詩中吟道:“看來四十猶如此,便到百年已可知?!?/span> 他對自己的前途很悲觀,絕沒有想到后來能出將入相。 鄂爾泰官運的轉機是在雍正帝繼位之時。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他被任命為云南鄉試副主考,五月,被越級提升為江蘇布政使,成為地方大員。雍正三年又晉升為廣西巡撫。在赴任途中,雍正帝覺得他仍可大用,改封為云南巡撫,管理云貴總督事,而名義上的云貴總督楊名時卻只管理云南巡撫事。所以,鄂爾泰在西南開始官職雖為巡撫,而實際上行使著總督的職權。雍正四年十月,鄂爾泰獲得總督實職,加兵部尚書銜,六年改任云貴廣西三省總督,次年得少保加銜,十年內召至京,任保和殿大學士,居內閣首輔地位。后又以改土歸流之功晉封伯爵。同年,因清政府在西北兩路用兵,他出任三邊經略,赴陜甘前線督師,數月后回京復命。十三年,貴州改土歸流地區土民叛亂,雍正帝以其對此經理不善,削伯爵,但對他信任如故。雍正帝死后,鄂爾泰出任總理事務大臣。乾隆間元年為欽點會試大總裁,除大學士職務以外,他又兼任軍機大臣、領侍衛內大臣、議政大臣、經筵講官,管翰林院掌院事,加銜太傅,國史館、三禮館、玉牒館總裁,賜號襄勤伯,乾隆十年(1745年)病逝,享年六十六歲。乾隆帝親臨喪所致祭,謚文端,配享太廟,入祀京師賢良祠。十一年之后,即乾隆二十年(1755年),因其侄鄂昌與門生胡中藻之獄,被撤出賢良祠。 鄂爾泰著有《西林遺稿》。雍正帝編著的《朱批諭旨》,收有《鄂爾泰奏折》,匯集了他在云貴廣西總督任上的奏疏。 【新朋友】點擊右上角圖標“查看官方賬號”或點開標題下面的藍色字微昭通快速“關注”吧! 【老朋友】點擊右上角圖標“發送給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