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間云間何處是 □陸權(quán)南 “云間”在現(xiàn)當代一些松江文人的筆下目為“松江古時的一個雅稱(或別稱)”。然而,這里的“松江”是指古時華亭縣、婁縣沿襲至今的松江區(qū)(縣),即狹義概念之松江,還是指元(元至元二十九年即1292年置上海縣后)明清時代的松江府,即廣義概念之松江?語焉不明,概念模糊,外延時大時小。須知“松江古時”跟“古時松江”是兩個不同的歷史地理概念?!八山艜r”是站在現(xiàn)當代松江區(qū)(縣)的基點對狹義概念之松江的歷史追溯,當限定為唐代以降華亭縣加上清代婁縣。“古時松江”是現(xiàn)當代人對古時稱松江的地方(廣義概念之松江)的歷史追溯,即為元明清時的松江府?!掇o?!贰霸崎g”條目采用的是“古時松江”的格式,確指“云間”為“舊時松江府的別稱”。如是,人們難免會追問“云間”作為地方的雅(美好)稱(別稱)究竟稱喻什么地方。 筆者試圖從地方雅稱、別稱的角度來探究“云間”稱喻的所指;雖旁及“云間”作為地方正稱本名的確指,但不是本文核心內(nèi)容。探究地方雅稱、別稱所指比探究地方正稱本名確指要復雜多得多,困難得多:為地方取正稱本名,取名者可以取一個自己滿意乃至得意的名稱,較少條條框框的限制;為地方取雅稱(別稱),所取的名稱則必須與這個地方的歷史、典故、人文、風情等其中至少一項有關聯(lián),且約定而俗成,境域范圍要與正稱本名境域范圍一致。 筆者認為“云間”作為地方雅稱(別稱),指稱的地方、所涉及的境域,不同時代不盡相同。 對陸云“云間”說的三種揣測 “云間”作為地名始于西晉文學家陸云的自我介紹,而文獻的最早記錄是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排解》,書云:“荀鳴鶴(荀隱)、陸士龍(陸云)二人未相識,俱會張茂先(司空張華)坐。張令共語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語。陸舉手云:‘云間陸士龍’,荀答曰:‘日下荀鳴鶴’?!惫湃巳∶?、字往往聞名即知其字,聞字即曉其名,東漢班固《白虎通義·姓名》總結(jié)這種有章可循的規(guī)律而首肯。陸云,字士龍。他的自我介紹巧妙地把名、字和盤托出,此文思靈感蓋源于《易·乾·文言》“云從龍,風從虎”之慣說。又《世說新語·賞譽》載:“張華見褚陶,語陸平原(陸機)曰:‘君兄弟龍躍云津,顧彥先鳳鳴朝陽’,謂東南之寶已盡,不意復見褚生?!笨梢姟霸崎g”一詞當含“龍躍于云津間”之意?!褒堒S”、“鳳鳴”和“鳴鶴”都以譽貴人之舉。陸云的“云間陸士龍”不只是夸耀身世之顯(龍種),也含贊譽故里之自得,顯露文士之雅;荀隱的“日下荀鳴鶴”以答,使對話尤見其趣,回味無窮。 陸云的故里自有正稱本名,他以文士之雅趣拈來“云間”以稱,則是為故里冠上了一個雅稱(別稱)。那么陸云潛意識中的故里“云間”究竟指稱哪一層級的地方政區(qū)?以下三種揣測,一一道來。 第1種揣測,是指稱一亭之地,即其祖父陸遜的封地華亭(小昆山所在的長谷地區(qū))。抑或指稱一里或一鄉(xiāng)之地。陸遜被封華亭侯在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兩陸赴洛在西晉太康十年(289年),兩者相距70年。亭為鄉(xiāng)下屬單位,里也為鄉(xiāng)下屬單位;鄉(xiāng)為統(tǒng)亭、統(tǒng)里之單位。西晉時亭抑或已撤銷,華亭之地可能改稱里,也可能提升為鄉(xiāng)。不管怎樣,華亭(小昆山所在的長谷地區(qū))是兩陸家居勤學之地。陸機《贈從兄車騎》詩中“仿佛谷水陽,婉孌昆山陰”句,正是指這一地區(qū)。 第2種揣測,是指稱一縣之地,即西晉華亭(或里或鄉(xiāng))所在的縣?!稌x書·地理下》記當時吳郡“統(tǒng)縣十一”,“戶二萬五千”。查看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西晉·揚州》地圖(時間基點為太康二年,即公元281年),華亭(小昆山一帶)西北面為吳郡排序第一的吳縣,北面為排序第十一的婁縣(縣治在今昆山市治所附近),西面為排序第二的嘉興縣,南面為排序第三的海鹽縣(縣治在今海鹽縣縣治東)。婁縣距離最近,吳縣、嘉興縣、海鹽縣三縣距離華亭相差不大。筆者以為華亭(小昆山一帶)在當時歸屬海鹽縣不太可能。那么華亭(小昆山一帶)歸屬嘉興縣、吳縣、婁縣哪個縣?北宋官修地理總志《元豐九域志》云華亭縣距秀州(嘉興)“百二十里”。北宋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和《新史》在華亭縣條下都記為“本嘉興縣”。北宋《新唐書》云:“華亭,上,天寶十載析嘉興置?!彼臅鴮μ迫A亭縣之地建縣前的歸屬持嘉興說。推至更早,縮小為華亭(小昆山一帶)一亭之地(不旁及華亭周圍唐代歸為華亭縣的其他亭地),其歸屬究竟如何?《松江縣志》第58頁和59頁認為秦至東漢“華亭是當時由拳縣東境一個亭”。三國吳,由拳已改稱嘉興,這樣華亭(小昆山一帶)一亭之地歸屬嘉興縣可追溯至秦代。但同為北宋地理總志的《輿地廣記》在華亭縣條下記為“本昆山縣”。昆山縣在秦、西漢、東漢、西晉、東晉、南朝宋齊時為婁縣,這樣南朝梁代以前華亭(小昆山一帶)一亭之地歸屬婁縣。《太平寰宇記》和《輿地廣記》兩書都以“本”字來溯(唐時華亭縣)本究(唐時華亭縣)源,但與唐代《元和郡國圖志》所述之“本”不合。唐代《元和郡國圖志》云華亭縣為當時吳郡太守趙居貞奏割昆山南境、嘉興東境、海鹽北境而置。書距建縣62年,記述當為不謬,宋代二書所本可為謬誤。明顧清《松江府志》載,南朝梁代分信義縣原婁縣地方,“置昆山縣于山(小昆山)北。唐置華亭縣,始移昆山縣于馬鞍山下。”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唐·江南東道》地圖(時間基點是開元二十九年,即公元741年)和顧清《松江府志》說一致,把華亭建縣前的昆山縣治標識在小昆山北。那么,唐天寶十載(公元751年)置華亭縣時,其北境所割的昆山縣南境就在小昆山一帶。是時割昆山縣南境和其他二縣境建華亭縣,地理位置明確,表述清楚。但唐代華亭縣所割的昆山縣境域并不同等于南朝梁以前的婁縣境域,梁以前的婁縣縣治在唐天寶十載后的昆山縣的東北,其西面(稍西南方向)距當時的吳縣縣治很近。后人可能把梁后的昆山縣縣境和梁以前的婁縣縣境當作同一境域了。因此,筆者認為,梁代以前,唐代華亭縣的北境歸屬婁縣,西北境(淀山湖東及東北面的今松江小昆山一帶和青浦沈巷、朱家角、青浦城廂一帶)則歸屬吳縣。歸屬吳縣理由有四。理由一,吳縣沿淀山湖東北和東面狹長地帶向東南方向延伸,可以到達華亭(小昆山一帶),使這一狹長地帶成為吳縣東南一足。理由二,封建時代設置行政區(qū)劃特別講究犬牙相入。淀山湖東畔全歸婁縣,于吳郡郡治不利。吳縣東南深入到小昆山所在的長谷一隅,就在婁縣和淀山湖之間打進一個楔子,是對婁縣的牽制。(后來梁置昆山縣時,交通已經(jīng)發(fā)達,吳郡進淀山湖東面已經(jīng)便捷,不必堅持犬牙相入分割一隅以牽制昆山縣,于是依據(jù)山川形勝之便,小昆山一帶(華亭)歸入昆山縣脫離吳縣,并將昆山縣治設在小昆山北。)理由三,據(jù)《云間志》載,陸遜七世祖陸閎“建武中為尚書令,范史稱會稽(郡)吳人,世為族姓,溯而上之,其先十一世祖陸烈,為吳令,豫章都尉,葬于胥亭,子孫遂為吳人,此則機、云先世也”??梢姀年懥覟閰强h令始,陸氏子孫遂為吳縣人。三國時,陸遜從祖陸康為廬江太守,與袁術有隙,袁將攻陸康,陸康以陸遜年長于己子陸績,遂遣陸遜“為之綱紀門戶”,攜陸氏親戚還吳??梢娮郧卮贾廖鲿x,陸氏在吳縣根深葉茂。陸機、陸云以后,陸氏亦多在吳縣。與兩陸平輩的陸玩(兩陸祖父陸遜和陸玩祖父陸瑁分別是陸駿長子和季子)在東晉為侍中司空,家吳縣靈巖山,后舍家為寺,歷1600多年,靈巖寺成為中國佛教有名的凈土道場。陸氏作為望族世居吳縣,東吳在吳縣劃一亭之地封贈陸遜當合情合理?!掇o海》陸抗、陸機、陸云條下都云“吳郡吳縣華亭人”。只是,陸遜一脈是封前已居吳縣華亭,還是封后從吳縣其他地方移居華亭,尚需考證。理由四,陸遜被封之地華亭(小昆山一帶)是吳縣的東南盡頭,這也是對世居吳縣的陸氏和有軍權(quán)的陸遜的牽制。據(jù)此四條理由,筆者認為西晉時華亭(小昆山一帶)之地當屬吳縣,華亭(小昆山一帶)東北面的一些亭地(今上海青浦區(qū)東部),或許還有華亭(小昆山一帶)東面一些亭地(今上海松江區(qū)中部)當屬婁縣,華亭(小昆山一帶)西面的一些亭地(今上海青浦區(qū)西部)當屬嘉興縣,華亭南面的一些亭地(今上海金山西面部分)當屬海鹽縣,且這種四縣分割的狀況持續(xù)到南朝齊。 第3種揣測,是指稱一郡之地,即吳郡。考荀隱的“日下荀鳴鶴”之“日下”,應指稱荀隱的家鄉(xiāng)潁川郡。“日下”本指帝都;西晉的首都洛陽,亦是司州州治、河南郡郡治?!掇o?!奋麟[條下云“潁川與當時西晉的首都洛陽相近,故稱日下?!碧拼醪肚镌碌呛楦蹰w餞別序》詩有“望長安于日下,目吳會于云間”句,系用荀陸對語之詞,詩中把“云間”視為吳郡。唐代錢起的《送陸贄擢第還蘇州》詩云“鄉(xiāng)路何歸早,云間早擅名。……華亭養(yǎng)仙羽,計日再飛鳴”,則也以“云間”指代吳郡。 三種揣測,筆者首先排除第1種揣測?!褒堒S”之地不可能是一個小小的亭(或里或鄉(xiāng))地。傳習至今,人們稱自己的籍貫,一般以縣地作自我介紹,不大可能如撰寫自傳那樣精確到古代的鄉(xiāng)里保圖、現(xiàn)在的鄉(xiāng)鎮(zhèn)街道。古人更不大可能以他人陌生、不見書傳的鄉(xiāng)地或鄉(xiāng)以下地方交代自己,更何況地方之雅稱(別稱)一般不會冠之縣以下地方。筆者對第3種揣測也頗多質(zhì)疑?!叭障隆睂Α霸崎g”,名詞加方位詞,對得極為工巧,產(chǎn)生了郡名對郡名的閱讀效果。但對句的郡名對稱最后還是由荀隱完成的,這恐怕不是陸云的意向初衷。至于王勃《秋月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和錢起《送陸贄擢第還蘇州》兩詩中的“云間”語,只是文學作品中的用典,不足以說明“云間”作為雅稱(別稱)的確指。筆者傾向第2種揣測,即“云間”指稱華亭(小昆山一帶)所歸屬的縣,并傾向于吳縣。陸氏為望族,世代居吳縣,陸云的“云間”喻吳縣為“從龍”之地,正是他長期潛意識中美譽故里的脫口之秀。 南朝梁代起,分信義縣的原婁縣地建昆山縣,縣治移至小昆山北。如此華亭(小昆山一帶)之地自然歸入昆山縣,這樣,唐代的華亭縣之地由梁代前的四縣分割變?yōu)榱捍蟮娜h分割。因此梁代起“云間”該為昆山縣的雅稱(或別稱)。 “云間”在明代已成松江府雅稱 自西晉兩陸入洛至唐代乾符年間(公元874~879年)的590年間,一直未見“云間”作為地名出現(xiàn),兩陸入洛至唐代建縣的462年間也未見華亭地名出現(xiàn),其間一些書籍出現(xiàn)“云間”“華亭”,只是重拾陸遜、陸機、陸云之故事舊例。但筆者認為,在這幾百年間,云間、華亭肯定會因陸遜、陸抗和陸機、陸云而顯,地方人士不會浪費這筆文史財富,“云間”和“華亭”作為地方正稱本稱或雅稱(別稱)應該存在,只是由于未留文字資料或文字資料損毀而致空缺。 唐乾符年間,陸廣徵在《吳地記》的華亭縣條下記為“在郡(吳郡)東一百六十里,地名云間,水名谷水?!蓖瑫诶ド娇h的條目下記為“在郡東七十里,地名全吳,水名新陽?!笨梢娺@時“云間”已是華亭縣的雅稱(或別稱)。再從后來發(fā)現(xiàn)的唐天寶六年(747年)黃池令朱某墓碑所記葬于“全吳鄉(xiāng)”文字推測,則“云間”在華亭縣建縣前或許已為唐代的一個鄉(xiāng)的正稱本名。 南宋紹熙四年(1193)楊潛等人修纂華亭縣志,取名《云間志》。纂修方志每有采用雅名、別名的故事,如海鹽縣方志稱《武原志》,常熟縣方志稱《琴川志》,昆山縣方志稱《玉峰志》,歙縣(安徽)方志稱《新安志》。于是“云間”為華亭縣雅名在南宋有了確鑿的文字佐證。又《云間志》的《鄉(xiāng)里》稱華亭縣有云間鄉(xiāng)和云間里:云間鄉(xiāng)“在縣東南一百里,四保,十村,管里曰招賢、白苧、云間、小平?!边@里的“云間”鄉(xiāng)、“云間”里應該是地方的正稱本名,但地方位置不在兩陸讀書處小昆山一帶,而是在當時華亭縣、今天松江區(qū)(縣)東南九保(今金山亭林)、十保(今松江張澤)、十一保(今金山亭林)和十二保(今奉賢柘林和金山漕涇)地方。 明代成化九年(1473)錢岡修松江府志,書取名《云間通志》,可見明代,“云間”已成松江府雅稱(別稱),并沿襲至清代。明清兩代松江府郡邑文獻之專著,多以“云間”冠名。記人物的,明代有李紹文訪松江府中人物、事跡輯成的《云間人物志》、何三畏專記松江府各縣人物33人的天啟《云間志略》、周紹節(jié)采松江府故老嘉言懿行修的《云間往哲錄》和范濂的《云間信史》、薛鳳至的《云間同登錄》、沈東的《云間人物方志》、方應選的《云間人物考》及作者闕名的《云間人物雜記》《云間近時人物考》;清代有陸秉笏記松江府建文帝時和明末殉難25人的《云間予謚諸臣傳贊》、徐璋采集松江府110人畫像的《云間邦彥畫像》和張應時的《云間明末殉節(jié)諸臣紀略》、李尚絅的《云間先進聞略》、陸我嵩的《云間人物考》、金章的《云間氏族考》及作者闕名的《云間科第考》《云間世家考》;民國有封文權(quán)的《續(xù)云間邦彥畫像》。記史事和風土人情的,明代有李紹文記松江府百年來瑣事異聞之有關世道者之《云間雜識》、范濂記松江府掌故并涉倭寇及資本主義萌芽的《云間據(jù)目鈔》和鐘薇的《云間紀事野史》及作者闕名的《云間續(xù)志》《云間近事》《云間兵事》《云間逸事》《云間雜記》《云間雜志》等書;清代有閔世倩的雍正《云間志略》、焦袁熹的《云間人文》、馮金伯的《云間舊話》《云間遺事》與《云間遺話》、王廷和的《云間遺事》、章臺鼎的《云間志逸》、李徹的《云間雜記》、朱孚的《云間名勝》、陳琮的《云間山史》、王璲的《云間第宅志》、徐克潤的《云間畫史》、周厚地的《云間書畫備征錄》、陳瓏的《云間藝苑叢談》及作者闕名的《云間雜志》《云間古跡考》《云間雜錄》三書。記詩文和教育的,元代有楊維楨的《云間竹枝詞》;明代有董宜陽的《云間詩文選略》與《云間百詠》、曹重的《云間竹枝詞》和作者闕名的《云間校士錄》;清代有汪巽東的《云間百詠》、錢熙載的《云間文粹》、姚清華的《云間竹枝詞》、董含的《云間竹枝詞》、黃素的《云間竹枝詞》、費楠的《云間名勝詩》、章耒的《云間詩鈔第一集》、練庭璜的《云間小課》、吳錫麟的《云間課藝》;明清兩代還有作者闕名的《云間詩抄》、《云間人文》;民國有傅弼的《云間古跡物產(chǎn)詩》。記圖書的,明代有李紹文的《云間著述考》,清代有黃烈的《云間文獻》。這些以云間命名的專書有40余種,而松郡人士著述每署貫為“云間”的,以《販書偶記》及《續(xù)編》所著錄的也有70余種。明清兩代的《松江府志》、《華亭縣志》記錄華亭縣下有云間鄉(xiāng),為地方的正稱本名,轄四保,所轄地域與《云間志·鄉(xiāng)里》同。 也許有人要說雅稱(別稱)可寬泛理解,明清時代兩陸讀書家居的小昆山一帶清順治十三年前歸屬華亭縣,清順治十三年后歸屬婁縣,那么這兩個時段里華亭縣和婁縣也可以“云間”為雅稱(別稱)。從理論上講,這也講得通,但在實際生活中,當“云間”同為府、縣雅稱(別稱)時,人們寧愿冠為前者以傾自豪之情。但是,已從華亭分縣出去的上海、青浦、金山、奉賢、南匯、川沙等縣和清順治十三年(1656)后的華亭縣絕不能以“云間”冠為雅稱、別稱,其所云“云間”者應為“松江府”之雅稱。 民國元年(1912),撤松江府,華亭縣和婁縣合并為華亭縣,民國三年(1914)改稱松江縣,1998年改稱松江區(qū),那么現(xiàn)當代的“云間”指稱的則是松江縣、松江區(qū)了。也許有人認為可以寬泛附和,民國時的松江行政督察專區(qū)和解放后的松江行政專區(qū)也可以“云間”冠之,但這已是一種余波而不成氣候。然而專區(qū)所轄,除松江縣外,其他縣均不能以己為“云間”。 去年7月29日《解放》周刊第一版見稱上海為云間者:“上海,云間。前者是國際化大都市的名稱,后者是一個極富詩意的名詞?!惫P者認為這是犯了誤傳晉師“己亥涉河”為“三豕涉河”類的訛傳史實之文字錯誤?!稗o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是非之經(jīng)不可不分”,此為闡述歷史地理文字者之所慎也。 ※ 來源:《松江報》2014年8月28日第6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