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暗素描畫法是寫實性繪畫的基礎,是描繪物體在光照下亮面與安面結合的一種畫法。明暗現象的產生是光線作用的結果,在訓練過程中要注意表現形體的結構、明暗、空間關系和物體質感等。 物體由不同方向的面組成,在單一光源的照射下,這些不同方向的面接受光線的角度和距離光源的遠近以及表面材質對光線的折射率不同,形成了豐富的明暗變化。因此說,物體的明暗變化,起源于物體的變化,懂得了這些原理,就能理解明暗素描表現物體的亮面和暗面是為了更寫實地表現形體結構。 物質世界一些復雜的形體最終都將歸納到立方體中去,但又都可以經過切塊過程演變出來,這一簡單的由方到圓,由元到方的過程確立了立方體畫法的支柱-“三大面”概念。物體在一般情況下,都能看到三個大面(亮面、灰面、暗面),中國傳統山水畫中的“石分三面”之說,就是這個道理。三大面是表現物體體積感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再深入分出小的體面變化,任何一個體積都是由多個因透視而變形的面所構成。素描一方面要表現物體的選多面,但另一方面又要避免由于過多的分娩造成畫面的瑣碎、缺乏主次等弊病,所以必須通過概括的手法,分出幾個大的面來控制畫面的體面效果。 在素描寫生中,初學者要想真實地表現物體的形體結構、質感和立體空間關系,必須理解和掌握明暗變化的基本規律,這是畫好素描的基礎。 明暗變化歸納起來在排列上有一定的秩序,即亮面、灰面、明暗交界線、反光和投影。其中亮面、灰面屬于物體的受光部分(在光滑物體表面還會產生“高光”又叫“輝點”),明暗交界線、反光和投影屬于物體的背光部分、它們構成了明暗兩大系統,這就是明暗五調子的基本規律,無論物體是什么形體,光線產生怎么樣的變化。物體上所呈現的明暗失蹤是“五調子”。 亮面--受到光線直射的地方包括在光滑物體表面上所產生的“高光”。 灰面--受到光線側射的地方,也是明暗變化最豐富的地方。 明暗交界線--受不到光源照射也受不到反射光影響的地方。是形體大轉折的部位,明暗交界線是一個區域,有大小、寬窄、虛實、深淺的變化,正確表現明暗交界線的位置對表現形體結構和塑造立體感具有重要作用。 反光--是背光部分受到周圍受光物體影響的地方。由于物體形狀的轉折,以及受到周圍環境反射光強弱程度的作用,其相對的亮度各自不同,反光是自身不面向光源,卻受到周圍物體反光間接影響的部分,因此,準確適度的表現會增強畫面的空間感。一般來講,反光的亮度不會超過灰面。在初學者的畫面上,常出現反光亮度超過灰面是造成畫面整體關系錯誤的主要原因。 投影---光被物體遮擋后,投在它物的影子,通常比暗部深。 明暗五調子在深淺變化上也有規律,以明暗交界線為界,在背光部是逐漸亮起來到反光,在受光部是逐漸亮起來到高光,我們稱此為漸變規律。漸變規律在每一塊面中都存在,在素描寫生時,正確找準每個面中的明暗漸變是深入描繪的重要手段。 任何物體,無論形體變化有多么復雜,接受光源角度有多大的變化,我們都可以在物體的整體或局部之中忽強忽弱地找到五調子的排列順序。因此,我們首先要有體、面的觀念,養成分析的吸光,并將明暗變化與對體、面的理解結合起來,在畫紙上真實而生動地表現出物體的立體感。 盡管明暗關系是一種自然現象、但是在繪畫藝術處理上,作畫者為了滿足畫面效果的需要,可以改變明暗的狀態,加強活著減弱明暗對比,或對投影位置移動、變換等。 畫明暗調子的基本要素是線,素描排線的方法有多種,運用時要根據描繪對象的質感和畫面的和諧而選擇,明暗調子主要要靠前臂線條的排列疊加而成,排線要“齊而不齊”,太齊容易呆板,不齊畫面散亂,要注意節奏感。線條要有松緊、疏密、輕重等變化,畫面調子的深淺主要依靠落筆的輕重,其次是靠線的疊加層次與前臂的軟硬表現。 轉載請注明學畫畫網,本文鏈接: 聲明:本文僅供美術繪畫愛好者學習交流,所涉繪畫作品及文字版權與著作權歸原作者,如用于商業及其他營利目的,責任自負! |
|
來自: 昵稱29557867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