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不良影響健康 本期第一篇文章《2嗎?那么4呢?》里提到了三種越來越普遍的現代性營養不良癥,而這種營養不良正在侵蝕人們的健康,兒童受到的威脅尤甚。我們都可能因工業邏輯改造的農業患上這種“隱性饑餓”。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考瑞爾博士指出:“土壤貧瘠和化學污染,導致植物失去了原有的養分,動物吃了這些植物,他們的肉、奶、蛋也不可能有原來的養分。即使營養師懂得營養搭配,也無法吃出健康。” 眾所周知:只有干凈安全、均衡營養的食物才能帶來健康。而營養片和藥物再怎么計算精確,也不可能養出一個正常的孩子。因為好的食物里含有人體健康所必須的微量但關鍵的物質。其中有一些已經為人們所知,另一些則仍未被發現,這一點一定要牢記。想想還沒被發現之前的青蒿素? 我國糧食總產量實現了“十一連增”,人們吃飽飯基本上不是問題了,但吃飽并不等于吃好。人們通過食物攝取的微量元素和維生素不足,普遍存在著“隱性饑餓”。 最新的《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現狀》調查報告顯示,我國人群中營養失衡、營養不良、微量營養素缺乏狀況相當普遍。我們國家總人口約45%缺乏維生素A,49%存在鋅攝入量不足,缺鐵性貧血癥在五歲以下兒童中的比例高達22%,成人缺鐵性貧血癥也占到了11%等。重申一遍,這只是我們關于所知營養物質中很小一部分的調查。 果蔬的營養成分下降 英國、美國、德國和日本等國家通過分析數十年的食品營養成分,發現果蔬等營養成分下降的問題的確存在。 比如1950~2000年的日本食品營養分析表明,每100克菠菜的維生素A從8000IU單位降低到700IU單位,微生素C從150毫克降低到35毫克,鐵從13毫克降低到2毫克;胡蘿卜的維生素A從13500IU單位降低到1500IU單位,維生素C從10毫克下降到4毫克,鐵從2毫克降低到0.2毫克。 美國學者唐納德·戴維斯分析了美國農業部1950~1999年記錄的43種園藝作物的13種營養成分、產量,發現這些果蔬的蛋白質、鈣、磷、鐵量、核黃素(維生素B2)和維生素C含量在過去的半個世紀“的確下滑”了:紅蘿卜的鐵含量下降24%,茄子的維生素C含量下降44%,西藍花的鈣含量減少了37%,以及冬瓜的核黃素含量已經大幅下降52%。 戴維斯說:“今天的雜貨店里蔬菜的礦物質與50年前相比平均下滑5%~40%。”據聯合國估計,全球隱性饑餓的人群高達20~30億人。 隱性饑餓如何產生 人體需要13種維生素和16種微量元素(這些數目僅來自于我們已知的物質)。大部分維生素和礦物質元素在人體內并不能自我合成,只能來自食物,而80%的食物源于土壤。對于人類來說,除了部分水產品外,這些營養元素只能“仰仗”土壤。 元素在地球表面的不均勻分布會造成隱性饑餓,甚至疾病。如黑龍江克山縣土壤中硒含量極少。在上個世紀90年代人們雖然吃飽了,但攝取的硒僅為6~8微克/天,于是發生了“克山病”。 與前者相比,集約化現代農業的耕作帶來農產品維生素和礦物質元素的缺乏容易造成更為廣泛的隱性饑餓,其原因主要有: 遺傳稀釋效應。現代農業致力于培育新品種,提高作物產量、抗病蟲害和適應氣候的能力,低產量的品種不斷被淘汰,高產量的新品種得以延續。當農民改種一種產量更高的作物品種時,主要使用氮肥刺激其更快地生長,理論上根系吸收微量元素也需要以更快速度進行。但對于同樣的土壤,微量元素的土壤供應或者植物根系的吸收就無法同步跟上,這就導致了作物吸收了更多的水分和合成量更大的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的濃度卻降低了。 環境稀釋效應。在現代集約型農業生產方式下,嚴重的土壤侵蝕會帶走表土的礦物質,而且經過多年的耕作,土壤會變得板結,根系和水分都不容易向下延伸;現代農業的大規模生產偏重施用化肥而少施甚至不施有機肥,并將地上部的收獲物從田間帶走,微量元素得不到外源補充,同時農藥的過量施用降低了微生物對土壤礦物質的轉化能力。 此外,土壤污染也容易造成一些微量元素的拮抗而導致農產品中的某些微量元素含量的降低。有模擬試驗研究表明:隨著溫室效應的加劇,農產品中微量元素的濃度可能會被進一步稀釋。 如何消除隱性饑餓 食品強化是消除隱性饑餓的直接手段。在人體的食物中加入明確稀缺的元素,如食鹽加碘,小麥粉加鋅或者維生素A等。 飲食多樣化是一個緩解隱性饑餓的有效方法,食用全谷物比起深加工的食物有助于減少隱性饑餓的可能性。因為深加工的稻米和面粉,礦物質元素和維生素將大幅度降低,如大米精加工后鐵、鈣、磷分別損失63%、40%、48%,維生素B1、B2、B6分別損失77%、63%、61%。 相關的科研人員提出兩個方法試圖解決這種“隱性饑餓”: 1. 土壤強化。對土壤施用或者直接對作物葉片直接噴施是提高作物礦物質元素水平的主要手段。丹麥、挪威等國家的土壤明顯缺硒,從1984年開始,這些國家實施了農田施硒的行動計劃,挪威的小麥含硒量已經從0.01毫克/千克升高到穩定的0.25毫克/千克,從而改善了國民硒攝入量的狀況。測土配方施肥在我國已實施多年,主要是針對氮、磷、鉀的補充,目的在于增產。今后隨著測土配方施肥的深入開展,期待其領域拓寬到礦物質元素方面,在提高糧食產量的同時也要提高其“質量”。 2. 生物強化。通過育種手段提高現有農作物中能為人體吸收利用的微量營養元素的含量,減少和預防全球性的、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貧困人口)普遍存在的人體營養不良和微量營養元素缺乏問題。國際熱帶農業研究所培育成的鐵強化小麥品種中的鋅含量是60毫克/千克,是培育前的2.4倍;國際小麥玉米中心培育的優良小麥品系鐵含量為47毫克/千克、鋅含量為55毫克/千克,比目前大面積種植的品種高出近一倍。我國生物強化項目始于2004年,培育出富含微量營養元素(鐵、鋅、類胡蘿卜素)的水稻、小麥、玉米等作物新品種或品系,高含鐵鋅的小麥,鐵和鋅分別高達749毫克/千克和135毫克/千克,是普通小麥和一般小麥的4~20倍。 但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科學精神”存在一定的局限: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土壤中未被發現有效的物質究竟還有多少。事實上,在一個平衡良好的土壤生態環境中,土壤微生物與有機質、無機物之間相互作用,可以為植物提供最“科學”的營養,如果“科學”的本意是人類真正更好的生活,而不是指實驗室里穿著白大褂擺弄著經常升級的設備盯著儀器上的數字自以為掌握了全部的真相的話。 食物組成了我們,是我們的營養與健康之本。而土壤則是食物之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