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剛滿月的寶寶著涼了,家人給他捂熱發汗,哪知孩子就此丟了性命。這個孩子患上了“捂熱綜合征”,孩子發燒不能捂。
剛滿月的寶寶著涼了,家人給他捂熱發汗,哪知孩子就此丟了性命。這個孩子患上了“捂熱綜合征”,孩子發燒不能捂。 【事情經過】 新洲王先生一個月前喜得麟兒念念(化名)。11月27日晚,因降溫孩子有點感冒,家人給他穿了厚厚的衣服,孩子雖然滿身大汗,可家人還是覺得要多捂捂,發發汗治感冒。 28日起床后,家人發現念念發高燒,臉色通紅、無精打采。爺爺奶奶又給孩子加了衣服,希望能通過“捂汗”退燒。可到了晚上7點,念念仍舊高燒不退,呼吸微弱、臉色蒼白、嘴唇發烏。王先生嚇壞了,忙把孩子抱到武漢市兒童醫院就診。 接診醫生回憶,當時孩子除了內衣,身上還穿了兩件毛衣、一件薄棉襖、一件厚棉襖,外面用一個厚厚的包被裹著。隨后的檢查證實了醫生的擔憂:念念出現了嬰兒捂熱綜合征,因為大量出汗又沒有補水,已有脫水癥狀,腦血流量減少,腦組織缺血缺氧。遺憾的是,因為捂熱時間過長導致多臟器功能衰竭、多器官彌漫性出血,第二天下午,念念因搶救無效離世。 市兒童醫院急救科副主任醫師蔡小芳介紹,捂熱綜合征多發生于1周歲以下的嬰兒。新生兒由于呼吸、體溫調節中樞還未發育健全,自身體溫調節能力有限,對外界環境適應力差,持續的高熱會導致孩子代謝增快,耗氧量增加而導致孩子缺氧,輕則留下后遺癥,重則導致死亡。 【什么是捂熱綜合征?】 捂熱綜合征也稱蒙被缺氧綜合征,是嬰兒在寒冷季節中較為常見的急癥之一。 主要原因包括:1.蒙被造成呼吸道受阻,引起嬰兒慢性不全性缺氧;2.過暖、大汗淋漓,造成嬰兒高滲性脫水。臨床表現以神經系統癥狀為主、嚴重者并發呼吸衰竭、腦水腫、休克等多臟器功能衰竭等一系列的臨床癥狀。嬰兒捂熱綜合征患兒病死率高、后遺癥嚴重。 【寶寶發燒后怎么護理?】 發熱本身不是一種疾病,是由于體內致熱源刺激體溫調節中樞導致體內產熱增加、散熱減少的一種現象。所以退熱是以增加散熱、減少產熱為出發點。溫度不同,處理方法也不同! 1.體溫37到38℃時:不必著急退燒。 發燒本身又幫住殺菌及提升抵抗力的作用,所以不太高的發燒時不必急著退燒的。 2.體溫38到38.5℃時:進行物理降溫! 3.體溫38.5℃以上時:使用退燒藥。 如果孩子以往有高熱驚厥史,在38攝氏度時就給孩子吃退燒藥。 【常見的4大護理誤區】 誤區一:“裹蒸粽”式發熱捂汗 兒童的汗腺不發達,通過“捂汗”,不易達到“發汗”的目的。往往越捂體溫越高,容易造成“捂熱綜合征”。 誤區二:高熱不吃退燒藥,非等醫生給藥 孩子如果燒到38.5攝氏度以上,就應該及時降溫,可以盡快吃退燒藥。吃退燒藥一般不影響醫生對孩子疾病的判斷。 誤區三:不吃藥只輸液,這樣退燒快一點 專家:兒童發熱原則上不給予吊針,因為感冒咳嗽80%-90%是感染病毒,使用抗生素治療不僅無效,還對孩子沒有任何好處。除非有咽喉紅腫、化膿、高熱等嚴重問題,才考慮用抗生素“重拳出擊”。 誤區四:家長不能隨意相信“偏方”、“秘方” 醫院里有很多安全性高且有效的退熱藥,對兒童用藥來說,安全性永遠是排在第一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