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稿子比說好的時間晚了兩三天,但心虛是已經虛了一周多了。甚至有次當書君問我有沒有責任心強的實習生可以推薦到他那里當流程編輯時,我都覺得這是在暗示我“喂,你稿子還沒交”。 入冬后的北京更冷了!但是與書君同南京大學張志強教授見面的那晚更冷,因為還下著大雨。雖然那晚聊足了三個小時,但到真正開始寫時,還是無從下筆。 自從去年那篇出版實習小結到現在已經有一年半時間了。我也先后呆過兩家優秀的出版機構,最終還是走向了互聯網。遺憾的是,我自始至終都沒有真正進入過出版的中心環節,我的實習手記也就沒有下篇,這是我至今耿耿于懷的事情。唯一一次選紙,還是因為印制會刊。曾經(或許)被書君看做出版教育發聲器的我,一度覺得自己不應該再涉及這個話題了。我對著3個小時的錄音稿苦悶了好幾天。 我的學校是2011年首批開設出版碩士學位的14所高校之一,每年約有20位同學通過全國研究生入學考試來到這里讀出版學。但是據我了解到的情況,每年最多只有3人從事與編輯出版直接相關的行業,我們這屆有2個人,最鐵了心做出版的那個還在被國營出版社勞務派遣的漩渦中苦苦掙扎。我曾經想過,要不要對國內幾所培養出版專業碩士的學校進行調研,或者多與幾個人聊聊,得出的數據和結論才更準確。但是經過一年多各方面的了解,發現自己經歷過的教育就是最有代表性的那個。所以,這次還是我,把我在這次聊天中得到的我認為最有用的信息傳遞給你們。 以下內容,除特別注明書君所說外,都是來自張志強教授的寶貴建議。
1、學什么,怎么學? ——學科積累要在本科階段完成
大學的本科是素質教育,或者說是基礎教育,在此期間,你要掌握一個社會人應該具有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為什么設置出版碩士,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參照西方研究生教育體系來培養行業所需要的人才。看教育課程體系的話,愛默生學院的出版碩士其實是publishing and writing,偏寫作技能的培養。而西方往往把出版當做一種business,因此紐約大學和佩斯大學的課程設置更有參考價值一些。國內的出版碩士課程,也應該是從專業出版、大眾出版、期刊編輯、出版法規、出版營銷這些角度來切入。
▲美國培養出版碩士的主要院校課程 (該資料來自張志強教授論文《美國出版研究生教育略述》)
▲全國第一批開設出版專業課程的高校
你在本科階段就可以對學習和工作有一些規劃,如果想做歷史書編輯,并不需要在碩士教育階段中再去學史學課程。這些是在本科時期應該累積的。一些文科學科,比如新聞學,某種程度上來說相當于沒有學科背景,到了出版社,要么做大眾出版物編輯,要么去做營銷,但是和中文、歷史學科的比起來,也是沒有優勢。如果想做出版,那么就在本科階段就開始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喜歡法學的去聽法學課,喜歡歷史的去看歷史書。
出版教育遇到的一個大問題是生源問題,尤其是專業出版,需要物理、醫學、自動化等等這些學科的人加入。我們招出版碩士是為什么呢?比如一個人在本科時候學物理,但是對出版感興趣,他又不想從事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想去做一個科技記者或者物理期刊、圖書的編輯。學醫的,如果不想做醫生,想做文字方面的工作,就可以去做醫學圖書的編輯。 而實際情況是,比方一個人是學機械的,如果他不是對出版特別感興趣,或者是家里沒人從事出版相關工作,他是很難會想到去出版行業就業的。現在大部分是偶然機會進入到這個行業,少數是家庭關系。我認識一個在科技出版社做編輯的,大學學的是建筑,我就疑惑,為什么沒有去做建筑師?他回答我說,因為爸爸是個編輯,希望我也做編輯。說到這個問題,出版社可以有意識地去宣傳一下自己,讓更多專業背景的人去了解這個職業和這個崗位。
2、夢想是?現實是? ——薪酬仍然是最現實的問題
80年代的大學生找工作,在出版社和大學之間,他會選出版社,不會選大學。但現在,一個博士,肯定更樂意待在大學。我曾經遇到過一個在清華大學學機械的,到了高教社。他說自己挺喜歡,覺得做這個挺好。我問他,那你也應該到機械工業出版社啊。他說,我當時也糾結了一把,不知道自己應該去機械工業還是去高教社。所以他做了一件特絕的事情,他花了三天時間在機械工業出版社和高教社的停車場里觀察了三天,發現高教社的員工開的車比機械工業出版社的要好,于是推斷出高教社的待遇更好一點。這就是他考慮的最實際的待遇問題。 畢竟在互聯網和金融行業的沖擊下,出版社的待遇并不具有優勢。以前南京大學一個博士畢業后,他的導師跟他說,你去出版社編30年的練習冊,一點意義都沒有。他一句話就把老師給嗆到,他說老師,我的工資是你的四倍,他老師就沒話講了。大學里沒有住房,出版社就給你分住房。現在這種好事就少了,而大學的社會地位是逐步上升的。當然也不僅僅是薪酬問題,還有一個知識產品的價值問題。20年前你讀一本書,是知識的象征,是財富。現在你讀一本書,很可能是一本垃圾。這個也跟出版社有關系。 我們(南京大學)從2011年起開設出版專業碩士學位,到明年剛好是5年。這些畢業生3年、5年之后還在這個行業中嗎?這其實是兩個問題,第一個是畢業后是否從事出版工作,第二個是3年后是否還繼續呆在出版行業。 除去剛才說的薪酬問題,還有兩個因素決定你能不能進出版社。國內出版機構分國有出版社和民營出版公司。前者實際上是國有企業,有編制,比較穩定。編輯是個弱排他性的崗位,經過三四個月的崗位培訓后,學生基本可以適應出版工作,這也造成了很多畢業生競爭同一個崗位的局面。更何況還有些關系戶在里面。民營出版公司考慮成本,看利潤,要看這人能做多少事情才能判斷要不要你。對于學生來講,會覺得民營公司不穩定,這樣一來兩者之間就沒有了默契。就像談戀愛一樣,兩個人互相不滿意,就只能相互說拜拜。
在這里,書君插了段話:
3、掙大錢?做出版? ——做“非我不可”的編輯
書君:羅振宇給年輕人創業的四個建議:泛色情,泛娛樂,泛游戲,泛成長。也就是說,你做這四個領域的產品,就一定有錢掙。所以實際上給我們的機會還是有很多的,但為什么你想留在出版?也許其它行當能讓你更掙錢,但是你更開心做這個。如果有人是因為熱愛所以來做,我們就有足夠的信心相信他能做一輩子。有人就是呆一段,覺得靠這個不能好好吃飯,就走掉了。 90后95后對自己的價值十分看重,他們覺得夢想是十分神圣不可侵犯的。做書在10月25號推送了一段“重新出發”的文字,后臺收到了滿滿的回復,原文在這里:
扎克伯格在清華大學的演講中分享了他的三個故事,第二個故事講的就是“用心”。Facebook在成長的路上也曾遭受過很多質疑,然而到現在已經有15億人在用Facebook,扎克伯格稱:“我們能繼續是因為我們用心。”我們說要重建出版的手藝和技藝,使得出版簡單純粹更有效率,其中手藝是匠人之心,技藝是手段,是傳播途徑,比如互聯網+。年輕人不要想那么多。褚橙和錘子手機,世界上最怕認真二字,死磕就能嗑出來。 13年的時候,張立憲有篇文章在編輯圈里很盛行,叫《還需要編輯嗎》。他認為編輯的價值在于對作者的服務,對文稿的服務和打磨。經過日積月累積攢下來的口碑,能讓作者放心的把作品托付給出版社和編輯,這就是編輯長長久久的價值所在。他在一次名為“把一本書做對”的活動中又提到,編輯那種“非我不可”的心態。就是“我不放心別人來做,別人來做肯定不是我想要的樣子”,“我來做的話肯定是符合絕大多數人的想象的”,這就是編輯對產品的熱愛。把這兩個觀點放在一起來看,我們會得出編輯最重要的是什么:不會被很多其它的東西所迷惑,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長長久久的去做內容的傳播,這樣能更加令人心滿意足。
番外 開個腦洞,你可以當真
張教授:剛才說到,畢業后從事出版的學生,3年之后,5年之后是否還在做出版呢?還有個問題是,國內80%的出版社都在北京,外地學生來北京實習,憑著微薄的實習工資,不足以支付昂貴的生活成本。家庭有條件支持還好,那些無條件支持的,怎么辦?所以我們正在準備一個扶持計劃,幫助真正熱愛出版的學生去實現夢想。但是前提是畢業后要踏踏實實在出版行業工作5年。這也順便可以完成一個調查:5年之后,你還在這個行業中嗎?
書君:其實對于剛才所說的專業背景的問題,還有一個解決方法。今年7月31日,做書有幸邀請到廣西師大出版社總編輯、理想國品牌創始人劉瑞琳女士參加做書者說第七期活動。她提到過,一個編輯要有辨別內容的能力。編輯們一年要斃掉99%的稿子,要去判斷它們是不是有出版的價值。大海撈針的能力、綜合素質和學識素養可以排在學科專業之前。醫學知識,可以找專業人士來協助,也就是外審,但前提是他自己對內容信得過。 我在印刷學院讀書,以在職身份讀的。我不了解全日制,但是他們給我設置的16門課程是我完全不需要的。這些課程可能就是一個框架,比如關注出版法規,關注數字出版,等等,但是每門都不精。目前做書正在一點一滴積累編輯培訓的課程,我們有談怎么做編輯,有談怎么做新媒體,有談怎么做具體類別的圖書,比如外國文學,經管書,包括怎么給圖書做設計,編輯怎么和設計師溝通,設計師怎么讓文本發揮最大的價值。這樣一步步做下去,最終想做成半年制或者是一年制的課程,想做成獨立的民間院校。如果其他行業的人覺得自己不適合做那個行業,想做編輯,但是沒有門路,就可以參加這樣一個專業培訓。培訓后,或者通過我們向出版社進行推薦,或者自己出去找工作。 那天晚上談話的間隙,書君叮囑我,“我不干涉你,你就按照你的思路去寫”,可我當時真的巴不得他馬上給我來個命題作文啊。 剛開始改稿之前,發給書君一條微信,說看到稿子后不要嫌我太矯情哦。按照書君對待無病呻吟無關痛癢非緊急事件的慣例,他這次同樣沒有回復我。 所以,如果你愿意回復我的話,我想知道:
做書原創稿件,轉載請聯系后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