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城為春秋時邢侯所建,十六國時期由后趙皇帝石勒擴修,北宋時又進行重修。城墻周十三里二十丈,闊六丈,上可臥牛,故俗稱臥牛城。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記載,邢臺城北有牛尾河,南有栓牛石,故稱臥牛城。 關于“牛城”這個名字的由來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傳說很久以前,邢臺山清水秀、沃野豐饒。一對年輕夫婦流落至此定居下來,他們辛勤勞作而苦于沒有耕畜,后來感動天帝降黃牛來幫助他們耕種。從此生產日盛,人丁繁衍,逐漸形成城鎮。此后,山洪暴發,洪水多次逼城,黃牛便臥在城頭,水漲城高,于是百姓得以免遭水災而安居樂業,為了紀念“金牛托城”的功績,遂命名其城為臥牛城。另有傳說在很久以前,邢臺一帶土地肥沃,水草豐盛。可是有段時間,出現了一條黑龍,終日興風作浪,搞的民不聊生。常年在太行山上打獵的姬運、姬生兄弟倆,一天下山時,看到一頭神牛從天而降,頭南尾北,席地而臥在這里。那時,牛是豐收吉祥的象征。于是,他倆就帶領一班人用智慧和勇敢戰勝了興風作浪的黑龍,然后就在神牛臥過的地方定居下來,繁衍生息,逐漸形成了城鎮。人們親昵的稱自己的城鎮為臥牛城。 如今在邢臺,很多地名和“牛城”這個名城都有關系,比如說有牛尾河、牛頭橋、東牛角、西牛角、牛市街等等。在地圖上,如果把這些地名按一定的順序連接起來,顯示的是一幅“身長4.5千米,體寬1.5千米,頭南尾北”的牛圖。牛頭部位是南頭村,牛角部位是東牛角、西牛角村,牛尾部位是牛尾河,牛身子由護城墻和護城河構成。有趣的是,城內原有四個水坑,稱牛市水坑、羊市水坑、馬市水坑、靛市水坑,傳說是臥牛的四個蹄印。牛胃部位是一大一小相連的兩個水泊(韓家坑、王冒坑),腸道脈絡部位是腸街(今改為南長街、北長街)。另外,從地表豎向上看,整座城市像一巨型牛背。府前南街、北長街、南長街、順德路是牛脊。被譽為“郡樓遠眺”(邢臺八景之一:鴛水靈井、郡樓遠眺、野寺鐘聲、達活名泉、仙翁古洞、玉泉夕照、鼎梅晴雪、柳溪春漲)的清風樓恰似牛城的脊峰,是古城的制高點。城區地面比周圍高出2-8米,即使在1963年百年一遇的洪水中,古城依舊安然無恙,鮮明地體現出古城古建筑的景觀風貌和構建特色。 這也算是邢臺獨有的圖騰文化,仿生文化。現在這頭幾千年來為牛城人民祈福的神牛就臥在有山有水的達活泉公園內。同樣的,邢臺愿以牛城命名自己的家鄉,這不但表達了邢臺人民對牛“勤勞、開拓、進取”精神的敬佩之情,而且表現了邢臺人民戰天斗地、奮發進取的雄心壯志。 |
|
來自: zhutou0076 >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