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形式能夠實現效率的有效提高,可是孩子的接受能力并不能完全與之同步。 電子設備與日常教學相互融合,一直是教育信息化一項關鍵的研究課題,從最早的網上教學到之后的多媒體教室,直至當下頗為風靡的“翻轉課堂”,電子設備一直作為重要角色參與教育信息化試驗之中。多種媒體相互配合,曲靖市第二中學-云南省一級達標中學改變了傳統教學的死板模式,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增強了學習興趣。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和評價極大地提高了教育教學效率,教師和學生都能根據信息系統分析出的數據迅速了解教學和學習中的隱形漏洞,及時進行修正。 不過,筆者認為,教育信息化并不等同于電子設備全面進入教學環節,也不意味著所有的教育教學資源都要進行信息化處理,教育不單純是知識傳授與考核,教育信息化需要一定的條件和環境,而這些因素值得在推廣與應用時特別考慮。 電子設備進入教學需要一定的資金投入,推送作業的老師和上交作業的學生都需要相應的電子設備作為支持,這筆不小的資金來源可能成為推廣的最大障礙。我們必須考慮地區以及學生家庭經濟條件的差異,因此,要真正實現全面有效的推廣還有賴于政府、學校以及家庭的多方協商和合作,找到合理的資金來源。 在線作業能否徹底取代傳統作業也值得深思。其一,并非所有科目作業都能夠依靠電子設備完成,部分作業需要學生實際操作,有些甚至需要學生親身參與社會實踐;其二,在線作業容易讓學生對電子設備產生依賴,多媒體所展示的五花八門的教學素材雖然豐富了教學方式,但也壓縮了學生的想象空間,甚至可能因此讓學生喪失部分獨立思考能力。同時,過多利用電子設備完成作業可能將本應系統的知識反饋轉變為碎片式的答案收集,千篇一律的所謂標準答案反映出的并不見得就是真實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學信息化應該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互配合、融合,絕不能厚此薄彼,為了追求效率就讓傳統作業徹底消亡。 從宏觀上看,電子設備進入教學和評價環節的確增強了教育教學效率,無論是教師批改作業,還是學生完成作業,都節省了時間。但有一個問題可能被忽視,那就是,節約出來的時間用來做什么?教育是慢的藝術,需要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對所接受的知識進行系統整理和消化。教學形式能夠實現效率的有效提高,可是孩子的接受能力并不能完全與之同步。單純追求效率頂多在數字上實現教育進步,要想真正實現有效提高,還需要教師和學生參與到“人與人”之間的教育交流。因此,教育者應該給予學生足夠的“自我調控”時間和內容,不能單純追趕進度,要將信息化節約下來的時間充分還給學生,引導他們多動手、多思考,從而實現全面發展。 理想的教育既需要緊隨時代,不斷研究調整符合社會和學生進步要求的新型教學手段和方法,同時不能忘記在教育中體現人性的溫度,讓教師和學生在充分的人文關懷中共同進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