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大大小小的戰爭不計其數,但是具體到宋遼歧關溝之戰,從頭到尾的總結只能說是一片混亂,這場戰爭的物質損失倒是其次,但說起對中國民族性格和心理的影響實在太大, 以至于有人說這場戰爭徹底改變了漢民族對外作戰的習慣,所以說這場戰爭絕對可以談的上改變歷史進程的戰爭。 戰爭起因很簡單,宋太宗趙光義想收回被遼占據的燕云十六州,這也是宋朝朝野上下一致的愿望,因為大家都明白,一個沒有長城的朝代對少數民族騎兵的抵抗力有多弱,更要命的是宋朝不但沒有長城,連養馬的地方也被吐蕃,西夏占據了,若是不想辦法收回燕云十六州,日后必成大患。應該說宋朝君臣要收回失地的愿望可以理解,但是在具體執行上卻可以說是一塌糊涂。 宋朝是個讓人又愛恨的朝代,客觀上來說,這個王朝外患遠比內憂重的多,一個中國歷史上對文人最好的朝代當然算不上黑暗,皇帝也不是太弱智,宋代文治發達但武功出奇的弱,一方面是趙家皇帝對武將太刻薄而對文人太偏愛,但最大程度上還是人們經歷了五代大的戰亂后心態上發生很大變化,更加關注自身的生活。具體到這次戰役,從一開始的情報收集就是個錯誤,然后是一連串的失誤。 發動這場戰爭的皇帝宋太宗是個急性子,牢記著哥哥太祖收回失地的愿望,但是他就沒想過太祖隱忍那么多年的原因,那是因為宋朝根本沒有在平原上用步兵對抗騎兵的實力,趙光義敢打,是因為他收到情報,遼景宗死了,新皇年幼地位不穩,遼國陷入內訌,而且遼國現在的重點在高麗,女真,所以自己還是有機會的,更何況在前一年發動的對遼作戰也勝利了,還攻占了不少地方,何不乘機出擊。 看著是有點道理,可他沒有分析這個情報的真假,這是個徹徹底底的假情報,或者說落后的情報。遼景宗是死了,新皇帝年紀小也不錯,可是遼國并沒有內訌,蕭太后執掌朝政,遼國上下反而更加團結。至于說去年打了勝仗,可是宋朝損失也很大,才被迫休兵養馬,要不然早就一鼓作氣滅了人家了。遼國那邊主力還在,遼國少數民族騎兵恢復的速度遠比宋朝快的多,所以宋太宗接到這個情報要出征的時候,人家早就做好了準備,可以說這仗一開始就建立在錯誤的分析上。 影視劇中的宋太宗趙光義 宋太宗趙光義看起來還是個明君,其實不然,在北宋的八個皇帝中是最小心眼和刻薄的一個,在某些方面還不如他的后代宋徽宗,宋徽宗雖然是個不大理政的昏君,但并不糊涂,好歹也是個書畫家,算是有一技之長,心胸也開闊,趙光義最要命的是喜歡瞎指揮,明明是個軍事白癡還喜歡對前線指手畫腳,發給將領一些他自己都不明白怎么回事的陣圖,前一年的戰爭,將領沒按他的陣圖作戰,結果打了個大勝仗,不過好運氣不可能永遠跟著他。 戰爭開始,宋軍三路出擊,歷史小說里的那些主角,楊業,潘美,曹彬等紛紛亮相。這個時候,就已經有大臣指出宋軍糧草不足,軍械缺乏的事實,但是朝廷上下已經被美好的前景沖昏了頭腦,誰也沒有聽進去。 從宋太宗前線選將的表現看,只能說他完全不懂戰爭。東路主將曹彬已經五十多歲了,此人是個儒將,出謀劃策沒問題,可是震懾力太弱,換句話說有點管不住自己的兵,以前的戰爭也沒見他有過啥出色的表現,皇帝在的時候還能鎮住那些大老粗,皇帝不在就徹底沒戲了,這樣的人當統帥,后果可想而知,至于其他幾個將領,西北路軍將領米信等人就是大老粗,一群大老粗都能當統帥,只能說宋朝無人。西路的潘美和楊業倒是不錯,可是這次跟吃錯藥似的,完全不會打仗,可能被杯酒釋兵權二十年不領兵,已經找不到感覺了。 就這么混亂的軍隊,混亂的指揮系統和糟糕的后勤,宋兵出發了,結果自然可想而知,剛開始還打了幾個勝仗,結果宋軍的后勤真的就出來問題,曹彬部只用了十幾天就吃光了全部軍糧,進退兩難,曹彬想退回后方等軍糧,可趙光義以一句 “豈有敵軍在前不顧而退軍待軍糧的道理!”,阻止曹彬回兵,再加上曹彬部將聞聽楊業等人已在西路雁門關取得勝利,更加慫恿曹彬孤軍深入,沒主見的曹彬在部下的慫恿下孤軍深入,最后被遼軍擊潰,勝利的遼軍集中兵力攻打西路楊業等人,結果楊業身亡,潘美逃脫,宋軍徹底戰敗,損兵數萬。 應該說宋軍這次打的還是很頑強的,宋軍將領李繼隆與遼軍在縣城激戰,依托民房巷戰節節抵抗,宋軍潰敗,遼軍也傷亡慘重,最后宋軍趁著大雨才跑出來。這已經打的不錯了,要知道宋軍是步兵,能夠在平原上依托縣城的房子和騎兵打巷戰已經需要很大的勇氣。 從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雙方的軍事實力根本不對等,宋軍根本無法與遼國騎兵較量,這是場從一開始就注定輸的戰爭。從根本上來說,此時的宋朝還多少保留著漢唐到五代驕兵悍將的遺風,士兵在勇氣上和武力上不輸于遼人,就是指揮混亂,騎兵太差導致最后失敗。 北宋步兵在面對契丹騎兵時所有的劣勢暴露無疑,最終慘敗 宋朝戰敗后采取守勢,遼國騎兵不斷騷擾襲擊,宋軍苦不堪言,趙光義自己也受了傷,被人抬了回來,就這么打打停停,直到宋真宗繼位,蕭太后大舉攻宋不成,雙方才簽訂盟約罷戰。這次叫做檀淵之盟的簽約,給中國歷史留下了巨大的陰影,從此中國失去了對北方少數民族的心理優勢,后世再也沒能開創出漢唐的開疆拓土的尚武精神。 而這場混亂的戰爭給后世留下了另一個巨大的影響是宋朝從此戰后徹底放棄了以步兵對騎兵的戰術,也基本放棄了對外主動戰爭,專心發展各種能夠克制騎兵的裝備,使宋朝的火藥等戰爭技術得到巨大發展,同樣也導致后世軍隊的尚武精神和作戰水平越來越弱。由于這場戰爭的失敗,宋朝徹底失去了漢唐開疆拓土的尚武氣概,后世一千年再也沒有恢復過來,即使有明朝初年短暫的尚武精神回歸,但終究難以長久,這才是對中國人心理的巨大沖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