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王翚 山川渾厚圖軸 絹本設(shè)色 145x49.7cm 天津博物館藏 作品鑒賞 作為清初正統(tǒng)畫派的集大成者,四王的山水畫代表了清代山水畫的一種主要山水畫風(fēng)并綿延至整個清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便是王翚。王翚師從王時敏、王鑒。但他所畫山水不拘于一家,廣采博攬,集唐宋以來諸家之大成,熔南北畫派為一爐。王翚在王時敏、王鑒發(fā)展南宗畫派的基礎(chǔ)上,借鑒北宗的某些技法,比較全面地對山水畫傳統(tǒng)進(jìn)行整理,形成具有綜合概括性質(zhì)的法則。作為王時敏和王鑒的弟子,王翚的畫在骨血里滲融進(jìn)了老師的基因和精髓,但是,與一味摹古的王時敏不同,王石谷的山水在縝密中多了幾分疏朗,比恩師王鑒也在靜謐中多了些自然生機(jī)。王石谷是一位既師法古人又師法自然的畫家,同時代的名家惲南田是他交往過密的好友,在《南田畫跋》中就有記述:“虞山名勝甲江南,吾友石谷子朝夕與斯,探其賾幽,得其勝趣,因取其地之最著稱者,摹寫十二景,用古人筆法寫眼前丘壑。” 用古人筆法,寫眼前丘壑,這就是王石谷的繪畫特色。在王翚的山水里,山石是輕靈而雋秀的,河水是浩渺而平緩的,樹木是茂盛而疏朗的,這些景致似乎曾經(jīng)所見又仿佛觸景生情,讓人流連不忍掩卷。王翚的藝術(shù)造詣不僅在“四王”中卓然不俗,就是在整個中國繪畫史上也是罕見的。他的老師王時敏也對王翚表現(xiàn)了不同尋常的推譽(yù),第一個提出“畫有南北宗,至石谷而合為一”的看法。 《山川渾厚圖》中層巖雄踞,山勢疊起,樓觀錯列,喬柯掩映,山下小徑溪橋,有扁舟一葉,高士獨(dú)釣,意境寧靜清幽。此圖畫法,石谷融合南北畫派為一體,把巨然的披麻皴參以范寬的點(diǎn)子皴,用圓柔靈活的筆法,隨畫輪廓,隨加皴擦,山石陰面及側(cè)面略以淡墨渲染,然后在山石輪廓的周邊和交界處用以濃淡疏密不等的苔點(diǎn),更見蒼茫渾厚。樹的畫法,先用淡潤墨,再以復(fù)筆由淡入濃,由潤入干,線條長短粗細(xì),紋理自然,其筆墨爽健雄厚,開合有度,很好的表現(xiàn)了江南地區(qū)山勢盤礴和自然環(huán)境中的人情風(fēng)光。 畫家自題:“山川渾厚,草木華滋。歲次壬戌三月既望,仿北苑五墨法。虞山石谷子王翚。” 畫上還有査士標(biāo)和笪重光題跋。 查士標(biāo)(1615-1698) ,字二瞻,號梅壑、懶老、梅壑散人,安徽休寧人。后流寓揚(yáng)州、鎮(zhèn)江、南京。善書畫、工詩文、精鑒賞。用筆不多,惜墨如金。與弘仁、孫逸、汪之瑞稱“新安四大家”。山水師法黃公望、吳鎮(zhèn)、倪瓚、董其昌,筆墨疏簡,格調(diào)秀遠(yuǎn),書法受董其昌影響。在新安四家中,是位高產(chǎn)書畫家,他學(xué)倪黃,但能廣泛吸收前人各家各派畫法。 笪重光(1623-1692),回族,清朝著名書畫家。字在辛,號君宜,又號蟾光、逸叟、江上外史、郁岡掃葉道人,晚年居茅山學(xué)道改名傳光、蟾光,亦署逸光,號奉真、始青道人,江蘇省句容人。一江蘇丹徒人作。順治九年進(jìn)士,官御史,巡按江西,以劾明珠去官。罷官歸鄉(xiāng),隱居茅山之麓,學(xué)導(dǎo)引,讀丹書,潛心于道教。卒年七十。笪重光工書善畫,與姜宸英、汪士鋐、何焯稱四大家。精古文辭。有《書筏》、《畫筌》傳世。 (陰山工作室) 畫家簡介 王翚(1632—1717年),清代畫家。字石谷,號耕煙散人、劍門樵客、烏目山人、清暉老人等,江蘇常熟人。畫有家學(xué),初拜張珂為師,專摹元代黃公望的山水畫。后轉(zhuǎn)師王鑒,畫藝大進(jìn)。經(jīng)王鑒推薦,又師王時敏。在名師的指導(dǎo)下,王翚悉心臨摹歷代佳作且游歷山川,畫藝終登堂入室,聲譽(yù)益著。康熙三十年(1691年)奉詔入京,主持繪制《康熙南巡圖》,三年后完成,遂榮歸故里,以畫終其一生。弟子眾多,形成了“虞山派”,影響后世頗深。王翚與王時敏、王鑒、王原祁合稱“四王”,加上吳歷、惲壽平合稱為“清初六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