蕩秋千是我國古代清明寒食的民俗活動之一,其流傳很廣泛。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那么,為啥寒食節蕩秋千呢?有一說是讓義士介子推的靈魂坐著秋千上天,但查無實據,只是傳說而已。唐朝歐陽詢主編《藝文類聚》中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為戲”。只能以此說明秋千和寒食節的聯系。后來秋千成為宮內嬪妃喜愛的游戲。歷代皇帝之所以都喜歡秋千,是因為秋千含“千秋”之意,意味著江山可千秋永固。 據說,唐代皇帝李世民為嬪妃在綠蔭中衣袖飄抖蕩秋千的場面而感嘆,呼為“半仙之戲”。也是從唐朝開始,寒食節蕩秋千在民間流行,深得大戶人家那些被禁在閨房內讀史書、練刺繡的千金小姐喜愛,她們像出籠的小鳥一樣在秋千上翩翩起舞,往日的孤獨、郁悶得以宣泄。故而,秋千又被稱為“釋閨悶”的游戲。古來文豪們贊美秋千的文章很多,宋代名僧惠洪的《秋千》詩最受人喜愛:“飄揚血色裙拖地,斷送玉容人上天。花報潤沾紅杏雨,彩繩斜掛綠楊煙。下來閑處從容立,疑是蟾宮謫降仙。”讀罷此詩,仿佛看到了一個盈盈含笑的汗顏美人戲秋千的場面。打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