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改變是新《三國》中最受矚目也最受爭議的,隨著對歷史的不斷更新解讀,曹操的形象也和《三國》原本塑造的形象漸行漸遠。老版《三國》鮑國安的曹操堪為經典,給曹操增加了一個成熟政治家的魄力與風范。而陳建斌的新版對曹操,又多了一份屬于歷史的選擇。陳建斌對曹操這個角色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甚至可以用顛覆來定義。他對曹操的認識是介于《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之間,因此陳版曹操會小心找到一個傳統(tǒng)和真實之間的平衡點。在陳版的解讀中曹操是個很酷很有擔當?shù)挠⑿郏蔷溆忻睦褐髁x格言“寧可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原本是曹操“大白臉”奸臣的鐵證,但是從客觀角度出發(fā),則成為亂世政治不可避免的“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運籌帷幄。
曹操能夠最終成就偉業(yè),就在于此。觀眾對陳版曹操能否成功的另一個關注點是,曹操的瀟灑氣魄一面是否能夠被充分展現(xiàn),原著中的曹操雖然奸詐狡猾負面效果十足,但也有一敗涂地中仍能盎然大笑的舉重若輕英雄氣概,有在船頭舉槊長歌的揮灑自如,這些也都是曹操不可缺少的魅力所在。陳建斌對曹操瀟灑與人情解讀為:“他的情感不是兒女情長,他是一個非常非常大的情感,是對蒼生,對天下,可能影響幾代人影響幾百年。”由此可見,陳版曹操會演得更像一個真正的霸業(yè)偉人,一個非常復雜的具有多重性格多重面孔的偉人。
相對于曹操的偉人定義,張博對自己扮演的孫權的形容則有點令人“大跌眼鏡”,他說孫權老的時候是個“變態(tài)”。那句孫權的臺詞:“孤繼位十多年了,一直受各種各樣大都督的制約,如今才真正能當一回主公了。”讓人聽了有不寒而栗的感覺。張博對孫權老年的“瘋狂”解讀是年輕時的壓抑。在《三國》之主中,孫權是相對性格較弱的一個,因為赤壁的故事,更是只突出了他猶豫的一面,老版《三國》中,也是徘徊無定的印象。盡管如此,新版《三國》還是突出了孫權的成長與權謀,對情節(jié)的解讀中,孫權下決心與曹操一戰(zhàn)的同時,也是給自己樹立了地位上的權威。張博著重強調孫權以少年老成的隱忍,周旋于同父兄打江山創(chuàng)基業(yè)的老臣中,最終得到權力的過程。
孫策在新版《三國》最初發(fā)布的劇照中,以猶抱琵琶半遮面的重傷托孤一幕出現(xiàn),因此演員到底是誰頗引發(fā)了一陣子猜測。沙溢的最終確認讓孫策人選塵埃落定,但以喜劇形象走紅的沙溢是否符合歷史上“美姿容好笑語”的孫策,也的確是對演員和觀眾的雙重考驗。比起原著,新版《三國》給了孫策一段浪漫的愛情戲,他和周瑜與二喬邂逅的部分拍得非常唯美。孫策在沙溢解讀中是個雖然沒有帝王頭銜但是非常有帝王之氣的非凡人物,有強大的氣場。略顯魯莽,但少年英雄,膽量氣勢都足以傲視群雄,而大喬的溫柔則彌補了他的暴戾的一面,這些都是在老版中不曾表現(xiàn)的新意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