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里,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橋段讓荊州這個地方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是魏蜀吳三方共爭之地。但是,回歸正史,會發現還有一個地方的重要性,比荊州更甚,那就是合肥。如果說“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提供了條件,那么“合肥之戰”則促進了三國的形成。不少人認為:我國古代第一次北伐發生在諸葛亮六出祈山期間。其實并非如此,孫權的合肥之戰卻是比諸葛亮的北伐還要來得早些。孫權一共五次北伐中原,其中一次甚至發生在赤壁之前。 北伐的重心中心發生在合肥上面,合肥是赤壁戰前后孫曹劉三家爭奪得異常激烈的戰略地點之一(另一處則是荊州),在這里先后發生了8次戰爭,歷時長達11年(208~219年),可以說幾乎連年戰火不息。其中曹操出擊為3次,孫權出擊則為5次。 第一次北伐發生在孫權27歲的那年,即在赤壁之戰即將開打的時刻。曹操獲取了荊州后曾寫了封信給孫權,令孫權將其子帶來給他作為人質,否則就派軍南下,孫權不答應,因此得罪了曹操,曹操立即招集人馬準備南下,號稱80萬大軍——實際上是30萬。此時孫權已感到危機四伏,于是決定拉攏近在當陽的劉備。當時劉備新敗,正值被曹操所追擊,孫權立即派兵出擊合肥牽制曹操的軍隊,并派魯肅前往當陽說服劉備促進孫劉聯盟。出自共同的利益,劉備欣然答應了孫權的要求,同樣也派使者諸葛亮回應東吳。曹操由于受到了孫權的挑戰,馬上派兵轉過頭來攻擊合肥,孫權見成果已到,立即退兵到九江,第一次北伐也因此結束,這次北伐是比較成功的一次。 第二次和第三次北伐發生在赤壁之戰后不久,由于兩次戰爭時間拉得很緊(210~216年),且兩次作戰極其激烈,所以放到一起來講。這一次曹操吸取了之前的教訓,加強對合肥的防守與作戰,吳魏雙方關系陷入了極度緊張的狀態,吳國首都告危。面對這種情況,孫權將不久前剛攻下的江陵等地區暫時“借”與了劉備,意讓劉備牽制曹操,劉備認為獲得荊州有利于截斷孫權與劉璋的聯系便因此派兵前往占據,東吳的防守縮到江夏一帶。此后孫權開拓南京,并南征拿下了交州等地區,加強對江南一帶的統治,力量獲得發展,鞏固了南京政權。 213年,孫權濡須口以7萬軍抵擋住了曹操的40大軍。一次,孫權乘船前往曹營探明虛實,曹操下令放箭,結果箭支射在了船只的側身上,為了不使船傾斜,孫權令部將把船只調過頭來使得船身另一面也受射箭,保持了船的兩邊平衡,當曹操看到此事時不由地望江興嘆,對這個小了他多達30歲的年青君主贊嘆不已。這就是演義中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形了。 214年,曹操見雙方形勢沒有多大轉變,于是親自前往督戰,但雙方相持了將近一年,仍然沒有改變多大的局面。此時曹操北方戰事告急,且馬超、韓逐起兵攻魏的意圖有所顯現,曹操為了保往合肥,便不惜派張遼、樂進、李典三位大將領7000兵力駐守合肥牽制孫權。 215年,孫權趁曹操忙于北方戰事之際派5萬兵力出擊合肥,張遼等人英勇作戰,終使孫權連攻3月不下,被迫轍軍,就在孫權退兵的時候,張遼率800兵力出其不意地前往攻擊足步未穩的吳軍,孫權對這突如其來的變化大感震驚,為了避免已軍慌亂,他令軍隊加速轍離,本人走在軍隊的后頭,差點被張遼所擒。孫權此次作戰,為他的年青氣盛付出了代價,出擊合肥前,孫權血氣方剛,拒絕等待援軍的到來,要求身先士卒親自前往前線作戰,結果太過糙急反而被張遼殺退,如非程普前來求援,后果恐怕不堪設想。 部將張弘事后對他進行了批評:“主公持盛壯之氣,輕視大敵,三軍之眾,莫不寒心……上場殺敵,是偏將之責,非主公所宜也。主公應保全自身,發放號令,懷王霸之計。應以戰略、謀劃為重,不該隨便以身犯險。今日宋謙(孫權的侍衛)之死,皆主公之過也!今后切宜保重。”孫權聽后便自我批評道:“是孤之過錯,從今當改之。”孫權勇于自責的作為,為爭取將心贏得了良好的基礎。而甘寧“百騎劫魏營”的壯舉,大概也發生在這一時期。 216年,曹操擊敗張魯后再度親征孫權,夏侯敦、曹仁、張遼、臧霸等將領隨軍出戰,聲勢可謂浩大,孫權再次出兵力于濡須口,將張遼的部隊包圍起來,雙方的軍隊再次相持不下,彼此對抗了幾個月后,曹操不得不退軍,此次戰事至此終告結束。 第四、五次北伐發生在217~219年,這時周瑜已病逝,諸葛亮趁孫權北伐時煽動吳境內的山越民族起來造反,以此削弱東吳的實力。山越一直是吳國的內憂,吳人與越人之間的仇恨也早已在春秋戰國時期便已形成,到了三國時期,越人的生活雖然還停留在了戰國時代,但武器打造卻變得先進起來。孫權考慮到避免內外受敵,不得不退軍回國平息山越的起事。 第5次北伐孫權并沒有獲得多大建樹,由于江南尚未開發,環境荒亂,人口稀少,經濟落后,內亂未平,天災連連,其實力遠遠不如北方,經不起連年征戰,因此孫權決定生息養國,親自帶頭耕農,第5次北伐也以此而告終,等到下一次北伐已是陸遜崛起配合諸葛亮進軍中原的時候了。后人說吳國鼠目寸光,對蜀國的國難袖手旁觀,這樣的說法只見其一,不見其二,相當的片面,沒有考慮到東吳的國情與處境,直接就大開金口加以指責,實在非常的不切實際。 第四、五次北伐孫權再次牽制了曹操的軍隊,劉備的勢力也由此得到了西進的機會。不久后吳蜀關系的矛盾日益激烈,已到達了一觸即發的惡劣程度,劉備派兵于公安,孫權向劉備討還南郡遭到拒絕,一怒之下派呂蒙用武力的方式將南郡強占了回來,吳大將甘寧與蜀大將關羽派軍立于江面兩邊對峙,孫劉關系空前緊張。為了緩和雙方的關系,孫權派魯肅前往說服關羽,魯肅果不負期望,他依靠自己杰出的口才說服了關羽,最終使得孫劉聯盟得以繼續維持。后世人常批評孫權先挑起孫權聯盟的破裂,實際上人們在嚴重忽略了一點事實,孫權在此次北伐戰役前后,并非以圖江陵為目標,孫權也為避免孫劉聯盟完全破裂作了保留。至于奪荊州,這在政治家的眼光中也沒有絕對的對與錯,荊州無論對孫權還是曹劉二英都是極其重要的戰略地點,誰也不想乖乖地拱手讓出。而孫劉二家始終只是“聯盟”,是“兩家”,而不是“一家”,從這個來看,孫劉之間只是共同的利益,談不上“手足情深”、“你情我愿”、“同舟共濟”、“心心相印”。 而站在政治家的角度和立場上來講,孫權當日“借”荊州,是出于“政治需要”;接著“討”荊州,也是出于“政治需要”;后來“奪”荊州,仍然是出于“政治需要”;再后來孫權在向曹操靠攏襲取荊州,亦是“政治需要”,更后來孫權稱帝后又捅魏國一刀和諸葛亮遭次聯盟,依舊是出于“政治需要”,無論孫曹劉,從頭到尾都沒有改變過這一本質,都是在堅持遵循這條定律而已。孫劉因為有共同的利益,其聯盟是建立在互相利用的基礎上的,并不是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家常好友關系。正如英國首相丘吉爾所言:“政治沒有永遠的朋友與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為防止曹劉走到一起,孫權只有動用彈性外交,劉備亦是如此,而從側面的角度來講,孫權不斷地攻擊合肥,也給劉備攻占益州提供了條件。此時曹操破張魯后,劉備正在攻打長沙,此期間劉備沒有被曹操所攻擊失掉益州,這和孫權也有直接的關系。 五次北伐戰爭告終了,但北伐并沒有因此而結束。孫權裝瘋賣傻、能屈能伸,希望別人認為他是塊沒有志向、鼠目寸光、不思進取的軟骨頭,但曹操是個富有長遠眼光的英豪,他當然不會那么容易就上孫權的當,從而去輕視孫權了。“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不少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搞不清楚曹操為何要這么說,甚至不明白曹操究竟是想贊揚還是想貶低孫權,還有人說“后世人就憑此一句話就將孫權列為人杰,簡直滑稽之極!”。實際上,這句話是因為曹操四處征討,同時卻又受到孫權連年咄咄逼人的挑戰與牽制,導致自己的軍事進程放緩,內心所發出來的真實感概,而不是嘴上隨便說著過過癮的。且孫權有此宏圖大志,堅持抗戰,見識多廣的曹操面對著這位年青的后輩,怎能不將他與劉表、袁紹的兒子拿來相比較呢?怎么不會希望孫權就是自己的兒子啊!曹操老年時,面對江東人士的頑強,他已知自己再也無力南下奪取江東了,“生子當如孫仲謀”正是曹操此時的真心感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