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先談第一個問題:學習書法的一大誤區:臨帖 臨帖的錯誤現象之一:抄帖 當一本字帖拿到手后,我們通常的做法是:粗略地將筆畫的基本寫法學到手后就開始了抄帖——按照字帖的順序寫,每天幾頁,殊不知你手里的那本字帖不是按照書法的“內容”排的,而是按照“文本”排的,即《蘭亭序》是一篇古代散文,《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記述唐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時發現醴泉之事。《張玄墓志》是張玄死后的生平簡介和一生的評價。 還有的比如就是以書信的形式,比如王羲之的尺牘。總之我們說的書法字帖沒有一件書法作品是以書法的形式保存下來的,而都是以“文”的形式保存下來。 書法的三要素:筆畫、結構和章法。 學習書法的順序是先筆畫后結構,筆畫的書寫方法每個學習書法者在這一方面還是能夠按照字帖上講解學習獲得基本筆畫的寫法。 但是對于結構的學習往往是自學書法存在的大問題,所以大多數的人開始以字帖的順序,開始抄帖,從這一步你就開始誤入歧途,甚至越走越遠慢慢開始了”自殺“。 (二) 臨帖的錯誤現象之二:通臨字帖 當你對一本字帖熟悉之后,我們通常的辦法是通臨字帖,一遍一遍的從頭到尾臨寫。不僅不是一個字寫幾遍,而是一個字一遍的寫,習而久之對于字帖上的字觀察越來越初略,等于照著字帖臨寫變成照著字帖寫自己的字,你寫的字和字帖的形差距甚遠卻渾然不知。 有的人臨帖把字帖放在面前看一眼字帖,低頭便把字寫出來了,假如一個不認識中國字的人,看到一個“中”字,第一個反應是什么?只有造型,沒有音義。而我們呢?首先反應的,是“音義”,然后才是“形”,而且,這些“形”,在我們的頭腦中,已經有了一個固有的形式,這就是“視覺習慣”。視覺習慣干擾了我們對原碑帖的觀察力。 臨帖不正確,就是寫古人的字,練自己的毛病,而且是用功越多,毛病越多。 這些都是妨礙我們進步的,而有的人渾然不知。 (三) 成年人學書法的優勢和劣勢 優勢:成年人的理解力優于中小學生,成年人有知識儲備,這是成年人學習書法的優勢。對于書法各種書體的結構掌握和指導教師對于漢字結構的講解理解力優于中小學生。 劣勢: 1、如果是初學者,年齡越大表現出來的劣勢是手指的肌肉配合不如中小學生,此一細節往往受到忽視,寫字執筆不是手指力量的表現,而是手指間細微動作的表現,也是手指、手腕、手臂之間配合而達到毛筆書寫規范要求。 2、慣性動作大。在進行實際書寫中,需要長時間的練習使手指、手腕、手臂的肌肉配合達到毛筆書寫的要求。這需要耐性和堅持,許多成年人學書法就是在此關節放棄學習,學習容易,人改自己的習慣難。 3、成見阻礙學習和進步。成年人的理解力優于中小學生是優勢又有危險,形成成見阻礙學習書法。這一點比我說的第2點好克服,空杯心態大家都懂,放下一切,聽別人的,哪怕是不完善的先和盤接受也無大礙,隔行如隔山,先入門再求發展。 4、從行草書入手十有九廢。成年人學書法不愿從楷書打基礎,一上來就行草書,這是要命的錯誤。學書法未必先寫好楷書,但是一定先要從靜態書體開始(篆書、隸書、楷書都是靜態書體,行書、草書是動態書體)。 5、急于求成,不循序漸進,不安心學習,老想著寫作品也是要不得的思想。 (四) 字帖范本的選擇 1、印刷質量好的字帖,沒有修過版的字帖。有的原碑帖可能因為年代的原因字帖上的字模糊,但是一定要買這種,它真是的反映了碑帖的原貌。而經過技術處理的字帖盡管字清晰但是卻加入了出版者自己的理解,原碑帖會有不同程度的失真。甚至有的字帖經過修版已經與原碑帖發生了質的變化,可以說已經面目全非。 推薦上海書畫出版社、文物出版社的字帖,質量高。 2、放大本字帖謹慎選擇。有的小楷字帖放大到10厘米見方,那就無意義了。放大的過于大已經失去了意義。 3、講解技法的字帖。這種字帖一般都是對原碑帖的字有所改動或者修版,在購買這種字帖學習書法時一定手里要有一本原碑帖,對照原碑帖看所選之字在原碑帖是什么樣子的。 4、集字字帖。將原碑帖的字集成對聯、古詩詞、古文等,深受廣大書法愛好者的喜愛。這種字帖也是對原碑帖的字有所改動或者修版,而且原碑帖沒有的字是經過電腦處理挪用字的部分拼成的。有的集字帖是做的不錯的,有的則面目全非。這種字帖用時應有選擇的參考,不應不加分析的照搬照用。 (五) 初學書法執筆姿勢的兩大致命錯誤 毛筆的執筆往往被學書者忽視,蘇軾《論書》說“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又給許多人以口實。首先我們肯定蘇軾所說無錯,但是蘇軾說得無錯就能證明你的執筆法是對的嗎?蘇軾說的是執筆無定法,蘇軾沒說執筆無法吧。讀到這句話我們有的人就說了執筆無法,你就根據你自己的便利方法拿起毛筆,這可能嗎? 中國古代在用毛筆的時期,執筆姿勢是變化的,執筆姿勢的變化是根據書寫姿勢的變化的。首先說明我們今天的高桌矮凳的書寫情況可不是自古就有。三指執筆在古代沒有高桌矮凳前的方法,五指執筆是當手臂放到桌子上以后使用的執筆方法。 不管哪種執筆方法,執筆方法都是更有效的書寫,這是淺顯的道理。手執毛筆寫字,不是手單單的握住毛筆,還要“執、使、轉、用”。可以這樣說妨礙了“執、使、轉、用”的執筆姿勢就是錯誤的。 一種是拇指向里彎曲,如圖所示。 這樣的執筆在前后拉動運行和捻動筆管是的障礙很大。 二、五指不并攏。如圖所示: 其實這種執筆姿勢往往自己不覺察,甚至自己往往有時感覺不到,在實踐中有的人寫字中進行圓轉行筆時食指指尖即第一指節離開筆桿。這是在教學中有的現象。 這是兩種在初學中影響學習的兩大致命錯誤。 (六)
我們的技法書上對于筆畫的寫法,各種各樣的圖示無疑是讓我們了解筆畫的寫法,毛筆的運行路線。如圖所示 然后再配上文字說明: “起筆用運指法,先將筆鋒在空中向右略擺一些,然后就勢向左上輕微逆鋒入紙①,②下切、輕頓,③筆鋒略向中回,用腕轉鋒,將筆尖轉向左側呈中鋒行筆狀態,④以肘關節為軸心右轉小臂,帶動腕右行,⑤收筆時又靠指將筆鋒略上挑,⑥右下輕頓,⑦提筆輕回。這里可以看到,指、腕、肘、小臂全用上了。還有一點要提示的,即轉動小臂帶動腕右行的過程,始終有一個上仰的趨勢,恰恰符合橫畫左低右高之勢,對克服橫畫右邊下垂的毛病很有益處。” “①筆鋒先向右下略擺一些,然后就勢逆鋒向左上入紙,②翻筆右上,③緊接右下頓筆,④筆鋒向中略回,轉鋒按筆,⑤以腕關節為軸心,手向下運行,如果豎較長肘關節可向右折彎,⑥收筆時運指向左輕挑,⑦下頓,⑧提筆向上回筆。這里運用了指、腕的運動。行筆過程,因為只有腕部為中心向下運動,支點短,其手的左右擺動輕微,筆鋒運行也就垂直,這個運筆方法,可以幫助克服豎畫寫不直、或豎畫右斜的毛病。” 我舉得例子不是說明作者的圖示不對,或者他的文字說明不對。都對,可是有一點,你若是照著平面圖運筆往往會出現理解的問題,為什么呢? 因為毛筆的運筆還有一個方向是上下的,是平面圖無法表達的,再者兩端的行筆也不是這樣運行的,因為平面圖你若將兩條線重合在一起那么觀圖者則看不出來,其實我們的行筆運筆卻恰恰在很多筆畫的實際運行中是沒有平面圖的圖示那樣運行的,往往也是很多人自學書法直接“死”在了這第一步。 而對于筆畫的運筆,若有人給你書寫示范則更有利于你對于筆法的理解。 (七)外一篇:我和你一樣 談書法的學習我是談談體會。其實話說回來——我和你一樣 1、我也不相信書法自學等于自殺,這幾年參加書法培訓學習后,我理解了這句話。 2、我也走過一遍一遍的通臨字帖,收效甚微。 3、我也照著書法技法書上的筆畫用筆示意圖去寫,寫過多少年才知道那是極易把初學者帶到溝里去的。而且有的技法書上的用筆示意圖會使你幾乎萬劫不復。 4、我也相信過學書法必須從楷書學起,寫不好楷書就寫不好行書、草書,甚至不能學行書和草書,其實五種書體雖有關聯,但是不是這樣的遞進關系。 5、學書法的幾千學費白花,你買上等值的宣紙你練不出來?而今回想聽到的這些話,說不出的感覺。沒有白花的錢,我現在的體會。 6、看書法展覽頗費錢,買本展覽作品集看吧。我現在是寧可看展覽,也不買展覽作品集看,作品集看似便宜其實特費錢,因為是冤枉錢。 7、一本字帖總是字數越多越好,其實你會學的話其中的一部分一、二百字你吃透了足夠用了。王羲之沒寫的字你寫不好,那么王羲之寫過的字你也照樣沒寫好。 8、練了N年的字,別人請你寫幅字,還得搬著書法大字典找、拼,那你問問自己學書法的時候想過字帖中沒有的字怎么辦,沒想過就是手在抄帖腦子一點也沒動。 9、自己寫得字看不出毛病,別人的字就挑得出毛病。現在看起來多可笑,是高手先是能看出自己的毛病。 (八) 書法的(漢字)的結構——內松外緊、內緊外松(一) 書分五體:篆隸草行楷,書法理論中講結構的不少,比如:歐陽詢結構36法,黃自元結構92法 等等,這些都很好,但是對于初學者來說不是太好理解。而且是具體的方法,如果從五種書體中找出共性的東西,循序漸進的把握一般規律,然后從一般規律入手到具體的一書一體中則更容易掌握。 篆書屬于古文字我們先排除在外。 在隸書、草書、行書、楷書中無論是誰書寫,盡管各有特點,筆畫和結構的處理方法不同,但是無外乎兩種規律,即內松外緊、內緊外松。 以隸書禮器碑、曹全碑舉例。如圖所示: 以楷書顏真卿、歐陽詢兩家舉例。如圖所示: 行書、草書亦然,在這就不舉圖片例子了,行書王羲之、米芾屬于內緊外松,顏真卿屬于內松外緊。草書智永、懷素、黃庭堅屬于內緊外松,張旭、于右任屬于內松外緊。 所謂內緊外松,即字的結構中宮緊密,四周筆畫舒展,成輻射狀,形態秀美飄逸;所謂內松外緊,即字的內部結構疏松,四角撐足,字形方正端平,給人厚重大度之感。 (九) 書法的(漢字)的結構——內松外緊、內緊外松(二) 同樣的內緊外松,歐陽詢取縱式(上下伸展,左右收縮) 褚遂良取橫式(上下收縮,左右伸展) 在章法上內緊外松的字中宮收緊,點畫從中宮向四周放射,所以字距行距疏朗。 內松外緊的字中宮疏朗,所以行距字距皆密。 內緊外松型的: 內松外緊型的:
|
|
來自: xiaoyao110 > 《書法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