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聲明,文題中的“雅”不是指古代文人墨客的風花雪月之雅,而是指今天的雅,現(xiàn)代的雅。雅者,儒雅、文雅、高雅、大雅之謂也。指的是一種氣質(zhì),一種品位,一種情懷,一種氣度,一種信念,一種精神。
雅的反面是俗,指的是行為淺薄,精神萎縮,語言蒼白,靈魂空虛。正如周國平先生所說:“由于生存的壓力和物質(zhì)利益的誘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神投向外部世界,不再關注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其結(jié)果是靈魂日益萎縮和空虛,只剩下了一個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軀體。”
教師避免陷入這種俗氣的最可行的辦法是“關注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謀求自我靈魂的充實和精神的生長。最可行的辦法,那就是讀書。特級教師竇桂梅說:“讀書是最高檔的營養(yǎng)品,最名牌的抗衰老劑。讀書不能改變?nèi)说奈锵螅梢愿淖內(nèi)松臍庀蟆!碧丶壗處熗踺恐壅f:“讀書于我,是一種詩意的生存狀態(tài),一種幸福的生活方式,一種溫暖的生命體驗。一天不讀書,就會有饑餓感、寒冷感、窒息感、憔悴感、孤獨感。讀書就是打通精神的穴位和經(jīng)絡。一日不讀書,自慚形穢;三日不置書,悵然若失。”全國教育系統(tǒng)的勞模韓軍老師說:“通過讀書,你的個人人生,變得越聰慧,而不是越迂執(zhí)甚至迂腐,面對天翻地覆,你處變不驚,從容練達,應付裕如;通過讀書,你變的越單純,而不是越復雜甚至狡詐,你至樸至真,你雖容顏蒼老,但童心永駐。”。“看書讀書是每個人一輩子的事情。”葉圣陶先生更是擲地有聲。
在閱讀中,你能追求到一種純凈、幸福、寧靜與本真,從而讓自己的教育保持一種純美;在閱讀中,你會潛移默化地擁有更多的雅思、雅言、雅興、雅行、雅量、雅致;在閱讀中,我們熱愛生命,調(diào)試心情,遠離職業(yè)倦怠,擁有夢想,建構起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體味到“人生為一件大事而來”的快樂與幸福;在閱讀中,我們梳理著自己的思想,明確了自己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從而改變著匱乏、貧弱、蒼白的情緒狀態(tài),改變著孤獨、麻木、灰色的精神狀態(tài)。
讀書絕不能僅限于讀教材,讀教參,讀教輔用書。這是小備課之需。課改中的教師應該有大備課的觀念。該怎樣進行大備課呢?蘇霍姆林斯基說:“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jié)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nèi)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 作為文本的詮釋者,教師的閱讀量與閱讀率決定了課堂上每一句話的分量。當教師懷著一個被奧斯特洛夫斯基、克利斯朵夫等形象激動過,被先秦神話、唐詩宋詞、舒婷、海德格爾、泰戈爾的詩意浸潤過,被巴金、冰心、余秋雨、周國平、王蒙等美文哲理文字熨服過,被孔夫子、夸美紐斯、第斯多惠、杜威、蘇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滋養(yǎng)過,被多元智力、成功教育、人文主義、建構主義等理論洗禮過,被葉圣陶、陶行知等語文界前輩的理論營養(yǎng)過……被真善美洗禮過的心靈走進課堂時,你就會引經(jīng)據(jù)典、妙語連珠、激情滿懷。你的課堂教學一定會雅起來,課堂上就會呈現(xiàn)一派春色滿園的景象。
進而當教師把讀書與教育教學研究結(jié)合起來,用讀書指導實踐,用實踐深化讀書,把閱讀與寫作結(jié)合起來,使讀書、實踐、思考、寫作成為一種需要、一種習慣。那么教師的精神生活就會充實起來,職業(yè)智慧就會生長起來,教育生命的意義就會濃彩起來。
教育是跟人打交道的事業(yè)。人是物質(zhì)的人,更是精神的人。精神的人離不開夢想。教育是理想者的事業(yè)。教師應該是最有夢想的人。也許我們都是凡人,不能改變現(xiàn)實,也許我們永遠不能脫俗,但是在閱讀中,我們改變了自己,讓自己不去媚俗,不去迎俗。在閱讀中,我們體會到了“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的真正含義;在閱讀中,我們滋生了夢想。
雅不是刻意為之,而是從言談舉止中自然散發(fā)出來的那種內(nèi)斂、曠達、樂觀、靈性、寬廣、優(yōu)美、沉靜;流瀉出來的那種從容安詳,文質(zhì)彬彬,溫柔敦厚,榮辱不驚,悲天憫人;揮灑出來的儒雅之氣、文雅之態(tài)、高雅之趣、大雅之志。
追求雅的過程其實就是在追求一種真、一種善、一種美,追求的是做人的精、氣、神。試想,一位視讀書為己任的教師,在雕琢自己生命的生命,又何嘗不是在教學子以讀書之“器”來雕琢他們年輕的生命?在這雅化的過程中,我們的教學也慢慢地形成了一種風格,一種個性,或是小橋流水,或是大江東去,或是婉約溫柔,或是豪放鏗鏘……就在這雅化的過程中,每個教師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教學思想和文化特質(zhì),鑄就了自己的專業(yè)精神和專業(yè)人格,活出了教育生命的最大價值。
在這個越來越喧嘩和浮躁的時代,在越來越匆忙的腳步與飄俗的今天,讓我們在閱讀中守護、尋找、堅持,從而讓自己雅起來,堅強起來,有力起來。
因為,讀書的力量就是我們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