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請點擊“經方追隨者” 1.茯苓其藥 茯苓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產地頗廣,以云南所產者質量較佳,視為道地藥材,稱為云茯苓(云苓)。西漢《淮南子》:“千年之松,下有茯苓”。唐代詩人李商隱:碧松之下茯苓多。茯苓既與青松相伴,故自古被視為延壽之品。茯苓常被制成糕點——茯苓餅,為清代宮廷名點,現成為北京特產之一。茯苓餅色白如雪,薄如紙棉,中夾芝麻、松子仁等,甜美可口。宋代文學家蘇東坡為制作茯苓餅的能手,在《服茯苓賦》及《東坡雜記》中記載:“以九蒸胡麻,用去皮茯苓少入白蜜為餅食之,日久氣力不衰,百病自去,此乃長生要訣”。茯苓在《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上品, “味甘,平。主胸脅逆氣,憂恚(hui,怒也),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養神,不饑,延年?!?/span> 其中《傷寒論》入15方次,《金匱要略》入30方次。茯苓臨床被作為利水藥、健脾藥及安神藥廣泛應用,在《慈禧光緒醫方選議》的長壽方中,茯苓的使用率高居榜首,占78%。 2.茯苓其方 《傷寒論》入15方次,《金匱要略》入30方次。方名有茯苓者,有苓桂劑(苓桂術甘湯、苓桂棗甘湯、茯苓甘草湯)、茯苓四逆湯、五苓散、小半夏加茯苓湯、外臺茯苓飲、茯苓澤瀉湯、防己茯苓湯、桂枝茯苓丸等。方名無茯苓者,有真武湯、豬苓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腎氣丸、附子湯、酸棗仁湯、當歸芍藥散等。 3.茯苓藥證 藥證是中醫辨證論治的最高境界! 藥證是中醫安全有效用藥的指征和證據,如“桂枝證”“柴胡證”等。每味中藥都有其特異性的指征和證據,而不是一說補氣藥就人參黃芪一把抓,一說活血藥就桃仁紅花當歸一起上。藥證可以是單個癥狀,如黃連梔子除煩,白頭翁治痢,桂枝甘草定悸;可以是綜合癥,如白術主眩冒四肢沉痛,桂枝湯主惡風自汗;可以是病,如半夏瀉心湯治心下痞;還可以是一種體質,如黃芪體質、柴胡體質等。 經方茯苓藥證總結: 1)眩悸:配桂枝甘草(苓桂術甘湯、苓桂棗甘湯、茯苓甘草湯) 2)口渴而小便不利:配白術澤瀉豬苓(五苓散、豬苓湯、真武湯) 3)短氣、氣滿:配杏仁、橘皮枳實(茯苓杏仁甘草湯、外臺茯苓飲) 4)心煩失眠:配棗仁知母、龍骨牡蠣(酸棗仁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5)浮腫腹痛:配當歸芍藥、桂枝桃仁(當歸芍藥散、桂枝茯苓丸) 與《神農本草經》所述茯苓功效“主胸脅逆氣3),憂恚,驚邪4),恐悸1),心下結痛5),寒熱煩滿3),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2)。久服安魂養神4)”十分契合,顯示了《傷寒雜病論》與《神農本草經》一脈相承。 3.1茯苓藥證之眩悸 ①眩暈—旋轉感、上下或左右晃動感、傾斜感、如坐舟車感,多伴有惡心嘔吐 ②幻覺—視物怪異感、恐怖感、恍惚感,多伴有驚悸噩夢 “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 “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頌檎裾駬u者,苓桂術甘湯主之”。 “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③悸、臍下悸——動,如心慌心悸、臍腹動悸、肌肉跳動等。 苓桂棗甘湯(65條)“發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用最大量(半斤);小柴胡湯條下(96條)有“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理中丸條下(386條)有“悸者,加茯苓二兩”。 3.2茯苓藥證之口渴 1)口渴不能多飲喝水而不解渴;2)口渴與嘔吐并見;3)口渴與腹瀉、大便溏薄并見;4)伴有胸腹脹悶感;5)最常伴見小便不利(口渴與口干:口干,多指口腔干燥、舌面干燥等而言,是客觀癥狀;口渴為一種自覺癥狀) 小半夏加茯苓湯主治“先渴后嘔”(水停心下);豬苓湯主治“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中風發熱,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茯苓澤瀉湯主治“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 3.3茯苓藥證之小便不利 小便不利即小便的量、排尿次數等發生異常,如小便量少,尿次減少或小便不暢,出現尿痛、尿急等癥狀,并可伴有浮腫 小青龍湯條下(40條)“若小便不利,少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 小柴胡湯條下(96條)“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 四逆散條下(318條)“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 真武湯條下(316條)“若小便利者,去茯苓”。 4.茯苓方證 4.1茯苓方證之眩悸 化飲制水——治以眩悸為特征的疾病,多與桂枝相伍,方如苓桂術甘湯、苓桂棗甘湯、茯苓甘草湯等。 “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身為振振搖者,苓桂術甘湯主之”;“發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欲治其厥”。 苓桂劑應用互參: 苓桂術甘湯:表證誤吐下后損傷中陽,陽虛不能制水導致飲停中焦,另有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的飲動的表現,故在茯苓四兩、桂枝三兩溫陽化飲之外,加白術、甘草各二兩以健脾除濕。 苓桂棗甘湯:汗多傷心陽后,陽虛不能制水,但是飲停部位在下焦,故小便不利,又見水飲欲動的臍下悸動,欲作奔豚的表現,除重用茯苓半斤、桂枝四兩溫陽化飲外,加大棗十五枚、甘草二兩以健脾和中,另以甘瀾水煮藥不助飲邪。 認識甘瀾水: 甘瀾水最早見于《內經》之半夏秫米湯。做法是:“取水二斗,置大盆內,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即用勺子不停地將大盆內的水舀起再從高處倒下,直到盆面上水珠滾滾相連。需人力操作,故稱為“勞水”,揚其千下,水爛熟,故又稱“甘瀾水”。錢天來:“動則其性屬陽,揚則其勢走下?!币鉃楦蕿懰驌P水的過程得了天陽之氣,去除了水的陰寒之性,不致助腎水之邪;又因其勢下行,可降欲上逆之腎水。以上下之落差激蕩后,甘瀾水中的水分子由普通的大分子水(六到八個水分子組成)變成了小分子水(三到四個水分子組成)。小分子水的含氧量更高,更利于人體吸收,故不助水飲。以此方法操作后的甘瀾水,水中亞硝酸等有害物質明顯少于普通水,更有利于人體健康。所以,經方中各種煎煮湯劑的溶媒以及煎煮法也具有其一定作用,在臨床中也需引起重視。 病案:(苓桂術甘湯、苓桂棗甘湯) 李某某,男,50歲。2013年6月4日初診。 主訴:虛里悸動2年,加重1月。 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虛里悸動,悸動感在左胸第五肋間、胸骨劍突下及右脅下游走,搏動表皮可見,其動應手,伴胸悶、短氣、自汗,每逢陰雨天或體力勞動后明顯。輾轉多家醫院行心電圖、超聲心動等檢查未見異常,僅運動平板試驗顯示三尖瓣略有反流??淘\:虛里悸動,悸動發作時煩躁易怒,大便日二行,不成形,小便可。舌紅胖邊齒痕,苔薄白滿布,脈滑有力,兩關脈大。 處方:苓桂術甘湯合小柴胡湯、枳實薤白桂枝湯 茯苓20g、桂枝15g、炒白術15g、炙甘草6g、柴胡15g、黃芩10g、清半夏10g、黨參15、枳實15g、薤白15g、瓜蔞10g、厚樸15g、生姜4片、大棗5枚7劑,甘瀾水煎服。 三方相合,意含苓桂棗甘湯,因本案患者飲邪為患,特囑其置大盆,揚水百余遍自制甘瀾水煮藥,取甘瀾水不助飲邪之義。 2013年6月11日二診:悸動減輕,已無走竄感,胸悶緩,大便日一行,量少質粘,解不盡,小便略增。因大便量少質粘,故炒白術改生白術30g以健脾通便。 7月2日就診時,虛里悸動已消,無氣短、右脅不適,改服丸藥鞏固。 7月23日其家屬告知,半月來天津夏雨連綿,患者心悸未作,諸無不適,心情愉悅。 按語:本案患者為虛里悸動所苦,患者悸動感在左胸第五肋間、劍突下及右脅下,可歸入中醫“虛里悸動”、“心下悸動”等范疇。因患者舌胖、有齒痕、苔白滿布、大便不成形,呈脾虛飲盛之象?;蚍觋幱晏鞖?,內飲得外濕之助,飲邪泛濫,上凌于心;或逢勞倦太過,脾虛乏源,無以制水,水飲逆上,皆可出現悸動不安。陽虛飲動,“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故以健脾化飲、溫陽制水的苓桂術甘湯為主方。 4.2茯苓方證之口渴、小便不利 化氣利水——治以口渴、小便不利為主要特征的疾病,多與豬苓澤瀉白術相伍,如五苓散、豬苓湯、真武湯。 “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傷寒論》第316條:“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真武湯主之?!?/span> 五苓散中澤瀉、豬苓、茯苓滲水利濕,白術健脾利濕,桂枝通陽化氣。遵用原方比例,效果更佳,即澤瀉、豬苓、茯苓、白術、桂枝比例為5:3:3:3:2。 病案1:(五苓散) 趙某,男,70歲,2015年6月22日初診。 主訴:呃逆1周。 患者1月前腎囊腫切除術后受涼引起呃逆,夜間為甚,飲水后加重,自服中成藥、西藥后緩解不明顯。伴口渴口干,口苦納差,寐可但因呃逆而差,大便日1行,小便不利,常自汗,怕涼。舌紅苔白中根稍膩,脈滑微弦。 處方:澤瀉25茯苓15生白術15豬苓15桂枝10柴胡15黃芩10黨參10半夏10白芍10炙甘草10黃連3干姜6生姜4大棗(五苓散合柴胡桂枝湯加減 )7劑,水煎服。 2015年6月29日二診,不但口渴得緩,小便得調,而且呃逆消失,他癥亦緩解。 按語: 患者呃逆飲水后加重,乃因水液代謝失常,阻遏脾胃中焦氣機,升降失司所致。膀胱氣化失司,故小便不利;水蓄不化,郁遏陽氣,氣不化津,津液不得上承于口,故渴飲欲水。以五苓散通陽化氣利水。 《傷寒論》第72條言: “······煩渴者,五苓散主之。”黃煌教授謂五苓散是中醫的全身水液代謝障礙調節劑。 病案2:(豬苓湯)李姿病案 患者張某某,女,69歲。 初診:2015年6月11日入住于包頭市河東鎮衛生院內科病房。 主訴:咳嗽10余日。 患者10余日前感冒后咳嗽至今,干咳少痰,口苦咽干,渴多飲水,寒熱交作,時汗出淋漓,乏力肢軟,心慌心悸,下肢腫,按之凹陷,納尚可,食后胃脘脹滿,寐差易醒,難復入睡,大便調,小便尚可。舌暗紅胖,有瘀點,苔薄黃,脈右寸浮,左沉細。 考慮患者外感之后表邪未解,入里化熱,邪熱壅肺而見咳嗽、口干渴等癥,邪陷少陽見寒熱交作、口苦等癥,故以柴胡桂枝湯合麻杏甘石湯調和營衛、和解樞機、清熱宣肺。 二診:2015年6月15日 患者咳嗽稍減,寒熱交作及口苦緩解,仍口咽干,渴欲飲水,量不多,時汗出淋漓,心慌心悸,手足冷,但覺有熱自骨而出,納尚可,但進食及飲水后脘腹脹滿,寐尚可,下肢腫,按之凹陷,小便不利,色黃,大便調。舌暗紅胖,有瘀點,苔薄黃,根部略厚,脈澀時有一止??紤]患者太陽膀胱氣化失司,致津液不能上承、廢水不得排泄、水蓄下焦上犯阻滯中焦氣機,故見口干口渴不多飲,脘腹脹滿、下肢水腫、小便不利,故以上方去麻杏甘石湯加五苓散。 三診:2015年6月17日 口苦與寒熱交作明顯緩解,現咽干,口渴不多飲,手足冷,但覺有熱自骨而出,失眠早醒,下肢水腫,尿道口墜痛,小便灼熱,量少,色微黃(追問病史,患者患慢性尿道炎數年,反復發作),大便調。舌暗紅胖,有瘀點,苔薄黃,根部略厚,脈沉澀。 細問患者小便不利,量少,尿時尿道灼熱疼痛、兼見口渴、身熱、寐差、下肢水腫等癥,知其為津傷有熱、水氣不利、結于下焦,故加豬苓湯清熱滋陰利水。 按語:患者病情復雜,思考甚久,仍難以抓住病機關鍵,并有顧及不全之處,再者患者剛剛服用三診湯劑,學生就返回天津,心中不安,就囑咐當地賈大夫及時向我反饋患者病情。三天后,賈大夫微信回復,患者服藥后癥狀明顯改善,小便轉佳,并表示感謝,觀生從包頭回來后也向我轉述該病人服藥后改善較好,并連連稱贊。 319條:“小便不利,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五苓散、豬苓湯、真武湯應用鑒別: 五苓散:以二苓、澤瀉配桂枝通陽化氣,白術培土制水,合成化氣利水之劑,主治膀胱氣化不利之蓄水證。(偏寒,全身,無尿血,有汗出) 豬苓湯:以二苓、澤瀉配滑石清熱通淋,阿膠滋陰止血,合成清熱滋陰利水之劑,主治水熱互結之小便不利。(偏熱,偏下,有尿血,無汗出) 真武湯:以茯苓白術配附子辛熱壯陽制水,生姜宣散水氣,芍藥斂陰止痛,主治腎陽虛衰,膀胱氣化不利之小便不利。(寒性,全身,水腫,痛瞤) 茯苓白術辨: 主心悸(苓桂棗甘湯)、小便不利(豬苓湯)之方,可以無白術,但一定有茯苓;主水腫(越婢加朮湯)、下利(理中湯)之方,可以無茯苓,但是一定有白術。只眩不悸用白術(澤瀉湯),只悸不眩用桂枝(桂枝甘草湯)。眩悸并作,茯苓白術都用(苓桂術甘湯、五苓散)。 |
|
來自: 昵稱29338477 > 《黃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