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神經系統藥物在全球藥物市場一直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約占全球藥物市場的10%,歷年來全球十大最暢銷藥物治療類別中都能看到此類藥物的“身影”。 受大量新型藥物在臨床廣泛使用的推動,國內醫院精神神經類藥物的增長非常迅速。2001年該類藥在全國16城市樣本醫院的銷售金額約為6.5億元,到2006年已上升至近18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22.5%,明顯高于醫院用藥的整體增長。按比例放大后,推算全國醫院的精神神經系統用藥金額應在100億~150億元,在各大用藥系統中所占比例低于國際水平(由于樣本醫院以綜合性醫院為主,考慮到大量精神專科醫院的存在,實際規模有可能在此之上)。 國際市場上,抗抑郁、抗精神分裂癥和抗癲癇是精神神經系統用藥的三大主要用藥類別,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同時也是各大制藥公司的研發重點。 2006年,國內樣本醫院精神興奮藥(包括抗抑郁、AD、促認知類等)占整個精神神經系統藥物市場的份額接近50%,緊隨其后的是麻醉劑、精神安定藥(包括抗精神分裂癥藥和鎮靜催眠藥等)和止痛劑,其余用藥類別所占份額較小。從用藥數量來看,止痛劑、精神安定藥與精神興奮藥共占80%的份額。 抗癲癇藥、麻醉劑、精神安定藥、精神興奮藥是拉動國內市場增長的主要動力。其中,抗癲癇藥在國內醫院所占比例雖然還遠低于國外,但增長迅速,用藥金額與數量的增長均居榜首,由于國內大部分癲癇病人未得到規范治療,因此其增長前景將繼續看好;抗睡眠障礙、抗精神分裂癥、抗抑郁藥物的增長也相當迅速,尤其是抗精神分裂與抗抑郁藥,國內市場增速并未因為國際市場增長趨緩而下降,隨著越來越多新藥在國內臨床的廣泛使用,這兩大領域還將繼續保持強勁增長。 而抗帕金森病藥、止痛劑與其他類藥物,由于缺乏新藥上市,用藥金額與數量的增長均低于平均水平。 近年來,中國人群的疾病譜發生了重大變化,與神經、心理及環境變化相關的代謝性疾病、神經精神障礙等成了臨床上的常見病。然而,上世紀90年代以前,我國醫藥界長期不重視對精神疾病的治療,致使國內精神??扑幬锸袌鲆恢碧幱谕磺暗臓顟B,當西方新型抗抑郁藥、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等如雨后春筍般研制成功的同時,我國精神疾病患者還在使用三環類、氯丙嗪等不良反應嚴重的藥物,直到百優解、維思通等國外銷售數十億美元的藥物進入中國后,我國制藥企業才發現精神疾病藥物市場是如此之大,但新型藥物市場已經被楊森、禮來等跨國企業搶先占領,其嚴密的專利保護、行政保護等都嚴重阻礙了國內企業進入這塊市場,但還是有不少國內企業通過艱難的技術攻關研制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藥物,并贏得了一定的市場份額。 從本期起,本版推出“精神神經用藥專題”,陸續分析抗焦慮用藥、抗精神分裂癥用藥和抗抑郁用藥的市場情況。 焦慮癥又稱焦慮性神經癥,是一種常見的疾病,根據臨床表現可分為驚恐障礙和廣泛性焦慮兩種類型。據美國相關資料報道,人群中終身患病率為5%;國內報道的患病率已達2%~3%。焦慮癥若長期得不到治療,將會有40%~50%的患者可能演變成抑郁癥。 苯二氮(艸卓)類風光不再 抗焦慮藥大致可分成苯二氮(艸卓)(BZ)類藥、新型抗焦慮藥(如氟哌噻噸/美利曲辛、唑吡坦、佐匹克隆、丁螺環酮等)、中藥類抗焦慮藥(如刺五加和天麻素)和新型抗抑郁藥四類(后面將單獨分析抗抑郁用藥,故暫時不涉及此類藥物)。 其中,化學類的抗焦慮藥經歷了三代變遷:第一代的代表是甲丙胺酯類(如安寧、眠爾通)藥物,是上世紀50年代以前主要的抗焦慮藥,但由于毒性較大、極易耐受和產生成癮性,故在BZ類藥物上市后就已逐步被淘汰;第二代為BZ類藥物,也就是俗稱的安定類藥物,此類藥物療效肯定,不良反應相對較小,使用廣泛,在上世紀后30年里發展迅速,迄今已有2000多個品種,但此類藥物的成癮性、依賴性都很明顯,所以近年來使用上已經受到明顯的限制;第三代是目前治療廣泛性焦慮中應用最多的藥物,包括丁螺環酮和新一代抗抑郁藥SSRIs、SNRIs、NaSSAs等。 另外,治療驚恐障礙目前雖然仍以阿普唑侖等短效BZ類藥物為主,但由于需要長時間治療而可能產生藥物依賴性,以致日后難以停藥,故目前臨床上常將BZ類藥物和新型抗抑郁藥聯用。 從圖2可以看出,相對于中藥類和新型抗焦慮藥增長勢頭的迅速,BZ類藥物的使用比例近年來已經明顯呈遞減趨勢。 BZ類藥物目前仍是臨床常用的抗焦慮藥,對于控制精神焦慮、緊張和伴隨的不安尤其是驚恐障礙有明顯的效果。代表藥物有地西泮、勞拉西泮、阿普唑侖和咪達唑侖等。 然而,該類藥也有明顯的不足。1999年對73位藥物治療專家應用BZ類藥物的國際性研究表明:BZ類藥物的濫用、依賴和成癮的危險雖然低于巴比妥類藥,但也存在嚴重的依賴和濫用的危險。目前BZ類藥物均屬于精神管制藥品,其生產、處方和銷售都被嚴格地控制,故近年來的銷量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臨床用藥份額從2004年的30%下降到2006年的21%。 丁螺環酮和坦度螺酮成績一般 丁螺環酮是首個獲得美國FDA批準用于治療廣泛性焦慮的非BZ類藥物,通過激動海馬區和杏仁核突觸后膜上的5-HT1A受體,抑制過多的5-HT的釋放,從而起到抗焦慮的效果,在一定的劑量范圍內對廣泛性焦慮癥安全有效且療效可維持長達數月。 除丁螺環酮以外,日本住友制藥研制的枸櫞酸坦度螺酮也具有類似的效果且藥物活性更高。但有越來越多的資料表明,坦度螺酮的抗焦慮效果有限,長期使用會使5-HT1A受體活性向下調節而減弱抗焦慮的效應,故此類藥物目前主要適用于首次用藥的輕中度焦慮患者,并因為其具有一定的抗抑郁效果也被廣泛用于伴有抑郁的焦慮癥患者。 加快起效時間是坦度螺酮亟需改進的問題,就此,目前臨床上多采用其與其他藥物聯用,能在一定程度上縮短起效時間。 目前,丁螺環酮和坦度螺酮的銷售額約占抗焦慮用藥銷售總額的2%(見表3)。 中成藥類、新型藥物引領風騷 除了化學藥,中成藥類、新型藥物等被廣泛用于緩解焦慮,并逐漸成為臨床用藥主流。 刺五加、天麻素、五味子、人參等單復方制劑都是常用的抗焦慮用藥。其中尤以刺五加和天麻素使用最廣泛,都已開發出了包括注射劑、溶液劑等在內的多種現代劑型,使臨床使用更方便、療效更強。 新型藥物的代表品種有氟哌噻噸/美利曲辛、唑吡坦、佐匹克隆、文拉法辛等。 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由丹麥靈北制藥研制開發,商品名為“黛力新”。氟哌噻噸是一種典型性抗精神病藥,小劑量能產生抗焦慮的作用,而美利曲辛屬于雙相抗抑郁劑,可以抑制去甲腎上腺素和5-HT的再攝取。黛力新在我國使用非常廣泛。 唑吡坦和佐匹克隆都是非BZ類藥。酒石酸唑吡坦由賽諾菲-安萬特研制,是全球首只非BZ類藥,與BZ類藥物不同的是,其只作用于ω2受體亞型,故不會產生肌松和抗驚厥的作用,所以不良反應更低。佐匹克隆是1987年由賽諾菲-安萬特研制的又一個此類藥物,與唑吡坦有相似的療效。 帕羅西汀、氟西汀等屬于選擇性5-HT再攝取抑制劑(SSRIs),在上世紀末成為一線抗抑郁藥,后來的臨床發現其治療焦慮有較好的效果。來自驚恐障礙和強迫癥的研究資料大部分都支持SSRIs治療焦慮障礙的觀點,但目前只有葛蘭素史克的帕羅西汀有足夠研究證據證明其治療廣泛性焦慮確切有效,具有不亞于安定的作用且不良反應輕微,但其他SSRIs治療焦慮癥的效果還有待更多的臨床研究來驗證。 新作用機理更受關注 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患焦慮癥的人日益增多,2005年抗焦慮、鎮靜催眠用藥總量已經達到35億元,并以3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長。目前的抗焦慮藥已不能滿足患者的需要,所幸許多新型抗焦慮藥已在歐美上市或進入了臨床試驗,不久或將進入我國市場。 唑吡坦控釋制劑和右旋佐匹克隆是兩個最新的鎮靜催眠用藥,于2005年在美國上市,在我國還未上市。這兩只藥可以說是唑吡坦和佐匹克隆的升級替代品。酒石酸唑吡坦緩釋劑由賽諾菲-安萬特研制,比唑吡坦療效更強、藥效更平穩、毒性更低。右旋佐匹克隆是首個可長期用于改善入睡困難和維持睡眠質量的藥物,由美國Sepracor公司開發,較佐匹克隆療效更好、毒性更低。 褪黑激素是松果體分泌的一種物質,具有鎮靜和抗焦慮的作用,也日益成為研究的熱點。日本武田公司開發了鎮靜催眠藥雷美替胺(ramelteon),是迄今惟一一個無濫用和依賴性的鎮靜催眠處方藥,也是近35年中首個新治療機制的失眠處方治療藥。雷美替胺作用于褪黑激素受體而不是GABA受體,可長期使用。同時,武田公司正在研究將雷美替胺用于其他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包括焦慮癥、抑郁癥和阿爾茨海默病。 另外,5-HT3受體拮抗劑近年來也成為抗焦慮藥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如奧丹西隆在試驗中顯示出與地西泮相同的抗焦慮作用??s膽囊素B受體拮抗劑具有長效抗焦慮作用,該類化合物作用選擇性高,療效好,是有廣闊前景的抗焦慮藥,目前正在研究的有禮來公司的L365260等。5-HT2受體拮抗劑富馬酸德倫環烷(deramciclane fumarate)能與腦內的5-HT2a和5-HT2b受體結合,其作用機制新穎,屬于新一類抗焦慮藥,目前已進入Ⅲ期臨床研究。
|
|
來自: 會吃會喝 > 《4.醫藥衛生疾病病理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