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時候開始擁有幸福的童年,都不算晚。”——羅伯特·瓦爾丁格教授 ▌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Homeostasis 演講人羅伯特·瓦爾丁格教授是哈佛大學醫學院麻省總醫院(MGH)精神科醫師、精神分析治療師。 他作為著名的成人發展研究所第四任所長,正在繼續其前面三任自1940年以來一直進行的兩項精神醫學領域最負盛名的“人生全程心理健康研究”:一項是“哈佛精英研究”,另一項是“波士頓背街男孩研究”。在過去的75年里,從這兩個項目中產生了大量的學術論文、書籍,許多成果影響了精神醫學、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踐。 在這個TED-X演講里,羅伯特聚焦于所有人都關心的“什么是美好人生?”這個問題,用兩個長達75年的縱向隨訪研究的成果,強調構成美好生活的最重要因素并非富有、成功,而是良好的心身健康及溫暖、和諧、親密的人際關系。 在這兩個研究項目的受試里,羅伯特提到,有一位后來成為美國總統的人。他出于醫師、科學家的倫理操守而沒有提其名,但有心人其實可以查到,1941年在哈佛讀二年級的總統是哪一位(經過搜索,我們認為最有可能的是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或者約翰·費茨杰拉德·肯尼迪)。除了這位大人物,還有四位參議員、四位進過內閣的人。 我2011年受羅伯特邀請,在其研究所做高級訪問學者四周,研究了一位受試的卷宗,可惜只看到1967年的隨訪資料就得回國了。行前忍不住要羅伯特“劇透”一下,這位直到45歲還混得不怎么好的哈佛精英后來如何?他告訴我說,該人后來成為著名的劇作家!許多好萊塢電影與其有關。 羅伯特的前任喬治·范倫特可能是最高產的精神科醫生之一。對這兩個項目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本已經被翻譯為中文的書——《怎樣適應生活》。近期他出版了《Triumphs of Experience》。看完這個演講覺得不過癮的人就該去讀這本書! 主持人:趙旭東 同濟大學精神醫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精神病學與精神衛生專業的臨床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近30年,專長是心理治療/家庭治療、心身醫學、跨文化精神病學。 視頻中文版編譯:王皓潔 石志道 吳明蓉 ▌Dr. Robert Waldinger 演講內容 生命進程中,是什么讓我們保持健康和幸福? 如果你現在開始著手規劃未來最好的人生,你會把時間和精力花在哪里? 回答有很多種,我們已經被無以計數的有關生活中最重要事物的圖景轟炸了。媒體上充斥著那些富有、高聲望、建立起自己事業帝國的成功人士故事。并且我們對這些故事堅信不疑。 有個最新的調查,詢問1980-2000年生的年輕人,他們最重要的人生目標有哪些。超過80%的人說,他們主要的生活目標是要變富有。這群年輕人中,還有50%說他們另一個主要生活目標是成名。
人一生中所做的選擇以及這些選擇怎樣影響他們,我們幾乎無從得知。我們對于人生絕大多數的理解,是從他人的回憶中獲得的。我們知道,人是不可能有完整清楚的記憶的。
馬克·吐溫曾經說過類似的話。他說道,“我人生中一些最悲慘的事情根本就沒發生過。”(笑)研究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實際上以一種更積極的方式在保存我們的記憶。我想起一張廣告上說的:“任何時候開始擁有幸福的童年,都不算晚。”(笑) 但要是我們能夠觀察整個人生呢?要是我們能從人們青少年時期一直追蹤到老年,去觀察到底什么才是真正能夠幫助人們保持幸福、健康的東西呢?我們已經做到了。 哈佛成人發展研究可能是目前有關成年人生活研究中歷時最長的。75年間,我們追蹤了724位男性。年復一年,我們詢問他們的工作、家庭生活、健康狀況,當然我們在詢問過程中并不知道他們的人生將會怎樣。這樣的研究極為稀少。幾乎所有類似的研究都在10年內流產了,原因可能是失訪率太高,或者沒有足夠的經費支撐,或者研究者興趣點轉移或去世以后沒有其他人接手。但是多虧了運氣以及幾代研究者的堅持,這項研究成活下來了。 在最早的724名男性中,大約有60位還在世,并繼續參與這項研究,他們絕大多數都已經超過90歲了。現在我們正開始研究他們總數超過2000個的孩子們。而我是這項研究的第四任領導者。 從1938年起,我們追蹤了2組男性:
這項研究的發起者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想到,75年之后我能夠站在這里,告訴你們這項研究仍然在繼續。 每兩年,我們充滿耐心和辛勤的研究人員打電話給我們的研究對象,詢問是否能夠再寄給他們一套有關他們生活的問卷。波士頓城郊的許多研究對象問我們:“你們怎么總是不斷地想要研究我?我的生活沒什么意思啊。”而哈佛的畢業生從沒問過這個問題。(笑) 為了得到他們人生最清晰的畫卷,我們不僅僅只是寄給他們問卷。我們在他們的客廳里對他們進行訪談,我們從他們的醫生那里獲取醫療記錄。我們獲取他們的血樣,掃描他們的大腦。我們和他們的孩子們交談。我們用攝像機記錄他們和自己的妻子談論最隱秘的擔憂。 大概十年前,我們終于詢問他們的妻子們,是否愿意作為研究對象加入我們的研究。很多女士都說:“你知道,是時候了。”(笑) 那么我們學到了什么?我們從這些人生活中提取出來的長篇累牘的信息到底教會我們什么?其實,完全無關財富、名聲或者拼命工作。我們從這項長達75年的研究中得到的最清晰的信息是: 良好的關系讓我們更快樂,更健康。就這樣! 對于關系,我們學到了三條。
事實證明,和家庭、朋友和周圍人群連結更緊密的人更幸福。他們身體更健康,他們也比連結不甚緊密的人活得更長。而孤單的體驗是有害的。和不孤獨的人相比,那些比自己所希望的樣子更孤單的人覺得自己更不幸福,他們到中年時健康狀況退化地更快,大腦功能衰退更早,而且壽命更短。 令人遺憾的是,任何一個時刻,每5個美國人中就有不只1個說自己孤獨。我們知道,在人群中你也可能感到孤獨,在婚姻中你也可能感到孤獨。
事實證明,處于沖突之中真的對我們的健康有害。舉個例子,充滿沖突而沒有感情的婚姻,對我們的健康非常不利,甚至有可能比離婚還糟。而生活在良好、溫暖的關系中是有保護作用的。 當我們追蹤我們的研究對象到他們的80歲之后,我們希望回顧他們的中年生活,來看看我們是否能在那時預測誰會享有幸福健康的晚年,誰不會。當我們把所有有關他們50歲的信息都整合起來之后,發現能夠預測他們晚年生活的不是他們的中年膽固醇水平,而是他們對所在親密關系的滿意程度。 50歲時對自己的親密關系最滿意的人,80歲時最健康。良好、親密的關系似乎能緩沖我們在衰老過程中遇到的坎坷。 生活得最幸福的伴侶,無論男女,在他們80歲之后都說,當他們感到更多軀體疼痛時,他們的心情依然快樂。而那些處于不幸關系中的人,當他們感受到更多軀體疼痛時,這些疼痛被增加的情感痛苦給放大了。
研究表明,在80歲之后依然處在對另一個人的安全依戀關系中是有保護性的。在關系中真的感到自己能在需要時可以依賴另一個人的人們,他們保持清晰記憶力的時間更長。而感到自己在關系中真的無法依賴另一個人的人群,他們將更早出現記憶力衰退。 而那些良好的關系,并不一定要一直保持平順。一些 80-89 歲的老年夫婦,他們可能一天到晚都在吵架。但只要他們感到自己真的能在困難時刻依賴另一個人,他們根本就不會記得那些爭吵了。所以我們學到的是,良好、親密的關系有利于我們的健康和完好狀態。這是老智慧,是祖母和牧師的忠告。 為什么明白這個道理這么難?
為什么這些這么難理解?這么容易就被忽視了?是啊,我們是人。我們真正喜歡的是快速解決方案,一種我們能得到的,又能讓我們生活得好并且一直保持下去的東西。關系錯綜復雜,照顧家人和朋友是繁重的工作,一點也不性感也不光芒萬丈。而這也是終生的,絕無盡頭。 在我們的75年研究中擁有最幸福退休生活的人是那些主動尋找玩伴來替代工作伙伴的人。正如調查中的年輕人一樣,我們的研究對象中很多人在一開始還是青年的時候,真的相信聲望、財富以及高成就是他們想要生活得更好就必須追求的。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在這75年間,我們的研究顯示:發展得最好的人是那些把精力投入關系,尤其是家人、朋友和周圍人群的人。 那么你們呢?假如你們今年25,或者你們40,或者你們60歲。投入關系對你們來說是什么樣的?可能性可能是無限的。也許是簡單到拿和屏幕打交道的時間來和人打交道,或者通過一起做點什么新鮮事,比如散步或者約會,或者聯系那個多年來不曾說過話的人,來點亮一段死氣沉沉的關系。因為對一個總把小別扭放心里的人,這些看上去很平常的家庭敵對事件是會造成嚴重后果的。 我想用馬克·吐溫的另一條名言來結束。一百多年前,當他回顧自己的一生時,他寫下了,
所以說,好的生活是建立在好的關系上的。而這種理念是值得傳播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