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是一種以胃黏膜慢性炎性病變為主要表現的疾病。根據胃鏡檢查所見的黏膜形態和有關的病理資料,可分為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肥厚性胃炎3種。臨床上以淺表性胃炎與萎縮性胃炎為多見。其臨床表現以胃部飽脹痞滿、噯氣或疼痛為主癥,病程緩慢,反復發作,可伴見嘔吐、泛酸、消瘦無力,有時可見大便隱血試驗陽性,上腹壓痛范圍廣泛。中醫雖無本病的記載,但其主要癥狀與“胃脘痛”“痞滿”“嘔吐”等病證有密切的關系。現代中醫對本病的病機與治療的認識,就是從總結前人對這些病癥的治療經驗入手的。
中醫對于“胃脘痛”“痞滿”“嘔吐”病因的認識,認為與內因和外因多個方面有關。《素問·舉痛論》說:“寒氣客于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素問·痹論》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在《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中還說:“土郁之發……民病心腹脹,腸鳴而為數后,甚則心痛脅月真,嘔吐霍亂……木郁之發……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可見外感于邪和飲食不節是引發這類病證的重要原因,而肝脾功能的失常,是其基本病理。其病因變化,有虛有實,實者為肝氣橫逆,旁干脾胃的肝胃不和證,虛者則為脾胃虛弱,中虧不運之證,或脾胃陰傷,胃失濡潤之證。因其中虛,則變生痰濕、郁熱、瘀血,使證候更為復雜。 明·張景岳《景岳全書·心腹痛》論胃痛的病因時指出:“唯食滯、寒滯、氣滯者最多,其有因蟲、因火、因痰、因血者,皆能作痛,大多暴痛者多有前三證,漸痛者多由后四證。”而總其大要,“因寒者常居八九,因熱者唯一二”。證諸臨床,確是事實。臨床所見各類患者的病理表現,雖然千頭萬緒,然常見者只有肝郁氣滯、脾胃虛寒、胃熱傷陰等不同的病理變化類型。治療當因證而異,其中萎縮性胃炎治療更為困難。一般慢性胃脘疼痛脹滿之證,大都屬于虛寒之證,因飲食勞倦易傷脾胃之陽,而脾為濕土,易從寒化。但萎縮性胃炎,雖亦有氣郁、寒滯、因痰飲、因血瘀者,而胃熱傷陰最為常見,治療當清養胃陰為主。
針灸治療胃痛、嘔吐、脹滿等慢性胃炎常見癥狀的記載由來已久。早在《內經》就記載不少的治療處方,如《靈樞·厥病》載:“厥心痛,腹脹胸滿,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太白。”《靈樞·四時氣》載:“善嘔,嘔有苦……邪在膽,逆在胃……取三里以下;胃氣逆,則刺少陽血絡……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則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則散而去之。”《靈樞·口問》:“寒氣客于胃……故為噫,補足太陰陽明。”《針灸甲乙經》的記載亦復不少,這里就不再贅述。其后的《千金要方》對胃部病證的治療處方記載尤詳:“胃病者,腹月真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下取三里;胃中熱病,灸三里三十壯;干嘔不止,粥食湯藥皆吐,灸手間使三十壯;病人干嘔,灸心主、尺澤佳,又法灸乳下一寸三十壯;治噦灸承漿七壯,炷如麥大,又灸臍下四指七壯,吐逆嘔不得食,灸心俞百壯;吐逆不得食,灸巨闕五十壯;吐逆食不止,灸胃脘百壯;吐逆飲食即出,灸脾募百壯;嘔吐宿汁吞酸,灸神光膽募百壯;噫噦嘔逆,灸石關百壯;心痛腹脹,澀澀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陰;心痛不可按,煩心,巨闕主之;心腹中卒痛石門主之;心懊微痛,煩逆,灸心俞百壯;心痛如錐刀刺,氣結,灸膈俞七壯;心痛煩堅氣結,灸太倉百壯;商丘、幽門、通谷主喜嘔,胃俞、腎俞主嘔吐;少商、勞宮主嘔吐,中庭、中府主嘔逆吐,食下還出;維道主嘔逆不止,膈俞主吐食,又灸章門、胃脘。”《針灸大成·腹前脹滿門·心脾胃門》:“食不下,內關、魚際、三里;心腹脹滿,絕骨、內庭;脹而胃痛,膈俞;胃腹膨脹,氣鳴,合谷、三里、期門;心痛食不化,中脘;胃脘痛,太淵、魚際、三里、兩乳下各一寸、膈俞、胃俞、腎俞;支滿不食,肺俞;振寒不食,沖陽;胃熱不食,下廉;胃脹不食,水分;翻胃先取下脘,后取三里、胃俞、膈俞、中脘、脾俞;不能食,少商、三里、然谷、膈俞、胃俞、大腸俞;不嗜食,中封、然谷、內庭、厲兌、隱白、陰陵泉、肺俞、脾俞、胃俞、小腸俞;胃熱,懸鐘;胃寒有痰,膈俞。”以上這些針灸治療處方,幾乎涉及胃部疾病的絕大多數癥狀表現,對后世慢性胃炎的針灸治療,具有較重要的臨床參考價值。 胃者,匯也,乃沖繁要道,無物不受,無物不入,故為患最易。然其又為五臟之本源,人身之根蒂,受一身資糧之任,其所主經脈,多氣多血,及其得病,若非頑邪膠固,或元陽式微,以針灸調之,亦可獲效。可以肯定地說,針灸對于慢性胃炎具有較好的癥狀改善作用。此外,我們還比較了針灸前后胃黏膜組織學的變化,結果發現針灸明顯地改善了胃黏膜的病理表現,一些萎縮性胃炎的黏膜竟出現了逆轉,這說明針灸的療效具有一定的組織學依據。我們認為,對于胃病的治療,應辨證治療與對癥治療相結合,在臨床上,既要牢牢地把握住病機,又能選擇針對性的用穴,則可明顯地改善癥狀。 慢性胃炎雖有痛、嘔、痞、滯等癥狀,但它們都是各自病理證候的外在反映。臨床上還應該對其進行辨證施治,才能獲得較好的療效。根據臨床的表現,一般可分為肝郁氣滯、脾胃虛寒和陰虛胃熱三大基本證型,對于肝郁氣滯證,治療宜疏肝理氣,和胃止痛。常選用中脘、肝俞、期門、內關、足三里、陽陵泉等穴,如肝火犯胃,痛勢急迫者,可加太沖穴,若見嘔血、黑便者,可選用膈俞、血海。對于脾胃虛寒證,治擬健脾益氣,溫中和胃,方以脾俞、胃俞、章門、中脘、足三里為主,若見食積配天樞、中封。對于陰虛胃熱證,應以養陰益胃,清熱潤燥為法,方用胃俞、中脘、內關、三陰交、太溪、內庭,口干便結者加承山。以上證候臨床常相互兼夾,治療時,需加以兼顧。一般地說,治其實,多用募及癥狀所現之腹部穴位,加相應的下合穴及足陽明、足少陽等經穴位;治其虛,多用俞募相配,加相應的原絡穴位,甚則可用關元、氣海、命門等補益之穴。痰多用中脘、豐隆;郁熱加內庭、三里;氣滯配期門、支溝、內關;血瘀用血會、血海、三陰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