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歐陽恒的學生。2010年,唐雪勇偶然看到歐陽恒整理的方劑稿子,對皮膚科專科方藥產生了濃厚興趣。經過一年多的收集、整理、歸納,寫出了書稿《皮膚科臨床常用方劑精選》。2011年7月,唐雪勇拿著書稿找歐陽恒斧正。那時歐陽恒因肺氣腫住院。歐陽恒將書稿留下說要仔細看看。戴上眼鏡,拿出放大鏡,歐陽恒逐字逐句地看。由于戴上了呼吸面罩,眼鏡只能架在面罩之上,不時滑落。看字是傾斜的,看不了一會兒歐陽恒便要揉揉眼,閉上眼小憩。幾天后,歐陽恒的妻子找到唐雪勇,交給他一封信。拆開,是歐陽恒寫的關于書稿的書面修改意見,包括書名、分類、方藥編排、外用方劑、治法5個方面的問題。唐雪勇無法想象,病床上的老師,是怎樣支撐著看完了那近5萬字的書稿,又是怎樣顫巍巍地寫下這近千字的修改意見書。書稿的編著者中,不會出現歐陽恒的名字。唐雪勇說,老師寫給他的信,他作為最珍貴的手跡收藏,等以后方劑精選這本書成熟出版時,他希望把老師的這封書信手跡刊于序言中。現在歐陽恒已經看不了書了,眼睛盯著字看一會兒便變成模糊的一片。6月27日,皮膚科主任醫師、歐陽恒的學生朱明芳來到病房,將她編寫的《歐陽恒臨床醫案集》念給他聽。朱明芳珍藏著跟歐陽恒學習時他開下的處方,她稱之為寶貝。抄方時,對一些有特點的方子,歐陽恒會闡釋原方出處、組方原則及用藥規律;傳授多年臨床積累的臨證經驗。抄方時來不及解釋的東西,下了班他也會給學生講解清楚。朱明芳說這是她學習的結晶,更是老師傾心傳授的見證。每治療一個疑難雜癥病人,歐陽恒便把學生叫到辦公室,向他們解說。他多年來的讀書筆記、讀書心得、整理的藥方,這些可以算得上秘方的東西,毫不保留地拿出來給學生看、傳抄。學生都說,跟著歐陽恒老師不僅是學中醫,更學習為學之道,為醫之道。學生的跟師心得交給他看,發下來就是滿紙批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派來檢查的人看了都驚嘆不已,說這樣的老師,難得!他曾翻閱數十部醫籍,專程搜閱有關皮膚病的論述。辦公桌的玻璃板下,壓著很多小紙條,細看之下,都是不常用的方劑及劑量用法等。六十多歲學五筆打字,后來用電腦寫論文開藥方。他家書房,藏書數千冊。住院期間,他還在病床上完成了《皮膚病發物與忌口》、《神經性皮炎的防與治》等5篇科普文章。他經常回訪病人,有的是工人,有的是居民。就憑一個電話或一個門牌號去找。他甚至親自給病人熬藥洗澡。
歐陽恒至今已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近100名。其中湖南省中醫院皮膚科主任楊志波教授、南方醫科大學楊柳教授、中國中醫科學院望皮膚科主任李廣瑞教授等3名學生已是中醫皮膚科領域的成名專家。

醫者,病人性命所系也,治病救人的事,絲毫馬虎不得。一本書、一篇文章,可能錯個字句便會誤人性命,嚴謹是一個醫生必備的素養。師者,學生希望所系也。作為醫生的老師,我更要對學生負責。對學生不負責任,就是對病人不負責任。年輕人肯學,是一定要鼓勵的。有人說,現在看中醫只有找老中醫才信得過。這里有個誤區:都去找老中醫看,年輕人怎么成長?中醫帶徒弟的傳統方法,沿襲至今已發展到最高級的階段。全國老中醫專家學術繼承已進行到第五批,通過批準的主治醫師以上的高級學徒拜師學習三年,保證了學習時間的集中性;通過隨師臨床、技能操作、經驗筆錄、資料整理等過程,把名醫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甚或各名師的絕活傳承下來。中醫是一座需要終生學習的寶庫。即使你成了名醫大家,學習仍是必不可少的。對自己的經驗,老師務必傾囊相授,不要怕學生超過自己。長江后浪推前浪,況且,老師的名不就出在學生身上嗎?讓青年醫生快速成長,才能更好地延續中醫事業的發展。問我給病人熬藥事?哦,那是個患銀屑病的孕婦,她要保胎,用藥有諸多禁忌,一旦發高燒得立即服藥。藥房沒有那么及時,我就在病房支了個爐子。我給她熬藥更安全。洗澡的是個銀屑病男患者,三十多歲,離了婚,家里沒人來照顧,需要用藥水給他泡澡。因他全身布滿膿皰,膿水流出,氣味難聞,小護士有些不敢。我那時是五十多歲的人了,沒關系,就給他洗。醫術就是仁術,做這些事沒啥奇怪的。醫生是一個特殊的職業,長期面對各種病痛的病人,久而久之,容易產生“同情疲勞”的職業病。我要求那些年輕的醫生護士不要嫌臟不要嫌煩,對病人要耐心細致。病房醫生24小時負責,對重癥病人要睡在病房守護。學深終有限,德高價無窮,先樹其品德,而后精于學問。學醫的都應將孫思邈的“大醫精誠’奉為座右銘。“絕不能收!”歐陽恒叫學生李小莎追出去將紅包還給了病人。事情發生在2013年元月。一位郴州來的硬皮病患者林女士在病房找歐陽恒看完病后,拿出一個紅包。歐陽恒執意不收,病人丟下紅包就走了。很多患者看著歐陽恒帶病給自己治病,想多給些診療費,歐陽恒從來不收。遇到生活困難的病人,他還經常免去50元專家掛號費。不拿紅包,不開大處方,不用回扣藥,是歐陽恒從醫的“三不原則”。兒子歐陽偉沙回憶:“1995年,父親在中醫附二院當院長。一天,人家登門拜訪,塞給父親一個紅包,他像觸電一樣從椅子上彈起來。兩人在客廳里推來推去,像打架一樣。把客人和紅包送走后,父親坐在沙發上撫著胸口自言自語:‘這怎么能收?這怎么能收!’”一位扁平疣患者,之前屢治不愈,花了6000多元錢。歐陽恒開了幾副外用藥,花幾十元錢,就治愈了。一個腋臭患者來就診,歐陽恒沒開藥,要他用熱饅頭蘸密陀僧散夾于腋下。饅頭5毛錢一個,密陀僧散2元10克,每天早晚1次,一個星期后便獲得良效。坐門診時,有人找上門來,讓歐陽恒幫忙推銷一種藥片,說一盒給15元回扣,被歐陽恒一口回絕。夫人劉愛蘭說:“我開他玩笑,說他是‘沒錢名醫’。他名氣大,找他看病的人絡繹不絕,但他沒有一分錢的額外收入。單位發獎金,本來按職務分等級發。他當上院長后,改了個制度,他這個院長的月獎金只有幾百元。”當院長時,歐陽恒對費用開支方面管得很嚴。有個科室的一個年輕人,報賬時夾了一張旅游的票,歐陽恒直接將票扯了出來。“不該簽的字堅決不簽。”他以身作則。有一次到山東菏澤白癜風醫院去參觀學習,為給醫院節約經費,歐陽恒每餐都是兩個饅頭,一碗湯。還有一次從大連到上海,歐陽恒有資格坐飛機,他偏要坐火車硬座,帶兩個面包,兩瓶啤酒,路上“吃喝”。

少了愛心,就缺了靈魂。你可以不把病人當親人,但是一定不要把病人當“搖錢樹”。我參加援非醫療隊支援非洲時,治好了一個中風病人,病人拿出一塊手表送給我。當然不能收!我代表的是中國的形象。不拿紅包、不開大處方、不用回扣藥只能說是堅守了職業操守,并不能算作崇高。中醫藥里面有味中藥叫“金不換”,因藥效奇特而顯貴重。好藥“金不換”,好的德行操守也一樣。在古代,金銀不僅僅代表財富,更是德與美的象征。很多中藥以金銀的光澤形象命名,像金釧草,金銀藤,金盞銀臺等。現在人眼里只有金銀的功效而沒了金銀的形象,于是就有了回扣藥,大藥方等等的東西。農村不富裕,有的醫生開大藥方,幾百上千的藥,農民怎么吃的起?做事要對得起良心。盡量用有效便宜的藥物,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回扣藥,這個風氣不對頭,得動大手術。中醫里面有扶正祛邪的治法,對回扣藥,醫務人員要自覺抵制,正己身以祛他邪。歐陽恒住院后,每日早中晚老伴劉愛蘭都要送飯過來。69歲的劉愛蘭要做飯、整理家務、接送孫兒上下學。結婚51年,家務事從來沒讓歐陽恒操過心。一些大事,歐陽恒也未能“盡心”。劉愛蘭父親也是當地有名的中醫,劉愛蘭說:“我能理解醫生,理解歐陽。”兩個兒子曾經都想學醫。大兒子歐陽京安考上湖南中醫藥大學。小兒子歐陽偉沙報考廣東中醫藥大學差了兩分。家里既是診室又是病房。不上班時,有病人找到家里來,歐陽恒就在家里接診;病人在醫院熬藥不方便,便到家里熬藥。周末,歐陽恒騎著自行車跑到郊外為病人采摘草藥。歐陽恒一直忙于工作,全家人沒有一起出去玩過。歐陽京安曾提議,等歐陽恒退休了,就一起去廣州旅游。這也是歐陽恒一直所期待的。“醫生告訴我:現在只要有風吹草動,他的病情就會加重。事實上現在要是不上呼吸機一兩天就會昏迷,不上氧可能活不過一天。”劉愛蘭用手抹去大顆的眼淚。

對家里,不是沒有愧疚。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對醫生來說,親人應服從病人。1966年,我大兒子出生,當時我正在鄉下忙工作,初為人父卻沒有聽見孩子第一聲啼哭;1975年2月26日,我愛人待產生老二。那天我要上班,下班后才過去。后來她每次提到這事就會埋怨我幾句。可是我要上班啊,病人排著隊等著看病,怎么走得開?醫生休假,病魔可不休假。也有心酸的時候。偉沙4個月大的時候我去援非,兩年后回來,他不認識我。妻子帶著他們兩個去火車站接我。京安叫爸爸,小兒子扯著媽媽的衣服問:“我也可以跟著哥哥叫爸爸嗎?”當時心就給揪住了。家庭能兼顧是最好的。如果純粹為了賺錢而冷落妻子,是不應該的。但有些工作,像醫生、警察、記者,該在崗位上時就得在崗位上,有需要時就得出現。還好,我的家人是我工作最堅強的后盾。在孩子教育上,我也沒出多大力。他們的路都是自己走出來的。小兒子考大學差了兩分,我在那邊有熟人,老伴希望我打個招呼把他弄進去。我不愿意,我高興的是偉沙也不愿意。人人都喊要公平,但往往自己就在行不公平之事,每個人都有這樣那樣的關系網,一旦動用,對其他人是不是就不公平了呢?這個社會還是需要原則的。后來小兒子當上警察,靠自己的本事,挺好。大兒子在醫院器材科工作,那是最容易出問題的地方,業界出了相關問題,他回來跟我討論,表明心跡——不是自己的東西絕不碰,我也就放心了。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每個細胞都健康,這個社會才健康!5月9日,中醫附二院皮膚科副主任向麗萍去病房看望老師。“皮膚科一定要朝中醫特色方向走,不要走偏了……”病床上,歐陽恒向向麗萍殷殷囑咐。歐陽恒擔任皮膚科主任6年,1995年退下來后,仍然關心科室的發展,甚至在病床上也念念不忘。2012年年底,唐雪勇負責錄制科室團拜VCR,去找歐陽恒錄制講話視頻。“現在是充滿挑戰的年代,醫療工作逆勢而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我希望在新年里科里取得更大的成績!”鏡頭前,歐陽恒努力傳達他對科室全體人員的新年祝福。為了“不影響新年的祥和氛圍”,歐陽恒特意摘下了呼吸面罩。前任院長肖四旺說:“歐陽恒醫術精湛,創新立說,成果斐然。退休這么多年,皮膚科科室外面仍掛著他的照片,他是醫院的標桿。”證書、藥品、書籍等印證他的求索之路。《發揚中醫特色,搶救危重病人》獲湖南省人民政府記功證書;自己研制的中藥紫銅消白方治療白癜風的臨床應用研究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獎三等獎。以他為中心的皮膚穿瘍科是湖南最早的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主編《中醫皮膚病學》、《實用皮膚病手冊》等著作10余部;參編著作5部;發表論文50余篇。他主攻白癜風、銀屑病、皮膚癌。銀屑病是令世界醫學界頭疼的疑難病,銀屑病中最難治的又數重癥型“泛發膿皰性銀屑病”。這種罕見的皮膚病,死亡率極高。歐陽恒苦苦求索,終于獨創了一套有效的治療方法。1981年,一例嚴重泛發膿皰性銀屑病患者急診入住皮膚科,患者為19歲的女大學生,高燒40℃以上,持續10天不退。患者從另一家醫院轉過來,醫生已給她“判了死刑”。病人呈現熱毒癥狀與體征,一般的物理降溫已無濟于事,歐陽恒試圖對冰水冰塊加以改進。他據中醫以陰制陽的觀點,想到地下煤層中的煤塊應該極具陰寒之性,當即把煤塊碾碎如泥,做成多形態的煤糊糊送冷藏柜冰凍,隨后拿來煤冰球、煤冰塊貼敷于體表各大動脈博動部位,輔以解毒行瘀之湯藥灌腸,直滌大腸之毒熱。奇跡出現了!病人的高熱得到了控制,逐漸恢復到正常體溫!
病人住院治療近四個月,從死亡線上逃出來。隨后來住院的膿皰性銀屑病患者,均被中醫藥臨床治愈。
歐陽恒談中醫藥——
7歲時我母親病重離世,我萌發了治病救人的決心,邊務農邊讀書。高中時家里到學校幾十里路,全靠步行,鞋子磨破了,腳上磨出了血泡,但是只要想到讀書后就能學醫,怎樣都有動力。我如愿以償學了醫。工作后,我參加了援外針灸班,參加了赴云南抗震救災醫療隊,1975年參加醫療隊赴非洲、歐洲行醫。回國后,又到湘雅一醫院、二醫院進修。是黨和國家培養了我。中醫藥事業值得我為之奮斗終身。有些人不看好中醫,致使中醫得不到重視。中醫大夫一天診療病人約40—50人次,其總體收入還不抵西醫大夫手術刀下一個切口。部分中醫藥人員拼命往西醫那邊靠,或明或暗或改行跳槽,部分中醫、中醫院“不姓中”,這些現象既影響了中醫的整體形象,又遏制了中醫學術的發展。要正確對待中醫,從事中醫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要有操守,不能因為利益的驅動而放棄。
中醫的治療辦法很多,一個行不通可嘗試另一個,永無止境,在治療某些疑難病癥上有不可替代的優勢。業界同行應舍棄一孔之見,彼此間相互尊重、支持。在中醫藥研究上,要傳統與現代并舉。加強對中醫特色的認識,保持和發揚中醫的優勢,是中醫藥業界永遠不變的主題。
(光明日報記者唐湘岳 唐天 周彩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