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六君子湯詳解研討 本資料由朱永庫老人,在研究學習中醫方劑學.《中醫藥方精選網》和多名老中醫經驗資料后所編輯,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時,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六君子湯藥方的詳解和研討,供有緣人對癥選藥 組成;人參3克(焗服) 白術4.5克 茯苓3克 炙甘草3克 陳皮3克 半夏4.5克 生姜3片 紅棗2枚 加減; 1.氣虛較甚者,重用人參、白術; 2.痰多壅盛者,重用半夏、陳皮; 3.畏怕冷者,加炮姜、附子以溫中祛寒; 4.痰多清稀者,加干姜、細辛以溫肺化飲。 本方現代常用于治療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以及慢性腸胃炎、妊娠嘔吐等辨 證屬脾胃氣虛挾痰濕證者。 1.瀉痢 2.吞酸 3.眩暈痞悶 1.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2.化療中消化道毒副反應 3。肝炎 4.冠心病 5.帕金森氏病 6.妊娠嘔吐 7.慢性 [功用] 益氣健脾,燥濕化痰。 [主治] 脾胃氣虛兼痰濕證。面色痿白,語聲低微,氣短乏力,食少便溏,咳嗽痰 多色白,惡心嘔吐,胸脘痞悶,舌淡苔白膩,脈虛。 本方為治療脾胃氣虛兼痰濕證的常用方劑。臨床以食少便溏,胸脘 痞悶,咳嗽痰多色白,舌淡苔白膩,脈虛為使用 六君子湯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錄自《醫學正傳》卷3) [組成] 陳皮一錢(3g) 半夏一錢五分(4。5g) 茯苓一錢(3g) 甘草一錢(3g) 人 參一錢(3g) 白術一錢五分(4.5g) [用法] 上切細,作一服。加大棗二個,生姜三片,新汲水煎服。 [功用] 益氣健脾,燥濕化痰。 [主治] 脾胃氣虛兼痰濕證。面色痿白,語聲低微,氣短乏力,食少便溏,咳嗽痰 多色白,惡心嘔吐,胸脘痞悶,舌淡苔白膩,脈虛。 [病機分析] 脾主運化,一是將飲食中吸收的水谷精微轉輸至心肺,進而營養全身 各臟腑組織器官,二是在消化飲食物的基礎上,吸收其中的部分水液,亦將其轉輸至心 肺。即“食氣人胃,濁氣歸心…….飲人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 歸于肺”(《素問.經脈別論》);“夫飲食人胃……津液與氣,人于心,貫于肺”(《脾 胃論》卷上)。脾之運化功能的發揮,主要依賴于脾氣的推動作用和脾陽的溫煦作用。 若脾氣虛弱,運化失司,或致消化吸收功能減弱,氣血生化乏源,則納少便溏,面色少 華;土不生金,肺氣失充,則少氣懶言,語聲低微。或致水液代謝失常,水濕停滯,凝 滯不化,積聚成痰,正如張介賓所云:“脾主濕,濕動則為痰”(《景岳全書》卷31)。痰 為有形之邪,既易阻滯氣機,又常隨氣機之升而上犯于肺,故見咳嗽痰多、胸脘痞悶、 惡心嘔吐等肺胃氣逆,氣機失暢之征,所謂“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即是對 上述病機變化的概括。因此,脾氣虛弱,濕聚成痰是本證的基本病機。 [配伍意義] 本方治證以脾虛為本,痰阻為標,方由四君子湯加半夏、陳皮而成。 李中梓說:“脾為生痰之源,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醫宗必讀》卷9)。張介賓亦 說:“見痰休治痰”.,“善治痰者,治其生痰之源”(《景岳全書》卷31)。故方中用四君子 (人參、白術、茯苓、甘草)益氣補虛,健脾助運以復脾虛之本,杜生源之源,且重用 白術,較之原方四藥等量則健脾助運,燥濕化痰之力益勝。半夏辛溫而燥,為化濕痰之 要藥,并善降逆以和胃止嘔,《藥性論》云其“消痰,下肺氣,開胃健脾,止嘔吐,去 胸中痰滿”(見《證類本草》卷10);陳皮亦辛溫苦燥之品,既可調理氣機以除胸脘之 痞,又能和胃止嘔以降胃氣之逆,還能燥濕化痰以消濕聚之痰,其行氣之功亦有助于化 痰,所謂“氣順則痰消”是也。二藥合用,燥濕化痰、柑胃降逆之功相得益彰,故相須 以除痰阻之標。煎煮時少加生姜、大棗,協四君可助益脾,伍夏、陳而能和胃。綜觀本 方藥物,實乃四君子湯與二陳湯(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相合而成,二方并施,意 在甘溫益氣而不礙邪,行氣化滯而不傷正,使脾氣充而運化復健,濕濁去而痰滯漸消。 本方配伍特點為:以益氣健脾之品配伍燥濕化痰之藥,補瀉兼施,標本并治。且甘 溫補脾,助運化之功,可杜生痰之源;燥濕化痰,除中焦之濕,又能助脾運之復,二者 相輔相成,共奏益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 本方為四君子湯加味而成,陳皮、半夏之性雖較溫燥,但又非峻猛攻逐之品,加之 六藥配伍成方,補中寓消,補而不滯,類似四君子湯甘溫沖和之性,故名曰“六君子 湯”。即如吳昆所云:“名之曰六君子者,表半夏之無毒,陳皮之弗悍,可以與參、苓、 術、草比德云爾!”(《醫方考》卷3) [類方比較] 本方由四君子湯加味而成,均有益氣健脾之功。二方比較,四君子湯 為益氣健脾,主治脾胃氣虛證的基本方,本方在其基礎上重用白術,并加半夏、陳皮二 藥,又增燥濕化痰和胃之功,適宜于脾胃氣虛兼痰濕內阻、肺胃氣逆之證。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本方為治療脾胃氣虛兼痰濕證的常用方劑。臨床以食少便溏,胸脘 痞悶,咳嗽痰多色白,舌淡苔白膩,脈虛為使用要點。 2。加減法 氣虛較甚者,重用人參、白術;痰多壅盛者,重用半夏、陳皮;畏寒 怕冷者,加炮姜、附子以溫中祛寒;痰多清稀者,加干姜、細辛以溫肺化飲。 3.本方現代常用于治療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以及慢性腸胃炎、妊娠嘔吐等辨 證屬脾胃氣虛挾痰濕證者。 [使用注意] 本方性較溫燥,真陰虧損者忌用。 [源流發展] 六君子湯始見于《醫學正傳》卷3引《局方》,從其組成及命名來看, 顯然由四君子湯加陳皮、半夏而成。本方主治證候原書僅以“痰挾氣虛發呃”概之,所 論甚簡,明代薛己在《外科發揮》卷5中對其作了進一步的補充:“一切脾胃不健,或胸 膈不利,飲食少思,或作嘔,或食不化,或膨脹,大便不實,面色萎黃,四肢倦怠”, 明確指出本方為治療“一切脾胃不健”而設。此后歷代醫家在臨床實踐中,又將本方用 于“口舌生瘡”(《口齒類要。口瘡》)、“帶下”(《濟陰綱目》卷3)、“痔漏”(《羅氏會約 醫鏡》卷12)、“驚搐”(《證治準繩.幼科》卷2)、“瘡瘍久潰不斂”(《證治準繩.瘍醫》 卷2)等等。綜觀本方組成藥物,四君子湯為益氣健脾專方,陳皮、半夏為燥濕化痰要 藥,合而成方,使補中益氣之劑又增燥濕化痰之功。因而盡管后世運用本方所治甚廣, 但其證候應均不出脾胃氣虛,兼有痰濕內蘊的基本病理。據兼證不同而對古方進行加減 化裁,是中醫臨床處方用藥的重要方法,體現了中醫學辨證論治的特色,并由此而衍化 出許多傳世的名方,本方即其中的成功范例。清代名醫柯琴在本方基礎上又加木香、砂 仁而創制了“香砂六君子湯”,用于治療脾胃氣虛,濕阻氣滯之證,該方與六君子湯均 在臨床享有盛譽,被歷代醫家廣為沿用。 本方原為湯劑,現代有人將方中人參易為黨參,制成丸劑,名“六君子丸”(《中藥 成方配本》)。 [方論選錄] . 1.吳昆:“氣虛痰喘者,此方主之。氣壯則痰行,氣虛則痰滯。痰遮氣道,故令人 喘。甘者可以補氣,參、苓、術、草,皆甘物也;辛者可以治痰,半夏、陳皮,皆辛物 也。用甘則氣不虛,用辛則痰不滯,氣利痰行,胡喘之有?或惡人參之補而去之,此不 知虛實之妙者也。”(《醫方考》卷2) “氣虛,痰氣不利者,此方主之。《內經》曰:壯者氣行則愈,怯者著而成病。東南 之土卑濕,人人有痰,然而不病者,氣壯足以行其痰也。若中氣一虛,則不足以運痰而 痰證見矣。是方也,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前之四君子也,所以補氣;乃半夏則燥 濕以制痰,陳皮則利氣以行痰耳。名之曰六君子者,表半夏之無毒,陳皮之弗悍,可以 與參、苓、術、草比德云爾!”(《醫方考》卷3) 2.汪紱:“為氣虛而有痰者設。痰本于濕而成于火。脾土不能制水,則水積而成濕, 濕郁成熱,脾虛亦生熱,則濕結而成痰,故祛痰為末,而健脾燥濕乃治痰之本。然既有 痰,則不可無以祛之,故此方加祛痰之藥,而仍以四君子為主。加半夏辛滑能推壅行 水,開闔陰陽,通利關節,為行痰之專藥,人多疑燥,實非燥也,但陰虛火爍,津液渾 濁,逼而上沸,或夾膿血之痰則非所宜。陳皮辛苦燥濕和中,主于順氣,氣順則痰消。” (《醫林纂要探源》卷4) 3.徐大椿:“脾氣有虧不能健運,故痰濕內聚,食少吞酸焉。人參補氣扶元,白術 健脾燥濕,半夏燥濕氣以化痰,陳皮利中氣以和胃,茯苓滲濕氣,炙草益胃氣也。俾脾 健氣強則胃氣白化,而痰濕無不消,何食少吞酸之足患哉。此補氣化痰之劑,為氣虛痰 濕內聚之專方。”(《醫略六書.雜病證治》卷18) 4.唐宗海:“四君子補胃和中,加陳皮、半夏以除痰氣。肺之所以有痰飲者,皆胃 中之水不行,故爾沖逆,治胃中即是治肺。”(《血證論》卷7) [評議] “此補氣化痰之劑,為氣虛痰濕內聚之專方”,徐氏此論高度概括了六君子 湯的功用和主治證候,可謂言簡意明,切中肯綮。其余各家亦均主此說,吳氏從辛甘之 配伍,論述本方補氣化痰之功;汪氏從補瀉之主次,闡述本方以補為本之旨;唐氏則從 標本之病機,論述本方所治肺逆有痰實緣于脾胃之虛,故治胃即所以治肺之理。綜合諸 家之論,則本方配伍之義益明。 一 [驗案舉例] 1.瀉痢 《壽世保元。丙集》卷3:一人患痢,后重,自知醫,用芍藥湯,后重益 急,飲食少思,腹寒肢冷。予以為脾胃虧損,用六君子湯加木香、炮姜,2劑而愈。 2.吞酸 《壽世保元。丙集》卷3:一婦人吞酸噯腐,嘔吐痰涎,面色純白。用二 陳、黃連、枳實之類,加發熱作渴,肚腹脹滿。予曰:此脾胃虧虛,末傳寒中。不信, 仍作火治,肢體腫脹如蠱。余以六君加附子、木香治之,胃氣漸醒,飲食漸進,虛火歸 經,又以補中益氣加炮姜、木香、茯苓、半夏兼服,痊愈。 3.眩暈痞悶 《張氏醫通》卷3:繆某,偶因小憤,遂致眩暈痞悶,三月來服豁痰 利氣藥不應,反覺疲倦,飲食日減,下元乏力。至七月下浣,邀石頑診之,六脈似覺有 余,指下略無沖和之氣,氣口獨滯不調,時大時小,兩尺俱濡大少力,此素多痰濕,漸 漬于水土二經,復加剝削之劑屢犯中氣,疲倦少食,迨所必至。法當先調中氣,輸運水 谷之精微,然后徐圖溫補下元。為疏六君子湯加當歸兼調營血,庶無陽無以化之虞。 按語:三則驗案均為醫者誤治生變而以六君子湯收功。案1痢疾服芍藥湯后重益 急,可知其下痢后重原為脾胃虛弱,腸失傳導而非濕熱為患,誤投苦寒清熱解毒之劑更 損其陽,故舊疾未瘥,納差、腹寒、肢冷等癥又現。證屬中焦虛寒,納運失司,以六君 子湯益氣健脾,再加木香行氣、炮姜溫里,使中焦陽氣漸充,胃納脾運復健,3劑而諸 證告痊。案2吞酸噯腐,嘔吐痰涎,實為脾胃虧虛,痰濕中阻,本當益氣健脾,燥濕化 痰以治,醫者卻迭進黃連、枳實之類苦寒傷中,辛燥破氣之劑,再戧脾胃,終致中陽亦 衰,虛火上浮,水濕泛溢,肢體腫滿。遂以六君子湯益氣健脾,燥濕化痰,加木香理氣 醒脾,附子溫煦中陽,俾脾胃陽氣漸復,則飲食日增,虛火歸原。再合補中益氣湯益氣 升陽而善后。案3之眩暈痞悶雖由痰濕中阻,清陽不升而起,然其病本乃脾胃之氣虛 餒。醫者不察其源,反而數投豁痰利氣之劑屢傷中氣,致使中虛痰滯益甚。結果仍予六 君子湯加味益氣健脾,燥濕化痰而效。 . [臨床報道] 1.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應用本方加延胡索、代赭石各15g,烏賊骨20g,白芷lOg 為基本方,痛劇者加乳香、沒藥,嘈雜者加黃連,口苦、泛酸者合左金丸,脅痛、噯氣 者合四逆散,心下痞者加枳實,大便隱血或便血者加白及、地榆等。水煎服,30天為1 療程。共治療十二指腸球部潰瘍31例,其中合并慢性淺表性胃炎者24例,合并胃下垂 者2例。結果:經治1個療程后,痊愈(癥狀消失,胃鏡檢查潰瘍愈合)9例,顯效 (主要癥狀消失或顯著改善,胃鏡檢查潰瘍病變有明顯改善)u例,好轉(主要癥狀改 善,復查潰瘍病變無明顯改善)8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0.3%ru。 2.化療中消化道毒副反應 用黨參、炒白術、茯苓、山藥各15g,法夏、陳皮、神 曲各lOg,生甘草6g,川厚樸9g為基本方隨證加減,水煎服,每日1劑,服至化療完 成。治療化療中消化道毒副反應嚴重的患者74例,結果:痊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 化療順利完成)49例;好轉,(精神食欲改善,嘔惡消失,化療按計劃完成)24例;無 效(臨床癥狀無改善,化療中止)1例;總有效率力98.6%lu。 3。肝炎 以本方加木香、砂仁,治療黃疸型肝炎黃疸消退,轉氨酶恢復正常,麝 濁等指標延遲未復的情況。作者認為此期證候往往屬濕熱漸消,脾胃功能未復,以本方 健脾益氣以助運化而除余濕,臨床效果甚佳L3j。 4.冠心病 用本方合生脈散加丹參、赤芍治療冠心病30例,療效滿意。觀察發現: 服用本方后,隨著脾虛相關證候的明顯改善,患者的心絞痛、心律失常以及心電圖均有 明顯好轉。與此同時,原有的高血壓、高血脂亦有所降低,從而減輕了冠心病的誘發因 素,故對冠心病的預防亦有一定意義L4j。 5.帕金森氏病 用人參2g,茯苓、白術各3g,甘草1g,陳皮、半夏各4g,生姜 1g,大棗2g,加水600rnl,、文火煮沸40分鐘,制成300ml煎液溫服,觀察本方對7例 用L一多巴/C-多巴治療效果不穩定的帕金森氏病患者的作用。結果表明,本方能改善不 規則的胃排空運動,穩定血漿L多巴濃度,延長其作用的有效時程。因此作者提出, 六君子湯與L.多巴/C-多巴合并應用治療帕金森氏病有效,并能改善乙多巴/C-多巴治 療時患者運動功能時好時壞的現象L5,。 6.妊娠嘔吐 以本方加姜竹茹、蘇梗治療妊娠嘔吐患者93例,其中經產婦67例, 初產婦26例,結果全部獲效,服藥2劑嘔吐停止者50例;服藥4劑止吐者24例,最多服至14劑L6j。 7.慢性腎炎 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減治療慢性腎炎氮質血癥30例。服藥6—24劑 后,惡心嘔吐癥狀消失,其它自覺癥狀顯著好轉,血尿素氮降至正常范圍26例,痊愈者86.6%,其余4例好轉L”。 [實驗研究] 1.對家兔離體十二指腸運動的影響 以振幅和頻率為指標,觀察六君子湯對家兔 離體十二指腸運動的影響。結果表明,該方對十二指腸肌運動具有明顯的雙向調節作 用,對興奮狀態的腸肌運動有抑制能力,對抑制狀態的腸肌運動有興奮功效,即具抗乙 酰膽堿和抗腎上腺素的雙重作用;對寒熱因素引起的腸管運動失常也有明顯的調整作 用。同時觀察到本方出現作用雖緩慢,但藥效持續時間較長C8j。 2.對消化管空腹期強收縮運動的影響 將8支雙極電極埋植于3只狗的消化管, 以其肌電圖的變化探討六君子湯對消化管空腹期強收縮運動的影響。結果發現,六君子 湯可以明顯縮短消化管空腹期強收縮運動出現周期,以及十二指腸至回腸蠕動運動的傳 播時間,即全部小腸傳播時間,并能改善宿食停滯、無饑餓感、食欲不振、吐逆、便秘 等情況。六君子湯對食后期消化管運動、肌電圖未見明顯影響。認為其作用機制不是直 接作用于消化管平滑肌,促進乙酰膽堿釋放,而是影響平滑肌毒蕈堿受體,或者肌收縮 機構Ca離子等的第二信使,說明本方的給藥時間以兩餐之間或飯前為佳L9j。 3.對動物離體子宮舒縮功能的影響 家兔子宮對藥物的反應,在許多方面與人類 子宮最為接近,研究結果表明,六君子湯能強烈、持久地興奮家兔子宮,使收縮幅度增 大,收縮頻率加快,肌張力增高,反復用藥不出現快速耐受性。但本方對于小鼠子宮則 呈明顯抑制作用,使其收縮幅度逐漸降低,收縮頻率減慢,肌張力降低。由此可見,動 物種類不同,其子宮對藥物的反應也有差異。本方能對抗麥角新堿和縮宮素對小鼠子宮 的興奮作用,使麥角新堿或縮宮素興奮后小鼠子宮肌張力和收縮頻率降低。但收縮幅度 幾乎不變。本方與縮宮素兩藥回歸直線基本平行,與縮宮素效價作用強度比值1g六君 子湯高3.18倍,95%平均可信限為1。64—4.72倍。 目前對六君子湯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對離體腸平滑肌和子宮平滑肌運動功能的影響 方面。多項研究表明,本方對腸平滑肌的運動具有雙向調節作用,并能使家兔子宮平滑 肌發生強烈收縮。鑒于六君子湯為治療脾虛痰濕證候的代表方,因而探討本方對呼吸系 統疾病的治療作用可作為今后的研究方向之一。 [附方] 香砂六君子湯(柯琴方,錄自((古今名醫方論》卷1) 人參一錢(3g) 白 術二錢(6g) 茯苓二錢(6g) 甘草七分(2g) 陳皮八分(2.5g) 半夏一錢(3g) 砂仁八 分(2。5g) 木香七分(2g) 上加生姜二錢(6g),水煎服。功用:益氣化痰,行氣溫中。 主治:脾胃氣虛,濕阻氣滯證。嘔吐痞悶,不思飲食,脘腹脹痛,消瘦倦怠,或氣虛腫滿。 本方由六君子湯加木香、砂仁而成,故名“香砂六君子湯”。木香與砂仁皆辛溫芳 香,歸脾胃之經,其中砂仁長于行氣化濕,木香長于行氣止痛,二藥配人六君子湯中, 則行氣止痛,燥濕健脾之功益著,適宜于脾胃氣虛,濕阻氣滯,脘腹脹痛之證。 ' 六君子湯與本方之組成雖均有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半夏、陳皮,二方益氣健 脾,燥濕和胃之功相類似,然彼因重用半夏、白術,故側重于燥濕化痰,脾肺兼治;本 方則重用白術、茯苓,而側重于健脾化濕,專于治脾。臨證之時可視癥狀之輕重主次靈活選用。 考“香砂六君子湯”的同名異方有多首,均由六君子湯加味而成。與本方較為相似 的有加砂仁、香附、藿香者(《明醫雜著》卷6),有加砂仁、藿香者(《口齒類要》),有 加砂仁、香附者(《杏苑生春》卷4),還有加砂仁、木香、烏梅者(《張氏醫通》卷16) 等。諸方雖然組成大同小異,但以本方較為通用。 附方;香砂六君子湯 組成;木香2克(后下) 砂仁2.5克 人參3克(焗服) 白術6克 茯苓6克 炙甘草3克 陳皮2.5克 半夏3克 生姜3片 紅棗2枚 功用:益氣化痰,行氣溫中。 主治:脾胃氣虛,濕阻氣滯證。嘔吐痞悶,不思飲食,脘腹脹痛,消瘦倦怠,或氣虛腫滿。 [附方] 香砂六君子湯(柯琴方,錄自((古今名醫方論》卷1) 人參一錢(3g) 白 術二錢(6g) 茯苓二錢(6g) 甘草七分(2g) 陳皮八分(2.5g) 半夏一錢(3g) 砂仁八 分(2。5g) 木香七分(2g) 上加生姜二錢(6g),水煎服。功用:益氣化痰,行氣溫中。 主治:脾胃氣虛,濕阻氣滯證。嘔吐痞悶,不思飲食,脘腹脹痛,消瘦倦怠,或氣虛腫滿。 本方由六君子湯加木香、砂仁而成,故名“香砂六君子湯”。木香與砂仁皆辛溫芳 香,歸脾胃之經,其中砂仁長于行氣化濕,木香長于行氣止痛,二藥配人六君子湯中, 則行氣止痛,燥濕健脾之功益著,適宜于脾胃氣虛,濕阻氣滯,脘腹脹痛之證。 ' 六君子湯與本方之組成雖均有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半夏、陳皮,二方益氣健 脾,燥濕和胃之功相類似,然彼因重用半夏、白術,故側重于燥濕化痰,脾肺兼治;本 方則重用白術、茯苓,而側重于健脾化濕,專于治脾。臨證之時可視癥狀之輕重主次靈活選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