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6.雞鳴散詳解研討 本資料由朱永庫老人,在研究學習中醫方劑學.《中醫藥方精選網》和多名老中醫經驗資料后所編輯,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時,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雞鳴散 藥方的詳解和研討,供有緣人對癥選藥方。 組成;檳榔7枚 橘紅30克 木瓜30克 吳茱萸9克 蘇葉9克 桔梗15克 生姜15克 加減; 1.若見自汗惡風,脈浮緩,屬風濕偏盛者,加桂枝、防風以祛風勝濕; 2.若見無汗身痛,脈沉遲者,屬寒濕偏盛宜加肉桂、附子以溫散寒濕; 3.若腳氣沖心,胸悶,泛惡者,可去紫蘇、陳皮、桔梗之升散,加用肉桂、沉香、附子、制半夏以溫散寒濕,降其逆氣?!?br>[主治] 1.濕腳氣。足脛腫重無力,麻木冷痛,行動不便,或攣急上沖,甚至胸悶泛 惡。 2.風濕流注。發熱惡寒,腳足痛不可忍,筋脈浮腫。 運用本方以足脛腫大重著,麻木冷痛為辨證要點?,F代常用于治療膝關節疼痛、水腫,絲蟲病所致的象皮腫,慢性腎炎等而見上 述癥狀者。 1.腳氣 2.濕腳氣 3.咬舌證 4.咳嗽 [臨床報道] 1.絲蟲病所致象皮腫 2.不安腿綜合征 3.五更泄瀉 4.糖尿病 (《類編朱氏集驗醫方》卷1) [組成] 檳榔七枚(15g) 陳皮 木瓜各一兩(各12g) 吳茱萸二錢(3g) 紫 蘇莖葉三錢(4g) 桔梗半兩(6g) 生姜和皮半兩(6g) [用法] 上為粗末,分作八服。隔宿用水三大碗,慢火煎,留一碗半,去滓;用水 二碗,煎滓取一小碗。兩次以煎相和,安頓床頭,次日五更分二三服。只是冷服,冬月 略溫亦得,服了用餅餌壓下。如服不盡,留次日漸漸吃亦可。服此藥至天明,大便當下 一碗許黑糞水,即是腎家感寒濕毒氣下來也。至早飯前后,痛住腫消,但只是放遲遲吃 物,候藥力過。此藥不是宣藥,并無所忌。 [功用] 行氣降濁,宣化寒濕。 [主治] 1.濕腳氣。足脛腫重無力,麻木冷痛,行動不便,或攣急上沖,甚至胸悶 惡。 2.風濕流注。發熱惡寒,腳足痛不可忍,筋脈浮腫。 [病機分析] 腳氣病是以足脛腫重無力,行動不便等癥為其特征。因病從腳起,故 名腳氣?!锻馀_秘要》卷18云:“此病初得,即先以腳起,因即脛腫,時人號為腳氣0” 又因其兩足緩縱不隨,而名“緩風”、“腳弱”以及“軟腳病”等。其病因不外三方面: 其一,外感風寒濕邪,尤以濕邪為主。如感受水濕雨霧風毒之邪氣,或久臥濕地,濕邪 乘虛襲人皮肉筋脈,故此病在水濕低洼之區,及長夏濕土主令之時較為多見。《諸病源 候論.腳氣病諸候》卷13云:“凡腳氣病,皆由感受風毒所致?!逼涠?,飲食失調亦是其 原因之一,飲食過度或多食肥甘、酒醋乳酪之品,損傷脾胃,運化失司,水濕流注下 焦,聚于足脛,壅遏經脈,發為腳氣。其三,不服水土。《備急千金要方》卷7說:“自 永嘉南渡,衣纓士人,……不習水土,往者皆遭?!庇终f:“夫風毒之氣,皆起于地,地 之寒暑風濕,皆作蒸氣,足常履之,所以風毒之中人,也必先中腳?!币陨先N因素相 互影響。其病機是由于寒濕之邪壅阻下焦經絡,氣血不得宣暢,故發為足脛腫重無力, 麻木冷痛;寒濕上擾于胃,脾胃升降失調,則胸悶泛惡。初感風濕之邪,傷于肌表,則 惡寒發熱;濕性重濁粘膩,流注經絡,故見腳痛不可忍,筋脈浮腫等證。 [配伍意義] 根據腳氣病發病證候不同,臨床上分為濕腳氣、干腳氣兩大類。脛足 腫大重著,軟弱麻木者,為濕腳氣;足脛不腫,反見枯瘦,麻木酸痛者,為干腳氣。前 者多屬寒濕,后者多屬濕熱所致,然總以濕邪壅滯為主要原因。所以,其治療應以宣通 為法,正如楊大受所說:“腳氣是為壅疾,治以宣通之劑,使氣不能成壅也”(錄自《證 治準繩.雜病》卷4)。本方所主治的腳氣,是為寒濕所致,故當以溫化寒濕,宣通氣機 為治。方中以檳榔為君藥,取其質重下達,具行氣逐濕之功。《本草從新》卷10云:“檳 榔苦溫破滯,辛溫散邪,瀉胸中至高之氣,使之下行,性如鐵石,能墜諸藥至於下極, 攻堅除脹?![腳氣,腳氣沖心者尤須用之。”《溫疫論》卷上亦曰:“檳榔能消能 磨,除伏邪,為疏利之藥,又除嶺南瘴氣。”可見檳榔是治腳氣病之要藥,以之為君, 甚切病機。臣以木瓜化濕舒筋;陳皮理氣燥濕,以助檳榔行氣除濕之功?!侗静萁浗狻?br>卷3謂:“木瓜氣溫味酸無毒。主治濕痹腳氣,霍亂大吐下,轉筋不止?!薄侗静菝劁洝肪?br>5又稱木瓜“人手太陰、足厥陰之經,氣脫能固,氣滯能和,平胃以滋脾,益肺而去 濕,助谷氣,調榮衛,除霍亂,止轉筋,去腳氣,禁水利。…乃人肝益筋之品,養血 衛脈之味?!惫时痉接弥?,有強筋而治“腳弱”之意。方中佐以紫蘇莖葉、桔梗宣通氣 機,兼可散表邪,使邪有出路;更佐以吳茱萸、生姜溫化寒濕,降逆解郁,祛“腎家感 寒濕”之氣。王子接曰:“紫蘇色赤氣香,通行氣血,專散風毒,同生姜則去寒,同木瓜 則收濕,佐以桔梗開上焦之氣,廣皮開中焦之氣,妙在吳茱萸泄降下逆,更妙在檳榔沉 重性墜,諸藥直達下焦,開之,散之,泄之,收之,俾毒邪不得上壅人腹沖心而成危 候”(《絳雪園古方選注》卷中)。全方共奏行氣解郁,溫散寒濕之功。適用于寒濕壅滯,氣不宣通的濕腳氣。 方名雞鳴散之意,是指本方在五更雞鳴時服藥效果最佳,一則取其空腹,藥力 易行;一則借其陽氣升發,使寒濕之氣隨陽氣升發而散之,使藥物更好的發揮療效。 本方的配伍特點是以行氣祛濕藥為主,溫散寒邪藥為輔,又佐以宣通氣機之品,共 奏溫宣開上,降濁導下之功。 [臨床運用] , 1。證治要點 運用本方以足脛腫大重著,麻木冷痛為辨證要點。 . 2.加減法 若見自汗惡風,脈浮緩,屬風濕偏盛者,加桂枝、防風以祛風勝濕; 若見無汗身痛,脈沉遲者,屬寒濕偏盛,宜加肉桂、附子以溫散寒濕;若腳氣沖心,胸 悶,泛惡者,可去紫蘇、陳皮、桔梗之升散,加用肉桂、沉香、附子、制半夏以溫散寒濕,降其逆氣。 3?,F代常用于治療膝關節疼痛、水腫,絲蟲病所致的象皮腫,慢性腎炎等而見上述癥狀者。 [使用注意] 1.干腳氣以及濕熱腳氣不宜使用本方。 2.服本方后瀉黑糞水,乃檳榔之力。《本草綱目》卷31記載:檳榔能“治大小便 氣秘”。因其有緩瀉通便的作用,用量稍重即可引起腹瀉,故脾虛便溏者,又當慎用。 [源流發展] 本方出自《類編朱氏集驗醫方》,又稱為《集驗方》,是指書中所載之 方多為選錄各家驗方,及來自民間的驗方。朱氏在原書注明本方為“淮頭老兵方”,說 明是來自民間,而非朱氏本人所制。追本溯源,唐.王燾《外臺秘要》卷19腳氣門中載 唐詩中治腳氣攻心方,其藥物組成與本方相比,僅差一味桔梗,唯無方名。由此說明, 后世所錄的雞鳴散,實從此方化裁而來。清代王子接指出:“《經》以腳氣名厥,漢名緩 風,宋、齊后始名腳氣,按前賢論,皆由風寒暑濕乘虛襲人三陰經,宜急為重劑以治 之?!锻馀_》療腳氣,惟唐詩中方為最驗”(《絳雪園古方選注》卷中)。明代王肯堂《證 治準繩.類方》卷4亦載有雞鳴散,其組成與朱氏方基本相同,只是方中吳茱萸的用量 比朱氏方重一錢,王氏在文中指出:“上哎咀,只作一遍煎,用水三大碗,慢火煎至一碗 半,去滓,再入水二碗煎滓,取一小碗,兩次藥汁相和,安置床頭,次日五更分作三、 五服?!憋@然與朱氏用量不同,有八倍之差,補充了朱氏用量的不足?,F代臨床上更擴 大了本方的治療范圍,用其加減治療五更泄、絲蟲病象皮腫、水腫、膝關節腫痛等屬寒 濕所致者,均取得了較滿意的療效。 . [疑難闡釋] 1.關于服藥時間與冷服的問題 原書對本方提出了服藥的時間,以“次日五更分 二三服,”并指出“只是冷服”。因五更時人已空腹,藥力專行,容易吸收。而五更時, 人體陰氣始盡,陽氣將升。此時服藥可借陽氣升發以助藥力,使寒濕之邪隨陽氣的升發 而散之。王子接曰:''雞鳴時服者,從陽注于陰也”(《絳雪園古方選注》卷中)。陳念祖 在《時方歌括》卷下中亦說:“其服于雞鳴時奈何?一取其腹空,則藥力專行;一取其陽 盛,則陽藥得氣也?!崩浞?,寓有熱藥冷服順其病性,病體易于接受,即陳氏所謂: “以陰從陰,混為一家,先誘之而后攻之”之意。 2。關于服藥量的問題 原書是以其“為粗末,分作八服”,用水煎二次,留取藥汁 兩碗半,分二三服?!蹲C治準繩》同名方中吳茱萸的用量增加一錢,而且服藥量也不同。 王氏將全方“只作一遍煎”,留取藥汁二碗半,分三、五服。其用量遠遠超出了原方。 朱氏將全方分作八服,每服不足一兩,而用水三大碗,藥少水多,不合常法。而濕腳氣 一證,乃寒濕之邪壅阻下焦經絡,使氣血不得宜暢所致。治療此類病證,應以量大效宏 之劑為宜。正如《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上所云:“治腎肝在下而遠者,宜分兩多而頓 服之是也?!笨梢?,原方用量太輕,藥不及病,難以奏效。臨床應據患者的年齡、體質、 證情而斟酌其用量為是。 [方論選錄] 1.王子接:“《經》以腳氣名厥,漢名緩風,宋、齊后始名腳氣。按前賢論,皆由風 寒暑濕乘虛襲于三陰經,宜急為重劑以治之?!锻馀_》療腳氣,惟唐詩中方為最驗。至 明,周文采《醫方選要》雞鳴散,藥品相同,惟多桔梗一味,取義于五更服,故曰雞鳴 散。紫蘇色赤氣香,通行氣血,專散風毒,同生姜則去寒,同木瓜則收濕,佐以桔梗升 上焦之氣,廣皮開中焦之氣,妙在吳茱萸泄降下逆,更妙在檳榔沉重性墜,諸藥直達下 焦,開之、散之、泄之、收之,俾毒邪不得上壅人腹沖心而成危候。雞鳴時服者,從陽 注于陰也。服藥須冷者,從陰以解邪也。東垣分南北二方治法,各隨其所勝者而偏調 之,證相宜者而倍用之,是亦發前人之未發,在園機者斟酌變通,斯為善矣?!?《絳雪園 古方選注》卷中) 2.陳念祖:“寒濕之氣著于下焦而不去,故用生姜、吳茱萸以驅寒,橘紅、檳榔以 除濕。然驅寒除濕之藥頗多,而數品皆以氣勝,加以紫蘇為血中之氣藥,辛香撲鼻,更 助其氣,氣盛則行速,取著者行之之義也。又佐以木瓜之酸,桔梗之苦?!督洝吩扑峥?br>涌泄為陰。俾寒濕之氣,得大氣之藥,從微汗而解之;解之而不能盡者,更從大便以泄 之,戰則必勝之意也。其服于雞鳴時奈何?一取其腹空,則藥力專行;一取其陽盛,則 陽藥得氣也。其必冷服奈何?以濕為陰邪,冷汁亦為陰屬,以陰從陰,混為一家,先誘 之而后攻之也?!?《時方歌括》卷下) 3.李疇人:“腳氣之病,乃胃有濕痰積飲,肝膽之氣不能升化而郁塞,下走三陰之 絡,致足肚脛中脹痛,故名腳氣。南方地卑多濕,常有之。以紫蘇、桔梗、陳皮開肺快 氣,檳榔、茱萸溫肝降逆,下氣最速,木瓜和肝通經,生姜溫肺胃,下氣化痰。此方乃 疏肺金而制肝木,下氣化氣泄濕,溫肝溫胃而降逆者也。此病每甚于日暮陰盛之時,故 于五更服之,趁陽升陰未逆之際,則藥力行而脹痛除也?!?《醫方概要》) 4.盛心如:“風毒腳氣,總之皆由于足下而起,本方乃通治之神方也。吳萸驅肝腎 之內寒,并用生姜以外散;橘紅除肝脾之伏濕,并用檳榔以下泄,寒濕原從蒸氣而受, 諸藥皆以氣勝者也。而紫蘇葉香人血分,下氣最速。氣分通暢,則不致上沖于心,寒濕 之氣改從大便而下泄;而泄之不盡,更可從皮膚以外解,況有桔梗通利三焦以開其毛竅 乎?然既欲驅除寒濕,惟恐其行之不速,而復用木瓜酸苦之品以收之,得毋有礙藥氣之 流暢乎?曰:此正相需相濟之妙用。酸苦涌泄為陰,濕為陰邪,從其氣而餌之,正所以 達其下泄之機。且必冷服,以類相從,乃誘而攻之之妙法也。服于雞鳴之時,腹空則藥 力專而氣行,陽旺則陰霾散而氣盛,此其所以為治腳氣之第一方也?!?《實用方劑學》) 5.朱良春,等:“本方是治療腳氣的一張要方。方中吳茱萸散寒下氣,能'治腎氣 腳氣水腫,;木瓜舒筋化濕,善治'濕痹腳氣’和'腳氣沖心’?!肚Ы稹酚袕垖V文_氣 人腹的吳茱萸湯,即是此二藥組成。可見這二藥對于濕性腳氣而腫脹痹痛有殊效。至于 紫蘇、桔梗、陳皮三味,主要用作開肺利氣,'氣利則濕行。’因為腳氣為壅疾,所以重 用檳榔一藥,下氣降逆,以瀉下泄壅,使濕氣從大便而出,即所謂'當下黑水糞,即腎 家所感寒濕之毒氣?!送?,佐用生姜,也不外溫散寒氣,協助解除腳氣。綜合起來, 本方對于濕性腳氣有較好的療效。假如癥見腫勢上犯人腹,濕氣沖胸,嘔惡腹脹,喘息 抬肩,自汗淋漓,乍寒乍熱,脈短促者,是'腳氣沖心’的危險之癥,必須加入溫陽降 逆的附子等品,始能挽救。”(《湯頭歌訣詳解》) 評議:諸家皆認為本方乃治寒濕壅滯下焦所致濕腳氣之重要方劑。全方藥僅七味, 而開上、疏中、導下、降濁之功俱備,服之可使郁于內之寒濕病邪,一從汗解,一從便 泄,.寒濁之邪去,則病自愈。朱氏認為“本方是治療腳氣的一張要方”,盛氏謂之“為 治腳氣之第一方”,均為有得之言。對于方中紫蘇葉的作用,不可忽視。陳氏、盛氏皆 認為蘇葉能人血分,乃血中之氣藥,行氣最速,借以疏解血分之寒濕,頗有見地。關于 本方的服藥時間,原書注明以雞鳴時冷服為佳,對此問題,諸家也發表了各自的見解。 至于本方何以要冷服,陳氏解釋甚詳,可供參考。 [驗案舉例] 工.腳氣 《宋元明清名醫類案》卷4:經以陽受風氣,陰受濕氣,傷于風者上先受 之,傷于濕者下先受之,陰濕襲虛,病起于下,兩足蒸蒸而熱,腫痛至膝,騰騰而動, 軟無力,病名腳氣,脈來細數無神,有拘掣痿蹵之慮。法當除濕通經為主,輔以宜補少 陰之品,昔永嘉南渡人多此疾,濕郁明矣。 檳榔 蒼術 獨活 南星 藿香 牛膝 桂枝 木瓜 乳香 防己 橘紅 通草歸身 生地。 《程門雪醫案》:某男,41歲,兩足腫脹,腹脹不舒,胸悶,手指麻木,苔白膩, 脈弦。先擬五皮飲合雞鳴散出入。帶葉蘇梗 陳皮 大腹皮 連皮苓 五加皮 淡姜皮 淡吳萸 酒炒陳木瓜 生熟薏米仁 冬瓜皮 福澤瀉。水煎服,十六劑而愈。 2.濕腳氣 《福建中醫藥》(1985,6:38):某女,年40許。春末夏初,濕邪侵襲, 微寒微熱,頭部如裹,胸悶不舒,食少泛惡,兩足無力,時或麻木,時或作痛,踝部上 下腫脹,膚色不紅,苔白而膩,脈象濡緩,此為濕濁壅阻之象。以雞鳴散加藿香、苡 仁、茯苓。另用蠶豆殼60g煎湯代水煮藥。服5劑。二診時腫勢大減,守原方略予出入,共進工5劑而安。 3.咬舌證 《河南中醫》(1984,3:27):一患者,半年前舌體變胖,繼而舌強,不能 運用自如,說話及咀嚼時稍有不慎即咬破舌頭,血流如注,伴胸悶心悸,腳腫,尿少等 象。診時病情加重,舌胖滿口,難于言語,咀嚼困難,病勢較急。此證為中焦濕邪上 犯,浸淫舌體,以雞鳴散加茯苓。2劑后復診,小便已多,腳腫略消,余癥同前,上方 再加白術、澤瀉。進8劑后,舌體恢復正常,諸癥已消。隨訪3年,未見復發。 按語:案1、2的腳氣病,均屬寒濕所致。下肢均有濕邪壅滯之象,而見兩足腫脹, 麻木,甚或作痛等證。其中還伴有胸悶不舒,苔白膩,脈弦或濡緩,亦為寒濕內阻所 致,故用本方加減治療起效。案3咬舌證,病勢較急。病雖不同,其病機仍屬寒濕之邪 上犯舌體所致。故用本方行氣降濁,宣化寒濕,加白術、茯苓、澤瀉健脾以祛濕邪,亦取良效。 4.咳嗽 《山西中醫》(1992,2:37):某女,36歲,農民。咳嗽20天,近3天又加 浮腫。診見面色萎黃,眼瞼微腫,咳白色泡沫狀痰,舌苔薄白,脈浮滑。證屬風寒挾 濕,故以雞鳴散加減治之。方用:蘇葉12g,陳皮12g,桔梗lOg,生姜12g,吳茱萸 6g,檳榔6g,百部30g,半夏lOg,炙冬花lOg,水煎服。服藥3劑,咳嗽好轉,吐痰 減少,浮腫已退。但大便仍溏薄,食欲不佳。改用香砂六君子湯6劑,以善其后。 按語:咳嗽一病,有外感與內傷之別。本例患者乃平素脾虛濕盛,痰濕內生,復外 感風寒,內外合邪,致肺失宣降,故見咳嗽白痰而兼浮腫。證屬風寒濕邪為患,故用雞 鳴散加減治之。因辨證準確,選方得當,服3劑而諸癥大減。 [臨床報道] 1.絲蟲病所致象皮腫 用本方加茯苓、羌活,配合電針,治療絲蟲病所致的象皮 腫52例。服藥后有嘈雜,身癢,有時下肢出現形如風疹樣的皮疹等反應(約15—20 分鐘消失),此時小便清長,下肢腫脹漸漸消退。結果:腳腫全消者34例,半消者u 例,好轉者7例L1j。以本方加用馬鞭草、威靈仙、白蘞、徐長卿、炮山甲內服,并用此 藥渣再加桑枝、槐枝裝入布袋,用沸水沖泡,先熏后洗患肢,治療數十例,療效亦良好(x。 2.不安腿綜合征 以本方加雞血藤、牡蠣治療不安腿綜合征27例。臨床表現主要 為夜間或休息時下肢膝至踝關節間出現酸脹麻痛,發緊和蟲爬蟻行感等,難以忍受或難 以準確形容者。其中氣虛者,加黃芪、黨參;脾虛者,加白術、茯苓;血虛者,加當 歸、白芍;血瘀者,加川牛膝、澤蘭;腎虛,加續斷、桑寄生;若有濕熱之象者,則減 少吳茱萸的用量,加入知母、黃柏。結合病情,選用1—2味,水煎服,日1劑。服藥 后,臨床癥狀、體征完全消失,隨訪3個月未復發者為治愈,計27例,治療時間最短 3天,最長者12天,一般3—6天L3j。 3.五更泄瀉 以本方治療遷延日久不愈的五更泄瀉30例。若腹痛加烏藥,食滯不 化加神曲,瀉下無度或垢泄加車前子、蒼術,偏濕盛加薏米仁,偏氣虛加黃芪。文火煎 兩汁相合,安置床頭,次日五更前空腹冷服。結果:痊愈者26例,好轉3例,無效1 例。治愈率為87%,總有效率為97%14j。 4.糖尿病 將糖尿病合并末梢神經炎38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 用雞鳴散等,病在上者加桂枝,病在下者加牛膝;濕熱征象明顯者,加銀花、當歸、丹 皮;血糖明顯升高者,加山藥、蒼術、玄參、黃芪。水煎服,日1劑,早晚各服1次, 藥渣裝布袋乘熱濕敷患處;同時加用優布芬、維生素B1、維生素B1,,并根據病情酌加 控制血糖的西藥。對照組除不用雞鳴散治療外,其余的用藥均與治療組相同。結果:治 療組20例患者,顯效9例,有效lO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5%。對照組18例, 有效u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61。1%。經統計學處理,兩組間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