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應該教學生實實在在讀書(精簡版)
錢夢龍
一、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指學生在語文方面的修養,包括對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語言的積累、語感、思維,也包括一些語文能力,如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和習作能力,另外還有品德修養、審美情趣等。”
從常識出發,我們給“語文素養”劃定一個大致的邊界: ①必要的語文知識; ②較強的語文能力(讀、寫、口語交際); ③對民族語的深厚感情和正確態度; ④健康的文學欣賞趣味; ⑤較寬的文化視野。
在上述構成語文素養的諸多要素中,我認為語文能力是核心。而在讀、寫、聽、說諸項語文能力中,閱讀能力又是基礎。因為只有善于閱讀的人,才能從各種讀物中廣泛汲取精神養料,拓寬文化視野,才能全面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弄清楚“語文素養”這個概念的涵義,落實到語文教學實踐上,就是要瞄準“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個核心目標,以“閱讀能力”為“抓手”,實實在在地喚起學生閱讀的興趣,幫助學生學會閱讀。
二、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我想,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在實際教學中主要體現于語文能力的培養,就是要重視識字、寫字、閱讀、寫作、思維、口語交際等基本技能的訓練。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則主要體現于對學生的人格、個性、心靈、精神世界的關懷。但“兩性”不是兩種屬性等量齊觀的相加。
語文課如果抽去了工具性,就不再是語文課而變成了人文教育課,可見工具性是語文課程區別于其他人文課程的本質屬性;而語文課如果抽去了人文性,雖然還是語文課,但卻失去了精、氣、神,變成了僵死的語文課,可見人文性是語文課程的必要屬性??傊?,一個是本質屬性,一個是必要屬性,哪個都不能少。
我想象中一堂比較完美地顯示“兩性統一”的語文課,應該是語言學習和人文教育不著痕跡的自然融合。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下進入文本深處,在理解、品味語言的過程中,領略祖國語言的精妙,進而建構文本的意義,積累必要的知識,獲得審美的愉悅……這樣的課,是綜合的、立體的、價值多元的。
三 、“對話”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對話”本是后現代闡釋學的一個重要概念,新課標以官方文件的形式第一次把它移植到語文課程中來。不談“對話”的理論,只想從教學實踐的角度談談教學過程中的兩種對話:師生間的對話;師生與文本(課文)間的對話。這是兩種非常現實的對話,每天都在課堂里發生著,很有探討一下的必要。
(1)、師生對話。
語文教學中傳統的師生互動形式是“談話”,“談話”與“對話”雖只一字之差,但兩者背后潛在的教育理念是截然不同的。 談話作為一種教學方法,又稱問答法,其特征是教師問、學生答。教師如果問題設計得好,也有啟發思維的作用,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無論怎樣,談話總是以教師為主體進行的,學生只是被動地回答教師的提問,表面看似乎思維很活躍,其實沒有學習的自主權。如果問題的質量不高,又很瑣碎,那就出現了一種“牽”的格局:學生的思維被一個個瑣碎的問題牽來牽去,完全處于被動的狀態(傻老師教傻學生)。這種談話法直到今天仍然統治著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 對話則完全不同。對話的最大特點是對話雙方的完全平等和教師沒有預定的答案。
但對話和談話在操作上卻很容易相混,為此,我建議教學中盡量把教師“提出問題”,改為“提供話題”。“話題”不同于“問題”的主要特點是: 1. 思維空間大,有時候整整一堂課只有一二個話題; 2. 學生圍繞話題發表意見,不是回答問題,故“答案”意識淡化; 3. 教師和全班學生都以平等一員的身份參與對話,同時雙方都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對話中的差異,因此對話獲得認識往往是多元的。
總之,在“話題”的情境下,師生是平等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思維空間大大拓寬了,這就有利于學生發展主體意識和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
但有人以為,后現代主義時期的到來意味著“敲響‘教授時代'的喪鐘”,我就看到過不少主張消解教師主導作用的議論,這種比“激進后現代主義”更激進的主張,至少并不適合我國當前的國情。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始終是平等的,不存在誰指導誰的問題,教師并不一定比學生高明。教師是單腦,學生是群腦。教師不過是學生讀的一本書,……而學生也是教師要讀的一本書。
事實上,后現代主義的對話理論雖然主張“師生平等”,但也并不完全消解教師的作用。后現代主義課程的代表人物之一威廉姆?多爾把教師的作用界定為“平等中的首席”,是頗耐人尋味的。既然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那就意味著“平等”中有不“相等”。我相信,只要有教育存在,教師和學生之間這種“平等”而不“相等”的關系和地位就不會改變。那么,教師作為“平等中的首席”,其主要職責是什么 ? 在教學中應該怎樣發揮教師的“首席”作用呢 ? 我歸結為以下四個方面:
1。營造對話氛圍——使對話在寬松、民主、愉快的氛圍中進行 2。組織對話過程——使對話在有序的狀態下進行席 3。調控對話方向——使對話始終圍繞當前的話題進行 4。保證對話的省時和有效——使對話過程成為有效率的師生互動過程
(2)、師生和文本對話。
這是以教師和學生為一方、以文本(包括隱藏在文本背后的作者)為另一方的對話過程。 四、語文訓練
什么是“訓練” ? 從“訓練”的語素構成看,“訓”,指教師的指導;“練”,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實踐。教師的“訓” 和學生的“練”在教學中結合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師生互動、合作的過程。可見,構成“訓練”有三個“要件”,缺一不可: 1 、教師的指導; 2 、學生的實踐; 3 、師生的互動、合作。
從“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角度看,也只有在一個綜合的、立體的、科學的訓練過程之中,才有可能實現“兩性”的真正統一。因為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不是外加的東西,而是不著痕跡地“內含”于學生的讀、寫、聽、說語文實踐之中。
仍以閱讀教學為例: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入文本,經過一系列 “讀” 的實踐,不僅建構了知識意義,鍛煉了閱讀能力,獲得了審美愉悅,而且必然同時受到范文所蘊涵的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潛移默化。語文課程人文教育的最大特點是“潤物細無聲”,這一特點只有在一個綜合的、立體的科學訓練過程中才能真正體現出來。
游離于學生讀、寫、聽、說實踐的人文教育,不是語文課程的人文教育。正確的“訓練” 不但與人文性并不對立,相反,恰恰是正確的“訓練”,使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統一成為可能。
看來,語文訓練作為語文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合作的基本形式,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不僅仍有存在的必要,而且還要提高語文訓練的質量和效率。我堅持認為:靈活、高效的的語文教學,只能是靈活、高效的語文訓練的結果。如果語文教育再不認真地、實事求是地面對訓練、研究訓練,如果繼續像現在這樣鄙棄訓練,真不知我們的語文教學將會變成什么模樣。
摘自平原尋夢客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12b5950102e8gj.html
深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