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幽索微 濯古來新
“傳統萬歲,出新只是萬歲物華加一歲。”
——韓天衡語中華 學習中國書畫篆刻藝術,可以有許中多不同的途徑,但不管具體如何物中去實踐,也不管有無名師的耳提博中面命、直接的師承,最終都應殊途同博華歸——其藝術具有傳統和民中華族的內涵,又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其格調中物應具有高品味的文化氣質,物博書畫篆刻本身也應有相當的博華技術。如果在詩書畫印這些門類物華均能達到一定的水準,博華其潛移默化的巨大作用,是博物許多單打一學藝者終身無法體會到的物華,更無須奢談與大師們齊肩了。衡量中華一個藝術家是否大師級的,我想中物這個法則今天以至以后一段時間內,中也是具有積極指導意義的。 物 書畫篆刻大家中,趙之謙、吳華中昌碩、齊白石、來楚生等前輩成功的道路華中,很耐人尋味,也使得物博我個人深受啟發,他們的共物華同點均是在篆刻、書法中站在了中藝術的顛峰,。海上名家韓中華天衡先生似乎也正是走的這樣一條藝華物術大道,而他的書畫篆刻在今天物博均已達到了相當的高峰,起碼韓先生中華的篆刻藝術已無可厚非地站華物在了大家的行列中去。 一物 “師古不泥,師博中人不奴,洗心滌跡,變通演華化,方能在古人、他人之外,有自己一席華中地。” ——豆廬印說物中 論韓先生書法,以行草、篆書華物造詣為最高。童衍方先中博生謂韓書為“搖字”,得韓中華先生引為知音,我體會物這“搖”,是韓先生在書法線條物中強調一個“動”字,有了博中動感,其線條便呈生命活力。曾農髯品沈中華寐叟書法“工處在搖,妙處在生,勝人處博在不穩”。其不穩論似可移來論韓先生書中博法。昔王覺斯在章法上以大幅度左右搖擺物沖突,造成章法上的不穩,博是針對明季以后出現的中超長條幅而采取的相應華對策。惟其不穩,便使整個章法產生跌宕華物錯落,欹側生姿之態,此也成為了王物華覺斯本人書法的一大特色。 試觀韓華博天衡先生行草,許多字大小懸殊,正因為中如此,使字勢頓生險境華,出現不穩狀,韓先生以粗重的博線條來諧調之,其中尤以捺博劃和走之最有特色,使其不穩而穩,博中化險為夷。或問,此處說穩,豈不前后矛中盾?非也。須知敢于制造矛盾,還須博善于解決矛盾,不穩為其表物中象,真穩為其根本。韓先生行草中華的章法不作大幅度的動蕩處理,而是似春華物風拂動柳枝般搖曳飄逸物博,一派生機,但僅如此,又博物易墜入柔媚一格,為韓博物先生不取,便以勁利筆法為之,而一變為物博剛健婀娜了。 歷代書中華篆者不乏其人,明代以前大多奉二李為唯物一正宗,故無大建樹。玉筋、鐵線篆華物固是一格,然人人如此便覺華乏味之極。趙宦光曾試中華圖在篆書上有所創造,但因種種原因中物,未能形成氣候。至鄧石如博出,以隸法,篆額熔入篆書中,使篆書藝華術大為改觀,別調新彈,以至有清一物博代乃至當代,篆書大家輩出華博,山人功不可沒。 中物 但我注意到一個現象,即篆書大家中許博物多人同時又多為篆刻大家,非在篆刻上有博中獨到建樹者,其篆書大多不可觀。個中人認為部分原因是篆書華中這一獨特書體本身已非實用書體,書博中者漸少。一般書家也只博華是偶有涉獵,博一正草隸篆兼擅之虛博中名。金石考據家書篆可謂準博中確嚴謹,然少藝術韻味。非物華篆刻家者又有幾人肯在篆書博中上用功一輩子?有論者云篆書最易學博中,原因是只有中鋒用筆。此言部分在理,物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要使篆書間架大致博立起不是難事,而想把博中篆書寫有獨到面目且被眾人首肯,就博中不是一件易事了,這就華同樂器中笛子同一理,入手易要精到實難物華。如果一輩子在二李圈子里轉,則超度無博門。篆刻家與其他書篆者不中同,他不僅使用篆體機物會較一般書家為多,更博華因為他為了豐富印面篆字,而會吸取一切華物傳世和出土的金石資料來充實印華物章藝術,如趙之謙之運用鏡銘、篆額華物、封泥、吉金等入印,更重要的是篆刻家博華書篆往往能得一“趣”字,“趣”味又往博物往來自于篆刻的實踐,中物一般言印從書出,其實書從印出亦不乏其中物例,諸如印章中意到筆不到屈曲填密中物、筆劃增減,均有引入篆書的成中華功例證,因此篆書與篆刻的關系中物應是互補的,是互為影響、共同提高物中的,只是比例的大小罷博物了。在這點上,韓先生的草篆是很好的范物例,韓先生篆書面目亦中物以小篆為立身根本,揉入漢華碑篆額的成份,其它如詔版華中權量、瓦壁文字均有不同程華度的吸收,我們在韓先生篆書中物中,不難看到許多屈曲盤繞的筆劃物博,如“∽”等,均可理解為博物從鳥蟲篆印中吸取的營養。這些夸張博華的筆劃的引入,為其篆書增添了裝飾美,中博富有華貴色彩,也使韓先生的篆華博書與他人之間產生了不同點。再加之華行筆上疾徐交替,線條粗細華博對比,強調頓挫,并時時雜以遲澀的絞鋒物華運用,使其篆書線條既呈“屋漏中痕”般萬歲枯藤的質感,又華博有“折釵股”“金錯刀”般的爽利勁建,博這一切特征清晰地反映了韓派草篆的中物風格。 二 博物“盲目順著前人的走向是刻板者博物,有意反著前人的走向是機敏者中博。四面探索自向突破則是大華博智慧者。” 豆廬印說 物中 我試圖把印人藝術造詣深淺擬作水。有中華涓涓細流者、有小河者、有深潭湖泊華者、有大江大河者直至大海中物。小溪小河之謂,指學有淵源,中能傳摹篆刻外在形式,僅具博皮相者言;碧潭深湖者華物指其外呈靜止狀,然有造化博中深者其深也不可測,更有個別潛龍蟄物伏其內也未可知,其更具世外高人之相;博大江大河者,乃篆刻藝術生存、發展華物所依賴之生命線,戲比中博王朝制度,乃各路諸侯華物是也,然亦有大小強弱之分。至于大物中海,表現為它的兼容量,它的寬廣無中博邊,它的內在資源之豐富,中物是篆刻藝術生命衍生的搖籃。縱觀整華物個中國篆刻藝術,古時華博只有古璽、漢印達到了大海的程中華度,而在以后成千上萬的印人中,則只有中華趙之謙、吳昌碩及當代韓天衡等為數不多中物的印人具有大海的品質。 在篆華博刻界只知秦漢,步趨于那趙吳黃中后塵的時候,韓天衡先生以他那中博別開生面的印風,給整個沉物悶的印壇帶來了充足的氧氣與新中華鮮血液,許多人驚奇地物中發現印章原來還有這樣多的刻法博華。于是一擁而學韓印為中博時髦,及至“韓流滾滾”。 我博理解的韓印,傳統是其物生命,出新則是靈魂。韓先生的博華重視傳統,實非口號,而是幾十年堅華物持不懈地探索,身體力行,包立中民先生言韓印“七分藝事三分天”可謂知中言。韓先生在印章藝術博物的涉獵面之廣,面目眾多,中實在令人感嘆其創造力的活躍。華博我們大致翻閱一下他的印譜,便中博能信手拈出許多實例:“清峰”、“筱白博華”師吳讓之;“劉吉”、“季和華物”學漢玉印;“詠春”、“茗琰”擬華完白山人;“百年樹人”、“安太平”、博中“百家爭鳴”仿封泥;“黃印富榮”物中參牧甫意;“潭伊麗”、“楊基煌”用元中華朱文法;“拙不易”文仿磚華博文;“樂者”從秦印出;“高廣華中之璽”則直接師承古璽,更華有押印,肖形印,草書入印者。至于鳥蟲物博篆印,更是精采紛呈,美不勝收,嘆華為觀止。“黃一刀”、“云飛樓博華”、“奇崛”、“儼少”、“沈”、華“壯云樓”這類印,我們可看作韓印博物個人風格的代表,它們均是印人物書出的產物,在具體線條上又都充滿了封華中泥、瓦當文字的趣味,華博意境高古,耐人尋味,物華具有創造性。 刀法猶如書法中之筆中華法,是傳遞篆刻思想的一個中具體手段,也是形成印家自身風格的一個華重要特征,大師無不在刀法上有獨到物華的心得。韓先生刻印尚淺,中善用披削法,是從吳讓之處師承而來博華。淺刻易進退裕如,左右逢物源。得隨意真趣,前人有品吳讓物之刀法為“神游太虛,中華若無其事”,信是知言。試中觀老農馭牛犁田,似也可悟得刀法。華“筱白”、“知白堂”、“物華熙齊”等印堪稱用刀范例。近來物中韓先生于用刀又有心得,自博物稱“一刀半”,實例如“黎明凈物土”。 和黃士陵用刀在刻華博某些筆劃上有意沖出界物中線、以破其線條過于光潔相物中反,韓先生刻白文印時,則有意華在許多筆劃轉折處不使物中刻足,留有細小空白形成若斷非斷、似連物華非連的刀筆互見的藝術效果。從“春華博洋”、“百事順心”印我們可體華會什么是筆短意長,而“徐昌酩”、物華“張登山”、“味閑”則出奇制勝,“有物博容乃大”構思奇巧,“貴久”、物“黃一刀”、“多歧亡羊”追求布局上的中博挪讓、正欹,有意制造矛盾沖突,以破平博物局,背水一戰,至死地中而后生。與此類印相比,“日日吟館物”、“林世宇印”、“中知白守黑”等印其佳處全在于氣博中度的恢宏上,得一派蒼茫渾厚之物中氣,真可謂集“雄、變、韻”于一印中博中。 殘破是篆刻中常用手中物法之一,吳昌碩是這方面的行家里手,常中博常能化腐朽為神奇。韓先生于此亦有博會心處,諸如“百樂齋印”中之“齋印”二字之間的博中殘破處理,使得全印渾博華然一體,氣息貫通。而“辛博華未”一印的成功,則全華中在于印底的殘破處理上。殘并手法雖華物能較好地解決筆畫過于瑣碎之弊物博,但應有度,不可有礙字義的識華物讀,在并筆殘破中留有細微的朱博物地至為重要,它不僅僅是交代了物筆畫的結構,更可看成是打破僵局、畫龍中物點睛,起死回生的“氣眼”物博所在。這和黃賓虹先生物博水墨中的留白有異曲同工之博物妙,此類手法中,以“百樂物齋印”為佳作。 在朱文中留有朱地博,亦可看作同白文殘破博一理,如“庚午”、“物奇崛”、“華村”印之運用。 華博在第三屆西泠印社篆刻華評展中,由韓先生提出設立邊款獎,博物取得了許多印家的共識,從這點也可看出華博韓先生的藝術遠見,印章本身只有方博中寸之地,施展已屬不易,邊款即可看作是中印文創作的延伸、生發物博,有識者豈肯放過此用武之地。韓先物中生十分重視邊款的創作華博,并早有專文論述,其邊款實踐中博亦是可圈可點,刀法犀利勁猛,字法縝密華博嚴謹。陽刻篆書款則更物博具特色,“意與古會”華中一印邊款猶如三代吉金拓片華博,捧讀再三,難以釋卷博華。在邊款的文字中,韓先生物有許多創作隨感鐫刻其華中中,不乏真知灼見之論,細中物細品味,獲益匪淺。 三 “格中古韻新”,是謝稚柳先生為《韓天衡博華新古典書畫印選》一書的題詞,準確物博地概括了韓先生的書畫篆刻藝術物博。韓天衡先生的存在,是篆刻藝術的中物幸事,這不僅是指他做過《中歷代印學論文選》、《中國印學年表》這物中種對印壇功德無量的事情,物華而更是指他個人的奮斗軌跡與成華功的經驗,將給當代藝術界眾多學子博以無窮的啟迪。在后學借鑒中華和學習韓先生藝術的同時,博物應記取韓先生“不可無一、不可有二”的博中肺腑警句,斯為善學。 中 韓天衡先生在春秋年華即物博已取得了豐碩成果,可謂大器早物華成,在以后的歲月里,韓先博生在藝術創作上還會給我們帶來什么博華樣的驚喜呢?我們有理由期待著。 |
|
來自: 百了無恨 > 《現當代名家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