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自東漢初年從古印度正式傳入中國后,山東就成為佛教的重要活動區域,是中國最早出現佛教圖像的地方之一。山東佛教的快速傳播歸功于一位著名的僧人-朗公,公元351年,朗公在濟南近郊建立了山東現存最早的一座寺院,即現在歷城區柳埠神通寺。此后,山東的寺院和佛教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并逐漸形成以濟南、臨淄、青州等城市為主體的佛教信仰中心,同時創造了具有山東特色的佛教造像藝術。不過,山東的佛教藝術一直沒有受到世人太多的關注,與“中國的東方佛教中心”地位甚不相稱。20世紀80年代以來,山東境內一批批重大考古發現,出土了數量眾多的佛教造像,特別是1996年山東省青州市龍興寺佛教窖藏坑的發掘,大量造型精美、妝飾華麗的北朝造像重見天日,為全國其他地區所罕見,引起了全國乃至全世界的矚目。 山東博物館的《佛教造像藝術展》選取近幾十年來出土的部分造像精品,著重展示山東佛教藝術獨創性。一方面通過石雕造像文物從藝術方面展示山東北朝時期造像的輝煌成就和獨樹一幟的造像風格,另一方面從佛塔、造像題名等其他文物通過宗教信仰方面展示山東佛教的歷史沉浮。 ![]() ![]() 飛天伎樂 ![]() ![]() ![]() “山東樣式”(或稱“青州風格”)是指能代表山東北朝佛教造像藝術成就的佛像特征,既包括造像薄衣黏體、倒龍銜蓮等造型上的美感,也包括雕刻技術上的精妙?!吧綎|樣式”這種稱呼實際上是對山東北朝時期造像成就的肯定和贊譽。 ![]() 所謂背屏像,即佛像之后有較大的石屏,該組背屏三尊像為典型的背屏造像中常見一佛二菩薩造像組合 ![]() 該尊造像是山東現存制作最為精美的北魏石刻造像之一。發起人為當地賈氏望族成員賈智淵,另有“大將軍 ”、“郡太守”等官職顯赫的人員參與 ![]() 背屏伎樂 ![]() ![]() ![]() 造像題記,清晰可見記年 ![]() 在佛像與菩薩像之間,還用極淺的浮雕,刻畫了兩個供養人的形象。兩個供養人各手持一枝蓮蕾,面向佛像屈身而立,極盡虔誠。 ![]() 這尊珍貴的造像1918年出土后被放置西王孔莊的一座古廟中,當時一位日本古玩商曾以十萬銀元從當地購得此像,就在運輸過程中被當地的縣長發現,以政府的名義出面干涉,日商未能將其運走,縣長將其放置在縣衙內的金石陳列室供人參觀,直至1953年移至山東省博物館??磥砻駠跄甑牡胤焦賳T素質還是相當高的。 ![]() 傳說彌勒成佛后下降到人間說法,聽講這可以往生彌勒佛國,佛國里面處處奇珍異草、年年五谷豐登、人人長壽無疆 ![]() 背后銘文記錄造像主道玉組織三百余人捐資造像,并刻寫施主姓名,其中有太守、縣令之類的官員,也有一般百姓。 伎樂 ![]() 張稱伯造背屏三尊像 北齊惠民縣沙河楊村出土 ![]() ![]() 背屏造像下側的瑞龍銜蓮圖案,是山東北朝造像的標志性特征,在全國獨樹一幟。 ![]() 重頭戲,青州龍興寺造像 1996年10月,青州市博物館在龍興寺建筑工地上清理了一大型佛教造像窖藏。經清理,計有佛像頭144件,菩薩頭46件,帶頭殘身36件,其他頭像10件,造像殘軀200余件和大量被毀的佛像碎塊。這批佛像百分之九十是北魏孝明帝(516-527)、孝莊帝(528-530)至北齊(550-577)的作品,其中北齊時期的為大宗。山東博物館佛像館所陳列的多為青州地區北齊造像的精品 ![]() 彩繪菩薩像 北魏 青州市龍興寺遺址 ![]() 北齊時,青州出現一種袈裟和長裙緊貼在身上,露出極美身材的佛像作品。這種富有動感、健美而又具有生命力的作品,稱得上是北齊時期佛教造像藝術的精品佳作。另外,此時青州佛教造像出現了極為少見的“盧舍那法界人中像”。這種法界人中像有雕刻和彩繪兩種,特別是彩繪的法界人中像,構圖別致,線條流暢,設色考究,保存完好,對我國佛教藝術、雕塑藝術、繪畫藝術等的研究都具有極其珍貴的價值 佛像 北齊 青州龍興寺遺址 ![]() ![]() 彩繪佛像 北齊 青州龍興寺遺址 ![]() 彩繪佛像 北齊 其中龍興寺遺址 ![]() 佛像袈裟上以彩色繪成田壟狀的方格圖案,以世俗間“田地”來隱喻對佛法的供養,這種袈裟又稱福田衣、田相衣。 彩繪佛像 北齊 青州龍興寺出土 ![]() 繼續大美青州,在青州造像面前任何文字都是多余的 ![]() ![]() ![]() ![]() ![]() 袈裟系帶一般隱藏在背后,佛像左肩前帶珠和胸前下垂的帶穗給雕塑增加了靈動感,活潑而不失莊嚴,拉近了人、神之間的距離 ![]() ![]() 釋迦佛出家前貴為一國太子,菩薩形象是按其太子身份來裝扮的,故遍身珠光寶氣。從造像可以看到,一方面菩薩像衣著較為簡潔,上身多裸露,披條帶狀天衣,下著長裙;另一方面,菩薩身上的裝飾物又極為繁縟、華麗,從頭部到腳步,許多身體部位佩戴不同樣式的裝飾品,有些菩薩像衣飾上尚保存著千年前的色彩,極為珍貴 瓔珞指菩薩身上長長的以各種寶物組成的串飾,原是古代南亞地區貴族的裝飾,佛教中,一般只有菩薩才可以佩戴 ![]() 漢白玉造像俗稱“白玉像”,形體較小,施主多為普通百姓,主要發現山東北部地區。漢白玉造像質地潔白、造型雅致,河北古代定州是其流行的中心區域 ![]() 一手支下頜,一腳下垂一腳支起的姿勢稱為思惟像。釋迦成佛前為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太子,因有悲憫之心,感人生無常,故常作思惟之狀。彌勒為菩薩時,也作思惟之狀。 ![]() ![]() 其他造像 ![]() ![]() 造像身上規整的圓孔是后人修補時為固定佛像肢體而鑿的 題記 ![]() 菩薩像 北齊-隋 濟南市縣西巷 ![]() 根據佛經所言,菩薩變相為“非男非女”或善男子形象,而實際的菩薩造像中,女性特征較為明顯,曲線的站立姿勢,婀娜之態,使得女性菩薩形象越來越受百姓歡迎 ![]() ![]() 刻畫釋迦涅槃和十大弟子像,佛涅槃的姿勢為枕右手,側身右脅而臥,與佛教所記相合 ![]() ![]() 阿育王造八萬四千佛塔,分藏佛舍利的傳說流行甚廣,使得佛塔信仰盛行。阿育王為古印度貴霜帝國的國王,統治后期狂熱興奮佛教 銀塔 北宋 莘縣雁塔第七層發現 ![]() ![]() 塔檐斗拱 ![]() 楊瓚造龍虎塔唐天寶二年(743)青州段村石佛寺 ![]() 龍虎塔因塔身龕楣上浮雕龍、虎(或為獸面)圖案,而得名,體量一般不打,流行于唐代 ![]() 古塔高約4米余,方形塔身,正面火焰門上鐫刻龍虎,門兩側有執法器天王,塔心室內一佛二菩薩二侍者保存完整,上部五層密檐,均雕刻疊澀紋,頂部四角攢尖頂,脊獸尚存,塔剎已失。塔身一側保留大量銘文,大部分文字還能辨認 ![]() 龍虎塔在山東地區保存不多,總計8件不到,而楊瓚造龍虎塔體量大,保存完整,造像精細且銘文清晰,是難得的珍品 ![]() 力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