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游的杭幫菜博物館 清明將至,在一場細密的春雨之后,與朋友一起去杭州探訪龍井村。對于平民茶客而言,今年的形勢比較有利,三公消費得到遏止,明前獅峰茶的價格據說降了三成,那么找到可靠的茶商,也許可以買到價格適中、質量保證的獅峰龍井了。 在龍井村品了剛剛炒好的新茶,水是從虎跑挑來的,構成了所謂的“西湖雙絕”,味道果然超凡脫塵。茶后每人買了半斤茶,再去錢塘江邊的江洋畈原生態公園參觀。這是一個高臺濕地,是江海退去后形成的灘涂,江洋畈的得名也有1500年之久,而作為新開發的旅游勝地,主事者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始生態。蒹葭蒼蒼,雜花生樹,許多不知名的鳥兒在水面上覓食,是值得游客到訪并大口吸氧的。順便說一聲:不收門票。 從江洋畈出來,頓覺神清氣爽,稍一拐彎就到了杭幫菜博物館。這個博物館在2008年建成,青磚墻,黛瓦頂,桃紅柳綠,井欄苔青,體現了江南建筑的秀雅神韻,與周邊的生態環境相切相融。展館建筑面積超過12000平方米,上下兩層,館內設十個展區,以二十個歷史事件串成展覽線索,梳理了上溯至良諸文化,下至明清兩朝等不同歷史階段,杭幫菜傳承和發展的肌理脈絡,當然還有建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杭幫菜令人矚目的新格局。 說起杭幫菜,上海食客是相當親切的,近年來在日新月異的餐飲市場上,價廉物美的杭幫菜受到群眾的歡迎,對上海本幫菜也形成了強有力的挑戰,為市場繁榮及飲食文化的提升作出了很大貢獻,那么這個博物館將向觀眾呈現何種風采呢? 走馬看花的匆匆腳步,打破了館內的寧靜,以有限的飲食文化知識與經驗為依托,我欣喜地看到了從遠古時期到近現代的炊具與餐具,還有超出我們想象的各時期的食物模型。豐富的圖片與文字、惟妙惟肖的食物模型與人物蠟像都在努力復原歷史現場,它們有力地說明了長江流域河姆渡的先民,已經掌握了相當發達的烹飪技術——而這也是杭幫菜的歷史底蘊與文化基礎吧,然后通過秦漢及隋唐的逐級發展獲得多次轉型。比如京杭大運河的開鑿,使杭州在隋唐時期形成南北交流而繁華的第一個高峰。而到了南宋,杭州作為一個注重享樂型消費的都城,接受了南渡貴族及文人階層的生活風尚,順應了南料北烹的歷史趨勢,促使當地餐飲業以開放的姿態兼融各個流派的理念與技術,形成了今天杭幫菜的底本。及至明清兩朝,經過文人與廚師的整理與推動,使杭幫菜獲得極大的滋潤與刺激,最終獨樹一幟。這一時期的菜點面貌繽紛多姿,無論在選材、調味還是烹飪及食俗方面,都形成了對內為民間與官府相互呼應、比對、借鑒,對外則廣泛吸納外省風味為我所用的和諧狀態。而在諸如西湖醋魚、東坡肉、炸響鈴、龍井蝦仁、宋嫂魚羹、叫花童雞、八寶豆腐、清湯魚圓、砂鍋魚頭豆腐、糟燴鞭筍、板栗燒肉、油燜春筍、杭三鮮、鹽件兒、蔥包檜兒、油墩兒、定勝糕等名菜名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歷史事件的影響和文化名人的醉吟。 作為一個現代化的展館,在互動性上應有足夠空間。設計者在室內辟有觀眾體驗區——老百姓大廚房,用于烹飪表演與名師示范,市民游客也可以參與菜點制作,并擺開擂臺與對手PK。展館外還設有觀眾體驗區,逢年過節可以參與打年糕、做饅頭、磨豆漿等活動。鶯飛草長時分,去杭州踏青時不妨順便去杭幫菜博物館看一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