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2012年,山西煤炭從“小煤窯遍地”走向“大礦時代” 2002—2012年,煤炭產業迎來“黃金十年”發展期,作為煤炭資源大省,山西也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期。10年間,山西煤炭從“小煤窯遍地”走向“大礦時代”,煤炭技術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作為一名農民輪換工,張建軍從1996年開始在太原市東山煤礦上班。16年后,當初的農民工已成了綜采一隊的副隊長。十多年來,他見證了山西煤炭產業的變化,也親身體驗了煤礦工人從“窯黑子”到現代產業工人的蛻變。 挖煤:從“靠體力”到“懂技術” 1996年,張建軍剛到東山煤礦時,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工。“那時候工作量大,我們每個月只能休息一天。”雖然下井工作的時間規定是八小時,但由于井下交通不便,往往干了一天活兒,還需要步行兩個小時才能從工作面走到井口。除了工作條件差,生活水平也不高。礦上的飯菜質量不好,張建軍每天早晨下礦井時,除了要背一個礦燈,還要背上三個餅子和一些咸菜。“井下一干就是一天,只能自己帶一些餅子充饑。” 而如今,井下早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們現在是雙休,下井時再也不用自己走,或者偷偷地扒井下的運煤小火車了。巷道內的窄軌鐵路變成了寬軌,從井口到各個工作面都有像公交車一樣的客運接送軌道車。我們現在都是機械化生產,你只要負責操作采煤機就可以了。”7月20日,張建軍告訴記者,他們現在早已經不是單純地靠體力掙錢了。“我們現在是要懂技術、懂安全。” 工資:十年漲了十倍 剛到礦上工作時,張建軍每個月的收入只有600元。“這些錢減去日常的吃喝日用,幾乎就沒有什么剩余了,日子過得緊巴巴。”而那時候,因為沒有資金,山西煤炭企業甚至連職工的勞動保護器具都難以配齊。“以前的勞保器具不夠,大家下井憑關系才能領到防塵口罩。”張建軍說,而沒有防塵口罩,到了井下工人采煤時呼吸的全是煤面兒,許多人都因此得了塵肺病。“但是現在不一樣了,礦上要求下井時人人都必須佩戴防塵口罩,這可是一項考核內容哩。”張建軍說。 如今張建軍的工資每個月可以掙到6000—7000元,不僅夠一家三口的日常開銷,今年,他還在太原市買了一套商品房,“總價26萬,新房子正在裝修,估計今年冬天我們就住進去了。” 現狀:從“產量第一”到“安全第一” 2012年,當了綜采隊副隊長的張建軍,對下屬強調最多的就是安全。因為現在對于煤炭企業而言,安全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所有考核的前提條件。而十年前,礦上對張建軍及他的同事,要求最多的則是產量。只要產量上去了,工資自然會高一些。 在十余年前的山西煤炭行業,礦辦醫院可能是最熱鬧的地方,每天都有人被抬進醫院,在大家的觀念里,在井下工作磕磕碰碰是難免的事情,對于一座煤礦而言,永遠是產量第一。所謂的礦工英雄往往是那些不怕犧牲、不怕危險,能夠多出煤、出好煤的生產骨干。 “只有從那時候走來,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如今山西煤炭行業的變化。”對于一個一直戰斗在一線的礦工而言,張建軍十余年來感受到山西煤炭最大的變化,就是煤礦對井下工人的要求變了,“以前是產量第一,現在是安全第一。多出煤不是英雄,不出事故才是合格礦工。” 到2011年我省全年煤礦發生事故54起,煤礦百萬噸死亡率為0.085,比全國的平均水平低很多,全省煤礦的安全生產形勢有了明顯好轉。 本報記者蘇景岳 數字 從2002年到2011年,山西煤炭行業的各項數據均出現了向好發展。2002年,山西省上報煤炭產量為3.62億噸,實際產量約4.1億噸。2011年,全省煤炭產量8.72億噸,其中僅出省煤炭銷量就達到5.81億噸。 2002年,山西國有重點煤炭企業噸煤綜合平均售價為160元,實現煤炭銷售收入240億元,國有重點煤炭企業利潤僅為不足5億元。2011年,全省煤炭銷售收入達到8133億元,其中五大集團公司的銷售收入均超過千億元,實現利稅1593億元。2012年我省僅前5月,煤炭行業就實現利潤400億元。 去年,我省圓滿完成了煤炭資源整合、煤礦兼并重組工作,全省煤炭行業挺進“大礦時代”。全省重組整合累計關閉礦井1505處,淘汰落后產能2.6億噸。 如今,煤炭全行業的非煤收入已經超過了50%,其中陽煤等煤炭集團的非煤收入甚至超過了60%。 作者:蘇景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