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已經過去了!
回味一下這一年,
發生了很多事情,
最讓人難忘的也許都是那些難熬的時刻。
而2015最難熬的,
農民當數第一。
1.農產品滯銷成為主旋律,哪里有原產地哪里就有滯銷
滯銷年年有,今年尤其多
從福建的荔枝到陜西的油桃,從山東的蘋果到新疆的紅棗,每個季度每個原產地上都有滯銷的情況出現,滯銷年年有,今年特別多。有媒體分析,一方面是因為國內的產區缺乏規劃,往往在政府的推動下搞大躍進,而且不同的產區之間又存在競爭關系,同類型的產品一下子量大了,但是需求并沒有擴大;另一方面,進口關稅的降低,導致大量全球的農產品涌進國內市場,在中高端市場排擠出了大量國產農產品。
中國的發展,總是通過“出現事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路徑再往前推進。或許站在這個角度上說,“滯銷”是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副產品,我們必須得正視它的客觀存在,在我們的商業模式中進行預設。
2.農民賣糧難上加難,糧賤傷農無休無止
11月1日,國家正式啟動了今年對東北三省及內蒙古自治區的臨時存儲玉米收購,比往年同期提前了一個月。按照國家發改委等4部委規定,今年玉米臨儲價格為1元/斤,相比去年每斤下調0.12元。自2008年實行玉米臨儲政策以來,收購價首次下調。
糧食豐收,糧價大跌,農民收入直線下降。2015年入秋以來,糧食主產區的玉米、小麥價值均出現不同程度下跌。玉米價格下跌明顯,農戶價格平均下跌20%以上,最高跌幅相比去年達30%,而小麥在國慶前也經歷了一輪斷崖式下跌。目前,水稻收購價總體穩定,但部分地區較往年也有小的跌幅。
三大主糧全線下挫這在往年并不多見,國際低糧價與國內庫存積壓均被視為本輪糧價下跌的主要原因。
3.全面二孩政策實施
全國人大常委會2015年12月27日表決通過《人口與計劃生育法修正案(草案)》,全面二孩政策將于2016年元旦起在全國范圍內實施,提倡一對夫妻生育兩個孩子。
曾幾何時,農村是計劃生育根據地。罰款,罰到糧食都要上交。看看曾經的計劃生育在農村的刷墻詞:



4.土地改革成定局
新一輪土改高調來襲,9億農民的活命田將會面臨怎樣命運?
①以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為代表的“三塊地”改革試點將全面深入;②以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為代表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改革將迎來系列部署;③耕地保護和補償制度將迎來頂層設計。
土地改革都是為了農民好,可是很多農民還是不放心,提心吊膽。不論如何也不肯“農轉非”。
2015年,中國農業步入快速轉型期,這在全國已經形成一種態勢,明年政策怎么走,市場有什么變化,已經成為了人們茶余飯后的熱門話題。值得確信的是,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國農業的行業前景將越來越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