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波恩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9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包括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遺址、貴州遵義海龍屯遺址在內的中國“土司遺址”通過審議,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48項,位列世界第二。 由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遺址和貴州海龍屯遺址聯合代表的土司遺址,作為我國2015年申報項目,提交本次大會審議。此次土司遺址申遺成功,標志著湖南、貴州兩省實現了世界文化遺產“零”的突破,也使生活在我國西南山區的土家族、苗族和仡佬族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的世界文化遺產。 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土司遺址”反映了13至20世紀初期古代中國在西南群山密布的多民族聚居地區推行管理少數民族地區的政治制度。留存至今的土司城寨及官署建筑遺存曾是中央委任、世襲管理當地族群的首領“土司”的行政和生活中心。 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遺址、貴州遵義海龍屯遺址是相對集中于湘鄂黔交界山區的代表性土司遺址,在選址特征、整體布局、功能類型、建筑形式、材料和工藝等方面既展現出當地民族鮮明的文化特色,又在此基礎上表現出尤為顯著的土司統治權力象征、民族文化交流和國家認同等土司遺址特有的共性特征,是該歷史時期土司制度管理智慧的代表性物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