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凌云山后門出來,走過漁村,漢風習習,原來到了漢代崖墓——麻浩崖墓
四川本來就是漢畫磚出圖最密集的地區,也正是這些才讓我們在幾千年后還能片面的知道當時人的日常生活,服飾裝扮。個人特別喜歡漢風,所以一定要看看,而且還是國寶呢。
導游早就說過,凌云山是風水寶地,古人多選其作墓,麻浩崖墓共有崖墓500多座。
麻浩崖墓是漢代樂山人仿生人住宅、鑿山為室的墓葬形式,被史學界譽為“南安各墓之冠”。建于公元l世紀至4世紀,。它以其豐富的文物遺存,真實反映了漢代樂山政冶經濟、生活習俗、建筑、雕刻藝術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信息,完整地保存了世界現存最早的佛教石刻造像。
位于樂山凌云、烏尤兩山之間的溢洪河道——麻浩東岸,是先秦蜀郡太守李冰避沫水之害所鑿,由此得名。據現有資料考證,最早發現并認識它的時間在清代光緒年間,由英國人陶然士、法國人色伽蘭等實地考察后提出。。
麻浩崖墓是樂山崖墓群中較集中,并且較具有代表性的墓葬。
郭沫若先1965所題寫
崖墓很大部分都是單純的洞穴,僅有兩處有石刻,不過僅此已經很精美了。
從荊軻刺秦王到西王母賜藥,再到平日的生活細節,都像我們活生生地展示了漢代人的生活風貌,當然要是石刻再多點就更好了。不過石刻風化嚴重,保護力度也很差,估計若干年會消失吧。
只展出最具代表性的7座崖墓
這廳很樸素
墓室
瓦當客廳嫣然一個家嗎
風化了,個人認為是兩個小童像拄拐的婦人作揖

荊軻刺秦王圖
漢風襲來,特別生動,漢人的畫風很有意思
西王母賜藥圖

手持掃帚的婦人

垂釣

運送貨物

這座佛雕像是整個墓室最有研究價值的,通高28厘米身著通肩天衣、右手作施無畏印,表現的是安樂一切的意思,這座佛像我國最早佛刻雕像之一

墓室外的斗拱石刻

漢墓棺材

西王母的漢畫拓片
所謂的麻浩巖墓,其實是為保護這一珍貴的歷史遺跡麻浩建立了中國惟一的專業遺址博物館——樂山崖墓博物館。博物館實際上只把最具代表性的7座崖墓圈地保護起來,其余的500多座崖墓散布在周邊的山地里。
1988年,麻浩崖墓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2月,麻浩崖墓與樂山大佛一道,共同被列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即使這樣,崖墓也避免不了被后人破壞。
如今在樂山大佛附近的東方佛都,生意還算紅火,門票也是單算,可就是他對于麻浩崖墓可謂致命破壞,修筑所謂的巴米揚大佛,開山炸石,施工區便是麻浩崖墓核心保護區。當時好幾家大型媒體都報道了此事,還有一度要取消樂山大佛世界遺產的名號,但之后也沒反應,現在東方佛都不是依然好好地。又以一個經濟利益大于一切的案例,哎。
麻浩崖墓
1956年8月16日
四川省第一批歷史及革命文物保護單位
1988年1月13日 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6年12月
與樂山大佛一道,共同被列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