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過兩次大理,遺憾就是對洱海只有片語了解,最遠也就到過喜洲,此次旅程就是要彌補這個缺失。
原本只是想要圓了去雙廊的夢,準備途中發(fā)現(xiàn)環(huán)洱海的美妙,媽也豪言壯志,將環(huán)洱海提上日程。但是對于媽能否撐得下來還是有點擔心,不過一路風(fēng)光還是值得。
初到大理,夜色迷蒙,天空陡降大雨,意料之外,無疑打亂計劃。
在售票廳修葺片刻,發(fā)現(xiàn)烏云遠去,還是原定計劃進城、租車。
也感謝這場雨,帶來了大片云朵,配合著晨曦,格外的美麗。


古城一碗趴肉餌絲解決早飯,租車,迎著朝陽騎行洱海。
看著早晨陽光正好照著蒼山,帶著媽略逛古城,感受三塔的魅力。
大理古城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在南詔和大理國的王都羊苴咩城基礎(chǔ)上改建而成。
由于租車在大理的東面,順道去了2次未到的普賢寺。
普賢寺大殿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重建,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重修。普賢寺東西向,原建筑有山門、過廳、正殿及南北廂房,院內(nèi)有兩座高約5
米的小石塔,現(xiàn)僅存大殿及北廂房。大殿單檐歇山頂,面闊五間,面柱、檐柱有彩繪,正間房梁上有精致的花紋。
普賢寺偏安一角,真心小。很可惜我們來的時候正在維修,感覺這種維修就是破壞,看了看曾經(jīng)的老照片,覺得還不如不修。
穿城而過,看看安靜的古城,大清早人還不算太多,尤其陽光灑下,蠻舒服。
天氣好就是爽,每個建筑看起來都相當美好,平時一般般的基督教堂也覺得蠻漂亮了。
大理古城教堂始建于1904年6月,當時稱為
“中華基督教禮拜堂”。1956年,更名為“大理基督教合一會”,1980年,又更名為“大理古城基督教會”,2004年再次更名為“大理古城基督教堂”。
建筑主體進深26米,面闊11米。教堂四面墻壁均用石塊壘砌而成,設(shè)有西式尖頂窗,房頂有四角攢尖鐘樓。鐘樓懸掛一大鐘,重約150公斤,倫敦制造,先用船運至越南,再轉(zhuǎn)運到大理。
從北門出發(fā)踏上了騎行之路。
大理城墻歷史可追溯到唐代玄宗天寶年間。現(xiàn)存方形城為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大理衛(wèi)指揮使用周能督建,城墻高二四尺,周長十二里,磚表石裹,四面設(shè)城門:南門稱承恩,東門稱通海,西門稱蒼山,北門稱安遠,南北城門相對,東西城門相錯,四隅建角樓。一九八五年大理古城被大理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理城總體布局呈棋盤式分布,城內(nèi)從南至北有五條街,從東到西有八條巷,南城樓重建于一九八四年,城墻是一九九八年在原城墻遺址上修復(fù)的,建筑風(fēng)格上保持了原有的明代風(fēng)格。
陽光射向蒼山邊,是觀賞三塔的最佳時機。
崇圣寺三塔由一大二小三閣組成。大塔又名千尋塔,當?shù)厝罕姺Q它為“文筆塔”,通高69.13米,底方9.9米,凡16級,為大理地區(qū)典型的密檐式空心四方形磚塔。南北小塔均為十級,高42.17米,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磚塔。
崇圣寺三塔其實就僅存古塔,其余都為后建,門票死貴,在外看看便可。
騎行洱海稍后再表,回程,古城逛逛。其實原本就沒想要逛,人多的啊我都要瘋了,古城內(nèi)的博物館來了幾次都沒去成,本來想去,看看蜂擁的人群,算了吧。人多又熱,實在吃不消。
餌塊
大理天主教堂建于1927年,融合了我國傳統(tǒng)和白族建筑藝術(shù)風(fēng)格,門樓采用白族一高二低的門樓形式,門樓頂建有四角攢尖頂鐘樓。教堂主體為重檐歇山頂建筑,檐角飾鳳凰起翹。真的太美了,而且教堂內(nèi)部也有漫游星際的感覺。
崇圣寺三塔
1961年3月4日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理天主教堂
2013年3月5日 第七批云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普賢寺大殿
1985年公布為大理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理古城(含城墻、城樓)
1985年公布為大理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理古城基督教堂
2008年公布為大理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