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雖未稱帝,但權力跟帝王一樣。在古代帝王中都會選擇厚葬,而曹操卻選擇了薄葬,他是中國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但有人認為,曹操生前為自己建造了72座“疑冢”,而真實的陵墓密而不宣,無人知曉,他究竟葬在何處至今仍然是個謎。 曹魏的正式皇帝只有3代,前后延祚不過數十年,既未統一起國家,又很短命。以后朝代幾經更迭,作為魏國國都的鄴縣也興而復衰,曹操死了360年后,北周大象二年楊堅將鄴縣徹底摧毀,并再也沒有重建,加上其地臨近漳河,隨著漳河不斷改道,城池及主要標志物蕩然無存。 今天再到曹魏鄴城舊址,唯一明顯的地面遺跡是一座土臺,它就是三臺之一的金鳳臺,千百年來的風吹雨淋使其高度和規制已遠不如從前,當年空中樓閣的盛景已被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小土丘所代替,上面也不可能再現上百間屋宇的輝煌。曹操的高陵更是如此,隨著地表建筑的徹底消失。 “許城外有河水洶涌,近崖深黯。盛夏時有人在河里洗澡,忽然像被刀斧砍了一樣,尸斷浮出;后來又有一個人也是這樣。大家都很驚訝。地方官聽到,派人把上游的閘關上,讓河水流干,這才看見崖下有個深洞,中間有轉輪,輪上排列利刃如霜。拿掉輪子,中有塊小石碑,都是漢代篆字。仔細看,是曹孟德的墓。 這大概是關于“曹操疑冢”最離奇的故事了,說曹操把墓設計在了流水之下。蒲松齡還以“異史氏”的名義發表了評論,他說有人寫詩“盡掘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葬君尸”,可又怎么知道曹操的尸身是不是在這七十二個墓里?曹操真是奸詐啊,然而千余年后腐朽的骨頭不保,使這些詐術又有什么用呢? 作為曹操政治遺產的繼承人,曹丕是曹操喪事的主要辦理者,在《藝文類聚》里保存有曹丕寫的《武帝哀策文》,其中有:“卜葬既從,大隧既通。漫漫長夜,窈窈玄宮。有晦無明,曷有所窮。鹵簿既整,三官駢羅。前驅建旗,方相執戈,棄此宮庭,陟彼山阿。” 意思是:在正式下葬之前進行了卜筮,寬闊的墓道通向墓室。墓室里如漫漫長夜,又如幽幽深宮,沒有光明,沒有盡頭,多么令人悲傷呀!參加喪儀的人們已整齊站好,天、地、水三官也排列整齊,前面是高高舉起的旗幟,中間還有人手執長戈。從現在起,先王將離開宮廷,到達被安葬的山崗。 從曹丕和曹植這兩位親歷者的記述來看,曹操的安葬活動是公開的,也是盛大的,曹丕和曹植不僅知道曹操被安葬的確切位置,他們都曾親自到墓室里察看過。 曹操墓就是一個普通的帝王陵墓,曹操生前并沒想把它搞得那么神秘,他死后的長達數百年時間里這個問題也都是清楚的。曹操墓最終成為一個“疑案”,一方面緣于歷史的變遷,原址地貌的巨大變化,另一方面緣于曹操歷史形象的變化,是人們通過各種傳說、臆斷、演繹的結果。 綜上所述,曹操并沒有刻意隱藏自己的陵墓,它的消失是自然變遷的結果。時光悄然越過千百年,無盡的人世紛爭和戰場上的撕殺已被地層阻隔,世界上總會保留一塊寧靜的空間,讓辛勞一生的曹操閉上眼睛后也有一個可以長眠于此,不受外界打擾的凈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