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6日,隨著一聲巨響,湖濱校區3號樓倒下了,湖濱校區成為歷史。這塊土地上有著曾經的輝煌和驕傲,一屆屆畢業生被輸送,一批批醫學人才被塑造,一幕幕的歷史瞬間串起浙江醫學教育的發展史:浙江醫學專門學校、浙江省立醫學院、國立浙江大學醫學院、浙江醫學院、浙江醫科大學、浙江大學醫學院 一、浙江省立醫學院
1881年,又創建了廣濟醫藥專門學校。 1912年,韓清泉等于6月1日創建成立浙江醫學專門學校,是年夏季即開始招生,第一期招生60名,是我國自辦最早的醫學專門學校之一,韓清泉為首任校長。 1. 20年代初,浙江公立醫藥專門學校大門 2. 浙江公立醫藥專門學校門診所大門 1920年,浙江省政府斥資7萬元,購杭州刀茅巷地30余畝,建樓房3座,平房20余間,自建校舍,次年7月落成。 3. 學校總辦公處 4. 校景之一 5. 校景之二 6. 校景之三 7. 校景之四 8. 醫科部
1928年9月,當時的教育部長以“學校設備太差,無發展前途”為由,令學校“停止招生,逐年結束”。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 1951年10月,政務院任命省衛生廳廳長洪式閭兼任院長。 1951年,學院接辦廣濟醫院,10月,孩兒巷附屬醫院改為婦幼保健院。 二、國立浙江大學醫學院
1946年4月,教育部撥款2億元舊法幣(約合10萬美元)為浙江大學醫學院開辦費。是年初,浙江大學總校從貴州復員杭州,醫學院招進首批學生,共27名。 當時,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邀請李宗恩組建浙江大學醫學院籌備小組,后李宗恩受聘北京協和醫學院院長,逐推薦王季午接替。 1947年3月,教育部正式批準建立浙江大學醫學院,王季午為院長。醫學院院址在大學路浙江大學老校址內。學院在招生的同時,開始著手籌建附屬醫院。 1947年11月1日,建成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現在的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名為浙大醫院,正式對外收治病人。 醫學院附屬醫院開幕紀念,前排右中為竺可楨及夫人,左中為王季午及夫人(1947年11月1日) 三、浙江醫學院 1952年2月,全國高等院校進行院系調整,浙江省立醫學院與國立浙江大學醫學院合并,定名為“浙江醫學院”。 浙江醫學院校門(1952年) 兩校合并后,有教職員工336人,其中專任教師149人,包括教授34人,副教授17人,學校成立院務委員會,委員14人,黃嗚駒任主任委員。 1952年3月,任命洪式閭兼任浙江醫學院院長,周林為副院長。 四、浙江醫科大學 1960年4月,浙江醫學院更名為“浙江醫科大學” ,把浙江中醫學院、浙江中醫院、浙江中醫研究所、浙江醫學科學院、浙江醫療儀器廠等單位均合并在浙江醫科大學的管轄范圍,實行統一領導。 1. 浙江醫科大學校門(1960年) 2. 80年代的校門 3. 90年的校門 浙江醫科大學的成立,使學校的規模和專業設置有了很大的發展,成為一個多學科的醫科大學,設有醫療系、藥學系、衛生系和中醫學院4個院系和工業衛生、外文、生物、化學、物理、口腔和兒科7個專業,在校學生的規模發展到3700人。 附屬醫院為浙江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第二醫院,浙江省兒童保健院更名為浙江醫科大學附屬兒童保健院,浙江省婦女保健院更名為浙江醫科大學附屬婦女保健院。 五、浙江大學醫學院
浙江醫科大學校門上的名字改為”浙江大學湖濱校區”。 1999年9月,組建成立醫學院,聘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陳宜張教授為醫學院院長。 1. 四校合并后湖濱校區校門(1998年) 2. 湖濱校區校門(2001年) 3. 俯瞰新校門 4. 新校門上“浙江大學”4個大字。使用陽刻技法雕塑,為毛體 5. 校門兩邊是兩塊巨大的浮雕石刻,采用陰刻技法雕塑“求是創新”4個大字 6. “求是創新”4個大字的立體感十分強烈 7. 1號樓,建于50年代,原為3層,1985年改建為4層 8. 俯瞰1號樓 9. 2號樓,建于50年代,原為3層,1985年改建為4層 10. 從延安路上看2號樓 11. 3號樓,19層, 建于1991年 12. 3號樓建筑面積21100平方米,投入資金2160萬元人民幣,機械工業部第二設計研究院設計,浙江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建造 13. 大樓一層是大廳和教室,2樓是院系領導辦公室,3樓往上是教研室和實驗室,19樓是會議室 14. 5號樓 15. 6號樓,7層,建于1979年 16. 學生生活區 17. 華佗塑像,位于一號樓前的草坪上 18. 李時珍塑像,位于二號樓前的草坪 19. 曹仲蘭塑像,位于六號樓前的草坪上 20. 仲蘭園和愿“世界人民永享和平”紀念碑 21. “紅樓”,始建于清宣統元年(1909),時為浙江高等審判廳,民國時期改為浙江高等法院及杭縣地方法院。因建筑外立面為紅色清水墻,俗稱“紅樓”(2001年) 22. 1949年6月,在此建立“杭州市人民政府法院” (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的前身),1952年劃歸浙江醫學院,1964年拓建延齡路時(現延安路)部分被拆除。 23. 紅樓是幢具有百多年歷史積淀與典型的中國近代建筑特征的建筑,在建筑藝術上,紅樓采用西方古典柱式、壁柱、山花、線腳、緞帶等立面裝飾手法,采用磚墻承重,很有藝術、科學研究價值。 24. 紅樓現已經成為杭州城市建設陳列館(2008年) 浙江大學醫學院擁有7所附屬醫院: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暨臨床醫學一系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四醫院 第一醫院
25. 醫院大樓(2001年)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暨臨床醫學一系,以心胸外科、肝膽胰外科、心內科、眼科、腎移植、血液凈化、泌尿外科、傳染病科等見長。 26. 位于市中心的浙一醫院(2001年) 27. 醫院是全國百佳醫院,是浙江省醫療、教學、科研、健康保健指導中心 第二醫院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的歷史源頭可以追溯至140多年前。1869年英國圣公會傳教士在杭州橫大方伯開設戒煙所,1871年更名為廣濟醫院,1952年更名為浙江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后又更名為浙江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又名浙江省第二醫院,簡稱浙醫二院。2013年7月,浙二又在濱江開設院區(浙江大學醫學院杭州濱江醫院、杭州市濱江醫院)。 28. 廣濟醫院門診部(1948年) 29. 原浙江醫科大學期間的浙二醫院(上世紀80年代)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暨臨床醫學二系以外科、心腦血管病診治、腫瘤防治等見長。 30. 在建的門診科教綜合樓(2001年) 31. 完工后的門診科教綜合樓和國際保健中心 邵逸夫醫院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暨臨床醫學三系,1994年建院,是由香港著名人士邵逸夫爵士捐款,浙江省人民政府配套,美國羅馬琳達大學協助管理的一所具有國內示范水平的現代化綜合性教學醫院,以微創治療與腔鏡技術、腫瘤多學科綜合診治、生殖醫學、心血管介入治療、眼科等見長。醫院現擁有兩個院區:慶春院區和下沙院區(2013年8月開業)。 32. 邵逸夫醫院全景(2001年) 33. 醫院大樓(2001年) 婦產科醫院
34. 醫院大門(2001年) 醫院病房大樓地上十五層,地下兩層,是一座集計劃生育、分娩區、新生兒區、手術區、產科護理單元、婦科護理單元及附屬用房為一體的多功能病房大樓,2001年11月16日落成。 35. 醫院病房大樓(2001年) 36. 圖為醫院老大門(2001年) 兒童醫院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建院于1912年,是浙江省最大的綜合性兒童醫院,擔負著醫療、教學、科研和兒童保健的四大任務,在新生兒和小兒重癥監護、小兒消化道疾病、小兒心血管疾病、小兒白血病診治方面見長。 37. 兒童醫院(2001年) 38. 門診大樓(2001年) 39. 兒童醫院老大門(2001年) 2014年12月27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整體搬到濱江。除綜合監護室、普外科、風濕免疫科、泌尿外科、綜合內科、腎臟內科、血液科等7個科室將繼續留在湖濱老院區,其他科室都搬遷至濱江新院區。 口腔醫院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暨口腔醫學系(浙江省口腔醫院)是浙江省口腔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中心,是一所集教學、臨床、科研于一體的教學醫院,在人工牙種植、烤瓷和精密鑄造修復、固定牙列正畸、牙體缺損修復、顳頜關節病的治療等見長。 40. 醫院大樓(2001年) 41. 醫院大門(2001年) 第四醫院 42. 浙江大學首家異地附屬醫院——醫學院附屬第四醫院(簡稱浙醫四院),2014年10月31日,在義烏掛牌開業 2006年8月,浙江大學醫學院從湖濱校區整體搬遷至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浙江大學湖濱校區”從此成為歷史。 六、揮淚惜別3號樓 2007年1月6日,浙江大學原湖濱校區3號樓進行爆破拆除。 3號樓為混合結構,共20層,高約60米,是西湖周邊最高的建筑。1月5日上午開始安放炸藥,360公斤炸藥分布在1—4層和7、9、10層共2200個炮眼中。 為送別3號樓,為記錄3號樓最后的一刻,1月5日我就來到湖濱校區,在校區周邊尋找拍攝位置——緊貼校區西側的長壽路,一座七八層高的樓房,正對3號樓的背面,3號樓朝南倒下,正好成90度。 1月6日清晨,我6點趕到長壽路的拍攝點,原定爆破時間是6點半。 1. 1月6日清晨6點30分 預定的爆破時間在一片寂靜中度過,為了保障安全,現場的警察和部隊官兵不斷要求市民退后退后再退后。 1月6日清晨7點10分 第一聲警報拉響,人群再次沸騰;第二聲警報拉響,兩分鐘后,連續5聲雷鳴般的爆炸聲響起。 2. 1月6日清晨7點17分 大樓1—4層被炸碎,大樓下沉一段 3. 7點17分1秒 大樓7、9、10層的炸藥引爆,整個樓體開始向南傾斜,倒向南面用碎土壘成的緩沖墻 4. 7點17分3秒 5. 7點17分5秒 6. 7點17分7秒 7. 7點17分9秒 8. 7點17分10秒 短短十秒鐘,一座摩天大樓轟然倒下,整個校園被煙霧塵土籠罩 9. 7點17分15秒 此時,一輪紅日從東方緩緩升起,霞光染紅了灰蒙蒙的天空,更增添了場面的悲壯凄涼。
11. 下來后,來到延安路,校門一帶還是人聲鼎沸,許多市民前來觀看,前來送別。校區大門緊閉,安保人員看守嚴密。 12. 此時,最為忙亂的是各路媒體記者,負責爆破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理工大學工程兵工程學院、技術總負責人薛峰松教授被團團圍住,新聞發布詞是:爆破的定位和方向都非常準確,與設計的方案非常吻合,通過緩沖墻和減震溝的作用,對周圍建筑的影響都控制在了最小范圍之內。 13. 必須想辦法進入校園。我圍著校區尋找突破口。在校區外西邊有農民工的工棚,為少走彎路,為進入校內工地的方便,他們在一段破碎的圍墻上搭建了一個小梯子。于是,我翻墻而入,如愿進入校園。眼前的校園滿目瘡痍,遍地狼藉,到處是被拆卸的管道鋼筋,1號樓也已經被拆空,余下的日子也不多了。 14. 來到3 號樓倒塌的身軀前,幾分鐘前還是鶴立雞群、雄偉挺拔的3號樓,此時靜靜地躺在地面,從根部撕裂的斷口猙獰可怕。3號樓原本可以活50年甚至100年,可僅僅16年就離開了我們,英年早逝,是社會發展的犧牲品。 15. 這一段十五六個窗口的身軀,像是天外來客,更像是一列出軌的列車、一架墮毀的飛機。 16. 施工隊摩拳擦掌,各種機械整裝待發。 17. 工程兵工程學院的技術人員在現場分析數據,觀看爆破效果。 18. 薛峰松教授結束了采訪,即刻也來到現場。 19. 離開之前,我又來到校區大門外,透過圍欄,再一次告別3號樓,告別湖濱校區。 這幅照片的拍攝角度是延安路上校門的正面,順光,畫面的層次比較豐富,但畫面意境不如背面逆光。畫面右上角的小樓樓頂,當時我就在那里。 (歷史照片來自于學校檔案館) ---------------------------------------------- 后 記 湖濱校區曾經是浙江大學五個校區之一,曾經是求是學子求學的醫學殿堂。它位于城市中心、最靠近美麗的西湖風景區,這也是它最早消亡的直接原因。 湖濱校區不存在了,但在紫金港校區,醫學院在繼續,在發展,在壯大。 歷史翻過了這一頁,新的一頁更精彩。 ------------------------------------------------------ 攝影反思錄目錄 春天的故事(一) 2015年第1期 春天的故事(二) 2015年第2期 春天的故事(三) 2015年第3期 文琴舞團“拾·舞”印象 2015年第4期 焦外的魅力 2015年第5期 浙大學子畢業典禮紀實(一)2002年—2006年 2015年第6期 浙大學子畢業典禮紀實(二)2007年—2009年 2011年 2015年第7期 求是村風雨60年 2015年第8期 浙大紫金港校區今昔 2015年第9期 線條——構圖元素和表達語言 2015年第10期 舞臺藝術攝影 2015年第11期 一個攝影人眼中的新西蘭 2015年第12期 浙江大學之江校區今昔 2015年第13期 浙江大學曾經的湖濱校區 2015年第14期 |
|
來自: 昵稱13975006 > 《浙里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