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皂的每步都至關重要缺少或者不按流程就會使得手工皂制作失敗,所以大家做皂不可以省略的步驟就千萬不要去省略,希望大家認真做好每一塊皂,次次成功!
第一步:準備模子、添加物 到底要準備多大的模子?將配方中的總油量與總水量相加后,即可大約得知皂液的體積;此時只要再算出模子的體積,就可估出要準備多大的模子,或者多少模子。最好另外準備一兩個小模子備用,以便有多余皂液的時候可以放入。 第二步:精確稱量水和氫氧化鈉 1 取一塑料量杯,將所需的水量稱好待用。 2 另取一量杯,將氫氧化鈉稱好待用。氫氧化鈉需要精確稱量,絕對不可多加。如果氫氧化鈉有受潮結塊的情況,要用湯匙將結塊敲碎,以免在溶堿時噴濺。 注意,溶堿的水溫不可高于室溫,若高于,可以將1/2或部分水量改成冰水。(水先混合)氫氧化鈉一遇到水,溫度會迅速升至90℃左右,若水的溫度高于室溫,會使氫氧化鈉的反應更為劇烈,危險性大。如果水量中含部分冰水,則可幫助堿液降溫,縮短等待的時間。 第三步: 調制堿液 將氫氧化鈉緩緩倒入水中,分批少量多次,邊到邊用不銹鋼長柄湯匙或玻璃棒慢慢攪勻,此時溫度會快速往上攀升至90℃左右,溶液呈白濁狀,且會產生刺激性液體,注意防護措施。攪拌至溶液像水一般透明時,即完全溶解。將溫度計置入堿液中,等待降至適合溫度。 第四步:稱量油脂,視情況加熱 將油脂一一稱重入鍋,若需要的油脂有固體,則需要隔水加熱,使油脂融化并均勻混合;溫度只要足以融化固體油脂即可,不需過度加熱。將溫度計置入鍋中,等待降至適合溫度。也可先將固體油脂及部分耐高溫液體油脂加熱融化后,再加入其他液態油,縮短等待油脂降溫的時間。 第五步:混合堿液與油 待堿液降至38~42℃,油溫43~45℃時,混合堿液與油。若配方中含蜜蠟,則于油溫48~50℃,堿液40~43℃時,混合堿液與油。堿液與油的混合溫度有一個挺大的彈性范圍,并非絕對。當熟練做皂流程后,可自行調整,找出最適合自己做皂習慣的溫度。 待堿液與油溫皆降至適合溫度時,先將油再次攪拌均勻,然后一手慢慢將堿液倒入油中,同時一手以橡皮刮刀順時針或者逆時針攪拌皂液;堿液完全加入后,則改以畫8字形來攪拌皂液,幫助堿液與油密切融合進行皂化。 第六步:攪拌皂液至粘稠狀態 一開始需持續攪拌約20分鐘,這個時候要將底部及周圍的皂液確實混入拌勻,然后停止約10~15分鐘再繼續攪拌,反復以上繼續攪拌的方式,至皂液呈粘稠狀態。一般約2~3小時,依不同配方而定。 皂液的顏色則由原本的透明淡黃色,變成漸漸半透明,最后呈完全不透明的乳黃或米白色。起初一停止攪拌,會發現油與堿分成明顯的上下二層,那是因為皂化才剛剛開始,幾次以后,攪拌時間會越縮越短,而且上下分離的情況會越來越不明顯。如果覺得手酸,隨時休息一下不會有問題的。 皂液達至粘稠狀態時,以橡皮刮刀輕劃皂液表面,可以劃出痕跡且不容易平復;或將刮刀部分埋入皂液中,再舉起時有皂液停留在刮刀上面不會滑落。 第七步:超脂、加入顏色、添加物及香味(可選) 若要加入超脂,或是精油香精,永遠排在入模前的最后一道手續,而且加入后攪勻即可入模,忌過度攪拌。 第八步:入模,并保溫一天 將皂液入模后,需加以隔離保溫一天,使皂化持續進行。放入保溫盒是個很好的選擇,天氣冷時,可在盒子上加蓋舊毛巾或者毛毯,以加強保溫。保溫盒并非專業保溫盒,塑料泡沫盒或者紙箱子皆可,只要提供足夠保溫的環境即可。 第九步:脫模、切塊,等待熟成 二十四小時后,皂基本已成型,只要硬度足夠即可脫模、切塊,等待熟成;若皂仍太軟,可再等待一、二天后再脫模。一般成熟期約4~6周;等待成熟的皂要置于干燥通風處,避免日曬。 第十步:驗收成果
將成熟的皂放到水龍頭下,搓出豐富的泡沫,將PH試紙放置泡沫上測PH值。手工皂的PH值一般多為7~9(PH值在10以下,都可以使用)。
|